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位紧张,停车价格上涨,影响了汽车消费意愿。高德地图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各大城市重点地区路边停车场平均价格分析,广州以每小时26元的停车价格位居榜首,其次是“上海20元、深圳20元、南京20元、杭州12元、北京10元、苏州10元、成都10元、重庆8元、天津8元停车难”和“停车费”广州市一车主告发
诉记者:“广州是我到过的城市中停车费较高的。前几天我去一家商场吃饭,停了2个多小时车就花了45元。因为停车费比较贵,我身边许多有车的朋友都不愿意开车出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养车’的成本之一,而且这个成本不低,索性不买车了。”为了加快补齐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短板,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楼宇等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设施。
《意见》发布后,多地通过建设地下车库、立体车库等方式,在老旧小区里“改”出了更多停车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张雁介绍,今年1—5月,各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26.9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万个。
“改造老旧小区停车位是满足停车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多地也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成果。不过,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推进改造往往涉及动用小区绿化面积等,工程量较大且较难形成共识。因此,盘活公共停车资源也很关键。”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告诉记者。
一些城市推出了共享式、潮汐式停车方案。在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商务楼等办公场所,工作人员下班后腾出的停车资源可供周边住户使用,能有效缓解车主的停车难题,也避免了“外边停车困难,里边车位闲置”。
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完备与否,关乎汽车产业发展程度。让消费者愿意买车,就要力争实现有地方停车、停得起车。对此,张雁表示,住建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停车收费政策,强化资金用地政策保障。健全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的停车收费机制,科学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因城而异缓解“停车难”
——一线城市应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其他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可在新建停车位方面下功夫
新建停车位是解决停车难题的重要途径。住建部要求,推动规划人口规模大于50万人的城市在普通商品房建设中,按照“1户1车位”配建停车位,引起居民广泛关注。这对建设成本、土地资源等提出了新要求。
卢文曦告诉记者,上海市近3到5年新建的商品房基本达到了“1户1车位”的标准,部分项目的车位配比甚至更高。上海市今年初颁布实行的《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明确提出“商品房配建停车位指标调整为不低于1户1位的标准”。而其他城市多以房屋面积作为车位配比标准,比如浙江宁波等地要求若干单位面积的商品房配建1个停车位。
上海市某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开发商,我们会根据楼盘定位、所在区域地价等情况进行车位规划。由于消费者购房时越来越看重车位配比,在开发规划楼盘时,开发商也会从售价增值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因此‘1户1车位’并非多出来的成本,而是一项综合成本。”
按“1户1车位”配建停车位,需要更多土地资源,这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很不容易。赵震介绍,北京作为人口规模逾两千万的超大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当前,北京市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发展的思路,中心城区新增配建停车设施空间极为有限,大规模建设停车设施的可能性较小。
“一线城市的人均用地面积本就较少,在有限的面积里还要解决道路问题、停车问题等,得算一笔明白账。”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建商品房实现“1户1车位”,无疑能对汽车消费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要因城而异。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车满为患的现实情况较为突出,相比通过新建停车位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盘活公共资源、鼓励绿色出行等更具紧迫性。
杨新苗建议,一线城市应更多在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上下功夫。一方面,以更高标准、更科学的方式做好道路停车等规划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共享停车等公共资源落地,让车位流转起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而在人口规模相对小一些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包括人口在1000万左右的新一线城市以及人口在百万级的二三线城市,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鼓励新建停车位,力争做到“1户1车位”,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消费形成正向刺激,从而拉动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