今年冬天的顶流饮品,非热红酒莫属。
混着水果、香料的紫红色液体在锅中翻滚,“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泡,氤氲出一股让人齿根一酸的香气……
继秋天第一杯奶茶后,人们又迎来冬天第一杯热红酒。“热红酒摆摊”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
热红酒,又称香料酒(Mulled Wine),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万圣节和圣诞节等秋冬节日的必备饮品。进入中国后,这些热红酒的身影通常只会出现在高端西餐厅、酒吧等地。
为符合场所档次,一杯热红酒的价格通常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是中产朋友圈里常见的“社交货币”。
让人没想到的是,今年,这款“出身高档”的饮品竟以摆摊的方式席卷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用10元一杯的价格吊打奶茶咖啡,统治了所有年轻人。
坐在路牙子上,向一旁摆摊的老板讨杯暖洋洋的热红酒,静静欣赏不远处的吉他弹唱……这样实惠而浪漫的冬季式幻想,谁能拒绝?
“移动”的热红酒,
今冬的流量密码
人们说,在上海,就连生煎包都带有“小资”情调。
的确,在获得“咖啡店数量全球第一”称号、捧红“年度女明星”玲娜贝儿后,懂生活的上海人又带火了重洋之外的冬日浪漫——热红酒。
不久前,上海复兴西路的一家便利店门口支出了一个热红酒摊位,每杯标价10元,每天都有人来排队。
在路人拍摄的短视频中,便利店的老板娘表示:这里每天从早上9点半开门营业到晚上11点,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买五六百杯热红酒。
仔细看,这个热红酒摊简直是土洋结合的典型表达:
红色塑料凳上垫个废弃纸箱,红酒与水果混杂在煮茶叶蛋的透明锅里,怎么看都像是中式早餐摊里的一锅卤味。
然而,当人们看到锅下垫着的那张写着“Mulled Wine 10.00 / cup”的A4纸,凑近闻到一股酸甜香气时,一股洋气感便迎面袭来。
比起西餐厅的高贵,街边漫不经心的诗意更能戳到每个人心里的“文艺细胞”。/图虫创意
一夜之间,上海街头出现了多个热红酒摊位,网友甚至总结了一份“上海热红酒地图”攻略,其中既包括有固定门面的咖啡馆、酒吧,也包括那些临时售卖的热红酒摊。
为了蹭到这波热度,不少商家竟在10元的低价上继续“卷”。位于上海愚园路的一家咖啡馆就直接上架了9元/杯的热红酒作为引流款。
新的流量密码就此诞生,热红酒这股风也吹出了上海,在全国开花。
从短视频平台上可以看到,成都武成大街上的一位年轻摊主,用电磁炉现场制作热红酒,第一晚摆摊就卖出了30多杯。
现做现卖,热气腾腾。/视频截图
虽然笑称“连成本都没赚回来”,但还是能看出他满脸洋溢的成就感。
热红酒与圣诞节是分不开的,因此,杭州一家名为夢比猶斯的咖啡馆就直接派出了“圣诞老人”在店门口卖红酒,吸引人们的目光。
网友调侃:“圣诞节都过去了,而圣诞老人还在加班。”
谁说热红酒只能与酒吧、咖啡馆搭配?现在南京最火的热红酒,是一家卤味烧烤店推出的。于是,你能看到许多人围着炭火炉子,边吃烧烤边喝热红酒。
八角、丁香、肉桂、迷迭香……这些香料本就是卤肉的常见配方,这样看来,卤味店推出的热红酒或许才是最正宗的呀。
刚刚降温的广东也加入了热红酒的行列。佛山有位摊主没有用电磁炉,而是支出小泥炉,摆上砂锅,把热红酒煮出了打边炉的感觉。
“砂锅酒”,有点野!/视频截图
只有摆摊还不够,会玩的年轻人还发明了“露营式热红酒”。其实就是摊主多贡献了几张老大爷的钓鱼躺椅,让大家喝得舒服些。
