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尽管关于各类「黄金时代」是否是现代人的臆想这一话题,学界还有争论不休的趋势,但是至少有一条是各方都认可的事实——任何一个黄金时代都具备「百家争鸣」这个明确特征。而这种特征恰好是现代社会中稀缺而难以企及的状态,毕竟网友已经逐渐沉溺在了正反双方和非黑即白的激烈辩论中,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网络胜负都是如此。事实上任何一个热门话题都会彰显出人们对于「站队」的积极欲望,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庸哲学在热度面前毫无意义。
于是,越来越多的对立化标签开始环绕四周,甚至连「甜/咸」和「猫/狗」都能各立山头。而第三种可能性或者更遥远的选择却被人性的热烈逐渐挤出了视野之外。
这一切,和生活,真的毫无相似之处。
互联网是舆论热点和话题的温床,它可以让真相更快裸露,也可以制造出态度领域里马太效应般的两极分化。它的这种威力也让生活这件事开始逐渐变得标签化,北欧还是美式,极简还是享乐,小清新还是重口味,宅还是现充。似乎那些复杂得令人焦头烂额的,作为心灵最终投影的生活,都可以被几个简单的词汇确定成选择。而这些热门词汇以外的生活,都是小众的,不足道的,不需要留意的。
甚至包括旅行这种最为自由的存在,也被互联网上的热心人群划定出了两种范本:穷游,或者定制。而且神奇之处就在于,这两个标签之间还存在着延绵不绝的互相鄙视和对掐。前者总是被诟病为牺牲品质和安全的代表,和各类驴友被困事件纠缠不清。后者被树立成冤大头形象,充斥着朋友圈的打卡照以及关在小黑屋的强制购物体验。
实际上旅行这件事,被误解了很久。它应该是生活的衍生。所谓心灵的净化,它背负不起这个责任。炫富和美腿,本来就有更好的表达途径。它应该是热心于生活的人,去寻找更多生活方式和体验的途径。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这样形容巴黎这个异乡给他的影响,这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它能够让另一个世界融入你的血液,形成更好的基因,学会更好的生活。
而汽车的出现和普及,则让掌控行程变得更加容易,通过轮胎丈量美景,反而兼具风情和效率。
现在有更多人开始注意到这一切,意图还原旅行原本的风貌,因此出现了很多个性化定制的旅行产品。
而悟空租车旗下的悟空自驾游平台,对于旅行产品的规划在其中显得有些别具一格,它在云南省境内推出了覆盖全省的自驾游产品,这个产品的功能设计基本都在表达一个企图:让用户更轻松地实现深度旅游。
悟空自驾游在云南全省的各大机场和高铁站都设置了线下网点,这些网点能够为旅客们提供7*24小时的落地自驾游的提车取车服务,并且支持异地还车。例如,预约了行程的用户可以在昆明取车后开始行程,然后在游玩的最后一站大理还车,整个行程不必受到租借地的约束。
产品中还配套提供酒店预定的服务,用户在旅行途中可以不必几个APP来回倒腾,每一家酒店都属于品质之选的范畴,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设施都属上乘。
除了酒店配套之外,悟空自驾游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也意味着用户只需要带着旅行的意志就能出发,旅途中的所有需求,都由产品充分保障。
比如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多种适合长途跋涉的高端车型,从内部空间宽裕的奔驰GLC,到越野性能强悍的JEEP牧马人,可以高度结合自身情况挑选。
比如在租车的同时,用户可以「增配」旅行装备,儿童安全座椅、适合老人的轮椅和拐杖、户外帐篷及睡袋、烧烤架与消毒锅、以及大疆无人机等科技设备。
再比如定制化的导游陪同、精选之后的线路安排、车辆保险和紧急救援,这些都是悟空自驾游以租车为核心服务衍生出来的增值内容,有意针对开车自由行的体验进行整体升级。
一直以来,国内的旅游市场服务基本处于被动模式。游客往往只能在旅途中遭遇问题之后,再去思考是寻求旅行社的帮助还是酒店的帮助。悟空自驾游的服务配置,在出行前就参与到了行程设计和规划中,提供丰富的配套备选产品,并且全程提供管家服务和导览服务,还为用户备好了人车双保险和直升机救援等后备措施。
相比较自驾游方式占据市场主流的欧美来说,国人出门旅行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时间的稀缺性——毕竟绝大多数公司的年假规定只是一个摆设。所以在无法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全包全揽却品质不佳的定制旅游往往变成一个无奈的选择。而悟空自驾游这样的产品,就是瞄准了这样的市场空隙,有能力享受品质化的异地生活却没有时间充分准备的人群,在悟空的帮助下可以放更多的精力在体验环节中。
一千个哈姆雷特,会走出一千种旅行的样子,就像没有谁的生活应该被朋友圈的打卡重复。对于阿兰·德波顿这个思绪无法停止的人来说,「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他同时还赞同威廉·华兹华斯的话,「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罪恶的必要良方。」
而梭罗克斯的旅行就显得和他的斯文样貌完全不符,他「第一次看到土狗,第一次吸食麻药,第一次看到杀人,第一次染上了淋病」都在东非那片狂野之地,然而他依旧需要「风景和声音的刺激」。
离开,和,归来。跳脱于身份所标识的生活之外,又再次回到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界,如此往复的生活体验却总能带来也许类似的关于存在的感慨。石田裕辅在和故土阔别7年的环球之旅里写道,「觉得自己和世界并行存在,就像平行线,不断前进却不相交。」而离开美国长达20年的比尔·布莱森回归故里之时,说得更加像一位哲人,「在无穷的时代中你再也不复存在。不过在你明白这一点之前,你的存在又会终止。」
这就是旅行的力量,它让你明白生活的选择来自于何处,人类的灵魂寄居于何处。旅行给人以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机会,去打量不同外形之间的存在是否有着内在不变的联结。这种不可多得的机会,不应该被酒店前台和黑心导游横插一杠,它应该由更好的旅行产品去保障享受和体验的空间。
真正有心于生活的人,不会在意自己有没有被标签选中,他们都沉浸在由自己亲自创造出来的世界中。只有这样已经置身于「洞穴」之中的人,才有真正的出走的自由,他们才能带着自己的火把,去探索更多的世界。他们的旅途既繁杂又自由,既刺激又安全,他们才会像麦克法伦一样明白:「脚步是看待大地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