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北青艺评”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这两年,女性议题关注度高企。在近来热度颇高的一众电影中盲选了4部,竟无一例外都与女性有关。文艺作品和现实图景交织,我们有可能成为她们,她们原本也是我们。
《我的天才女友》
意识到这样的相通并不困难,于是改编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播出4集就获得豆瓣9.7的高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四季甫一回归,亚马逊就因为周播被打了差评。
与之相比,临近尾声的《江照黎明》自播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和《白色月光》相似,《江照黎明》的故事同样从揭开“完美丈夫”的画皮开始。马思纯饰演的李晓楠渴望安稳生活,在单位是销售冠军,业余时间还摆摊卖炒面补贴家用,看起来温柔老实体贴的丈夫苏睿实则赌博出轨家暴,甚至为了还债屡次三番试图杀妻骗保。终于,一个雨夜,包藏祸心的苏睿将不会游泳的李晓楠推入江中,然而第二天,李晓楠毫发无伤,江边却发现了苏睿的尸体。开篇两集,故事就完成了反转,“凶手是谁”构成剧集的悬疑线。随着案情抽丝剥茧,女性面临的困境、重担、恶意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李晓楠这一角色,编剧曹笑天在《一个男编剧,写给女性们的告白信》中这样写道:“她是当代女性主义的具象表达,也是社会新闻女主角的戏剧加工,但她并不接地气。因为在现实的婚姻关系中,受害的女性们大多没有像她这样的勇气和机遇。李晓楠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也是一种对女性的希冀和祝福。与其说,这是一个男编剧,在为女性发声,不如说,这是一个经历过弱小之痛的人,在替弱势群体控诉。”
对剧中主要女性角色的刻画,鲜明体现着这样的“控诉”。剧集重点塑造了两代女性形象。李晓楠的父亲早早过世,母亲多年来独立支撑全家,善良、隐忍、刀子嘴豆腐心、为孩子付出一切……印象中与母亲有关的一切词汇,都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她依然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意,被认为妨死了丈夫。
于红的母亲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中,动辄被破口大骂,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敢怒而不敢言,就连关心女儿都要背着重男轻女的丈夫偷偷打电话。她的存在,与李晓楠形成对照,令人细思极恐,如果一味忍让,将会滑向怎样的深渊。
李晓楠的姐姐李暮楠从小懂事听话,备受母亲宠爱,家人以为让她嫁给帅气多金的梁贺禹是一桩绝好姻缘,但事实上她不仅处处受制于丈夫,毫无幸福可言,最终命丧车祸还被丈夫掩盖真相。
李晓楠和苏睿婚姻的第三者于红看起来泼辣蛮横,实则外强中干,渴望亲情爱情而不得。父亲重男轻女,对她不闻不问,以为与苏睿在一起是找到了真爱,实则竹篮打水一场空。她蜗居在铁道旁的房子里,屋外是隆隆作响的列车,屋内是过于喧嚣的孤独。
李晓楠是平凡女孩中的一员,从事普通的工作,渴望安稳的幸福,不争不抢,坚忍顽强。她一方面近似“完美受害者”,一方面又胆识过人,能对生活亮出牙齿,敢对恶意迎面出击,最终完成自救。
——纵观所有这些女性角色,可以看到创作者温情的目光。剧集意图通过她们的故事,透过女性间复杂幽微、黏稠沉重的关系,以及她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展现女性生活中那些或许习以为常的粗粝、未曾言说的疼痛、触手可及的危机。因而剧中少了刺激观众爽点的撕扯,多了女性间平视的对话。
但通过塑造群像展开对话,探讨女性的生活状况,并不能停留于为每个女性角色安排各不相同的悲情故事。《江照黎明》中,就连陈警官都被塑造为单亲妈妈,但这一身份的作用却颇为单薄,似乎只体现制造巧合上。去幼儿园接女儿时意外获得寻找线索的灵感,带女儿去游泳恰好发现李晓楠也在学游泳,且和自己的女儿是同一个教练。于是人物面目模糊不清,身份只是工具,巧合成为动力,“每个人都有故事”仿佛不是为了让角色对命运出拳,而是要用力向观众敲黑板:看,这生活一地鸡毛!看,女性是多么艰难!
剧集希望以李晓楠的故事凸显女性的内生力量,让女性摆脱被忽视、剥削的境况,勇于追求并拥有自主性。反抗与压迫相伴,于是结构性困境被打包呈现。性别歧视、家庭暴力、婚姻评判标准……《江照黎明》尝试对女性由于其性别身份而受到的不公对待做出提炼,尽量覆盖更多、观照更广,但在整体基调上与《我的姐姐》等作品呈现出的举重若轻迥然不同。
《我的姐姐》中,朱媛媛饰演的角色因为“姐姐”的身份而作出牺牲
创作者急于让观众看到黑暗,也急于让观众相信黎明。于是,在审讯室里,本在讲述自己如何识破苏睿杀妻骗保意图的李晓楠和陈警官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陈警官:“可能因为我也是个女人,所以我能理解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男人,或者说这样一个恶魔身边,需要多么谨慎。”
李晓楠:“我觉得女人挺坚韧的,很多时候比男人更坚韧,但这种坚韧只是心理上的,当女性面对暴力的时候,因为生理上的差距,我们处于绝对的弱势。有很多人会说,只要女性敢于反抗,家暴案会少很多,没有经历过的人,真的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陈警官:“我同意。”
——大量的台词里,“女人一旦嫁了人,大部分时候都是身不由己”“明明是两个人结婚过日子,却活活把婚姻过成了谍战剧”等“金句”频频出现。而无论是剧名中的“黎明”,还是李暮楠在磁带中录下的“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满怀希望,天越黑的时候,就是离黎明越近的时候”,也都时刻点题,不要灰心丧气,记得奋起反击。
然而剧集不是演讲,尽管“它表达的东西,有沉甸甸的分量,它提出的议题,需要板起脸来讨论”,但也不意味着过于密集的直给输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对剧集而言,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这番话同样适用。写戏即写人,倘若典型人物成为承载话题的容器,那么不仅无法折射出群体的精神状态,观众恐怕也难以共情此种“熟悉的陌生人”。
在满目工整的“正确”之外,《江照黎明》也带来了一点惊喜,那就是马思纯经受住了考验的演技。马思纯几乎素颜出镜,宽松居家的服装、微胖的身材、随手绑起的马尾都让角色符合李晓楠陷于鸡毛蒜皮的生活的形象。而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无奈、遭遇家暴的绝望、绝地反击的果决等情绪也在相应段落展现到位。看起来马思纯放下了自己,角色也就对了路。
当前,无论海外剧《大小谎言》《致命女人》,还是国产剧《摩天大楼》《白色月光》等,“女性悬疑”无疑都是当前女性题材作品中的流量担当。然而吊诡的是,《江照黎明》开播伊始,无论是编剧的告白信,还是“女性+悬疑”的搭配,似乎都不如马思纯“身材变胖”获得的关注更多。这样的焦点跑偏好像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生活的戏剧性从不亚于文艺作品,即便不看这部剧,女性的困境也向来无处不在。
文|曹雪盟
编辑|于静
本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22年2月25日B5版《青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