“后备厢热红酒”则有点移动餐车的意思,车主即走即停,打开后备厢就能看到挂满灯串、支着小桌、贩卖浪漫的热红酒摊。
有灯串,就成功了一半。 /视频截图
当走出西餐厅的热红酒学会了“移动”“接地气”,它就完成了从欧洲到中国的本土化。
正宗热红酒,
喝一口就受够
实际上,对于天天被奶茶、果茶喂养的年轻人来说,正宗的欧洲热红酒是难以下咽的。
冬天的第一杯热红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不喜欢浪费餐桌上每一滴酒”的古希腊人为了合理利用喝不完的酒,把它们加了些香料又重新煮热。
自此,香料与热红酒的搭配就被牢牢锁死。
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开始,热红酒走下贵族餐桌,出现在普通人家的厨房里。
一本出版于 1861 年的英国主妇指南《Mr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记录了维多利亚时代热红酒的做法:
一品脱葡萄酒加上一满杯水,许多糖和香料。
香料通常使用丁香、肉豆蔻、肉桂等。
葡萄酒通常选用波特和波尔多claret。
煮好后可以搭配脆薄土司条或者饼干。
知乎一网友根据正宗配方制作了家庭简易版热红酒:
红酒1 瓶
橙子1 个
苹果1 个
柠檬1 个(半个挤汁、半个装饰)
肉桂2 根(1 根拿来煮,1 根拿来摆盘)
肉蔻1 个
香叶3-4 片
丁香10-20 颗左右
黄冰糖适量
混合在一起煮熟
这样高度还原正宗配方的结果就是气味刺鼻,难以下咽:
“像是在喝中药。”
“肉桂和香叶叠加,杀伤力呈指数型增长,差点把自己呛个跟头。”
期待酒香的人也扑了个空,因为红酒被加热到78℃以上时就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恐怕就是红酒中的酸性物质与柠檬、橙子等酸性物质的叠加……
平时喜欢喝红酒的人,也不一定能受得了热红酒。
然而从热红酒小摊风靡全国来看,它的味道并没有遭遇太多年轻人的诟病。
这或许是因为商家既保留了热红酒的浪漫形式,又对热红酒的做法做出一些“因地制宜”的调整。
比如先将水果与红酒煮热,再象征性地把香料放进去,这样就不会把香料的刺激性完全激发出来。这种热红酒,其实与水果茶并无太大差别。
还有一些商家会以红酒风味糖浆来替代红酒,这样既能让红酒的味道保留下来,又能增加甜味,盖过其他酸涩奇怪的味道。
现在街上的大部分热红酒,可以说是本地人自创的“中式热红酒”。
在接受一款“洋饮品”时,我们可能先接受它背后的文化,然后再训练自己的口味去适应它,咖啡在东方的成长路径也是如此。
但是随着这些“洋饮品”的落地生根,比如我国开始自己种植咖啡豆,人们对咖啡有了独到的见解后,就可以适当调整咖啡的制作技术研发新的口味。
前段时间,“上海某高管辞职研发中式咖啡”的消息上了热搜。主人公刘厚军是60后,“咖龄”有40年了。
在采访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们咖啡喝得晚,但不能没有自己。”
现在,他利用中国独有的炖锅做法,制作出中式咖啡——热的叫“芙蓉”,冷的叫“无极”。
在他的咖啡店里,中式咖啡总是比卡布奇诺等样式咖啡卖得更好。人们也觉得这样“炖”出来的咖啡,好像更加香醇。
想试试吗?我已经心动了。/视频截图
作为一种冬季热饮,热红酒想要长久地留下,也不能只靠圣诞节等洋式氛围来衬托,而是要实打实地研发出人们喜欢的口感。
热红酒摊会消失,
但永远有人为“氛围感”买单
最近,热红酒摊已经有退散趋势。
一方面,热红酒虽然酒精含量并不高但也属于酒类饮品,需要相关经营许可。另一方面,摆摊卖热红酒的毛利其实很低。
比如,一瓶红酒是750毫升,按照一杯250毫升的热红酒算,一瓶红酒只能做出3杯,即便是使用15元一瓶的红酒,一杯的硬成本也要5元,这还没算水果、香料的费用。
浪漫背后,永远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多家连锁品牌已经紧跟步伐,上新热红酒饮品。
比如,上海茶品牌T9tea推出了售价36元的“热红酒果茶”;书亦烧仙草上新“热红酒风味水果桶”;茶是一枝花泡茶店上新了“茶香热红酒”产品,在传统热红酒的基础上,用高香的乌龙茶增强口感等等。
比起这些有经营许可、供应链完整、有主力产品做支撑的连锁品牌来说,摆摊热红酒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美好。
热红酒摊或许会消失,但它背后的“氛围感消费”不会消失,甚至会愈演愈烈。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曾为“氛围”消费。
去年,“秋天第一杯奶茶”这个莫名流行起来的网络梗,像病毒般蔓延,迅速侵占了每个人的社交关系网络。
当人们还没搞清楚这是怎么火起来的时候,一群情侣已经因为这杯奶茶闹得不可开交了。原来,秋天第一杯奶茶 = 52元的红包。
看到这你可能明白了,这不就是奶茶店为了赚小情侣的钱而煽动了一场以爱为名的攀比消费吗。
别怀疑,今年“冬天第一杯热红酒”爆红的理由几乎与前者如出一辙,只不过它的目标换成了那些心怀诗意的文艺青年(社畜)——
熬到下班,身心俱疲,在寒风凛冽的街边邂逅一杯热红酒,感慨道:“这或许就是自己还坚持留在大城市拼搏的原因吧。”
摆摊的形式和10元一杯的价格,刚好消解了这些人囊中羞涩却又向往小资浪漫的矛盾之处,怎么会不受欢迎?
“氛围感”消费,永远有人买单。/图虫创意
最近,山姆会员店推出了一款仿真壁炉,它除了有发热取暖的作用外,还有非常真实的火焰灯光与欧式壁柜的设计。
“晚上关了灯,坐在这个壁炉面前喝杯咖啡,地上铺着毛绒地毯,旁边的宠物沙发里有只酣睡的小可爱……”小红书上,还没买到壁炉的某网友已经脑补出拥有壁炉后的温暖夜晚。
一个壁炉,可以改变一个家的氛围吗?/小红书截图
的确,壁炉本身就是一个自带高级感的词语。
西方电影中,在所有关于爱情、浪漫、励志、魔幻的故事里,壁炉算得上是绝对的氛围营造者,伴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上演着幕幕温情画面。
文学界对其吹捧更甚。17世纪的英国,坐在壁炉旁读小说和朗诵戏剧台词成为了一种风尚,仅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壁炉”这个词就出现了36次之多。
或许还需要配一些吱吱作响的烧柴火声 。/图虫创意
一个仿真壁炉、一杯街边热红酒就能让我们离想象中的生活更进一步。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就是这样被“脑补”牵着走。
近年来,“仪式感”“幸福感”“氛围感”等词汇频频被提及,旁观者认为这是消费主义陷阱,但一些消费者却深感:这是疲惫生活里的光啊。
这阵“热红酒风”跟得究竟值不值得,就看你是否需要花10元钱装点“朋友圈门面”顺便愉悦心情了。
总之,热红酒虽浪漫,可不要贪杯哦。
参考文章:
[1]关于香料热饮酒发展历程的那些事 | 红酒世界网
[2]一天卖500杯,上海白领人手一杯的“热红酒”,适合在饮品店做吗?| 有赞微商城
[3]煮热红酒和炖一锅红烧肉到底有什么区别?| 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