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市民歇歇脚,并有7个出入口供市民直接从劳动路进出公园。“这想的可真是周到,像我们这些老年人走累了,还能在步道旁坐一坐,吹着微风欣赏一下波光粼粼的小西湖和岸边的垂柳,真贴心。”一对正在长椅上休息的老两口这样说道。
“晚上的夜景我们也没有忽略,庭院灯、地埋灯、投光灯,不到两侧新添的七八种灯光不仅可以照明,也装饰了步道最美的夜景。”张国瞭说。
“但值得提醒的是,此次西围墙的改造,虽然使得市民与西湖公园变得更亲近,出入更方便,但也希望市民能够注意安全,不要随意翻越小西湖岸边的围栏,文明游玩。”张国瞭说,对于公园西围墙的改造,其实他是最有感触的,“这不仅仅是拆了一面面围墙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凸显了市民与西湖公园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真正的成为了许昌市民的后花园,拆墙透园,还园于民。”
提升改造 拆除100多间门面房,外墙全部透绿
在市区劳动路上,不少市民沿路边的健康步道进入公园。
“直接从人行道上就可以进入公园,这样不光方便了,而且公园的景观可以直收眼底。”说起公园西围墙的改造,每个人都是赞叹有加。
其实,说起西湖公园的围墙,可以说是经过了多次变化。许昌市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国瞭说,西湖公园建成半个多世纪以来,面貌发生过多次变化。为“还园于民”“还绿于民”,西湖公园不惜拆掉100多间门面房和北面的围墙,使公园和街道真正融为一体。市民步入街道,公园美景尽收眼底。
进入21世纪后,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西湖公园建安大道西段的100多间门面房进行了拆除,西围墙改为透绿护栏,市民站在建安大道西段护城河畔,就可以看到西湖公园北部的景致。西湖公园变得更美了,和市民的距离更近了。
到了2012年,我市大规模对西湖公园进行闭园改造,在这次提升改造中,西湖公园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西湖公园对现有的文物景点“修旧如旧”,将现有的人文、历史景观进行继承和延伸。同时,西湖公园以生态提升为主线,凸显水体和植被,使外墙全部透绿,绿化率在90%以上。
2017年上半年,北护城河(西湖公园段)进行景观提升工程,西湖公园北部的护栏和家属楼被一一拆掉,建安大道西段建起驳岸、人行桥,街道和公园融为一体。走进建安大道西段,仿佛置身于西湖公园。
2019年,西湖公园南门与西门之间的465米长的护栏将被拆除,保留现有的柳树、叠石、观景亭,调整健康步道,给市民提供休息、健身的场所。护栏拆除后,西湖公园和劳动路之间没有了遮挡,市民沿着西子桥和苏堤桥可进入公园。
还绿于民 没有围墙的公园,离我们越来越近
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小西湖遗址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此时的西湖公园设施陈旧,游乐设施设置无序,市民对西湖公园提升改造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新的改造势在必行。
让我们把时光回放到2012年,那年,我市对西湖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改造。“在2012年闭园改造中,西湖公园进行了多处景观的提升。”张国瞭说,西湖公园经过了数次提升改造,可以说是越改造越美丽,越改造越亲民。
比如在2012年的时候,西湖公园原有聚星桥、烟波桥、小虹桥、卧虎桥、芙蓉桥5座桥。在对这5座桥的修缮、改建中,西湖公园拆除并重建了聚星桥和烟波桥。西湖公园还新建了九曲桥,使红莲岛与小西湖东岸相连。在观鱼池与荷花塘之间, 西湖公园新建了荷花桥。提升改造后,西湖公园有7座桥。
此外,西湖公园建有多处亲水平台。西湖公园原有的水体景观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在提升改造中,西湖公园增设了莲花台、石堤、水中雕塑以及多处亲水平台。水中植物以荷花为主。岸边香蒲、芦苇等间植于驳岸上,形成了美丽的水岸景观。原来的荷花塘内,荷花品种单一。在2012年提升改造中,西湖公园增加了白雪公主、白鹤、迎宾芙蓉、金合欢、案头春等荷花品种,再现了西湖莲舫胜景。
另外,近年来,我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进程中,市政府斥资6000余万元,提升改造了西湖公园,再现了德星亭、汉城墙遗址等园林景观。西湖公园的改造以“拆、改、增、提”4个环节为主,注重突显许昌的三国文化。
在景观的打造上,更多地采用了轩、廊、亭建筑合围成的“半空间”构景,在绿化的实施上,大胆地利用了公园内原本的树种,并增植了一些能够辅助色系和季节性的灌木和乔木。
“在西湖公园数次提升改造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挖掘开发西湖公园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的‘以宋时代文化为主线,三国文化为底蕴,多元文化辐射’要求,兼容相关历史文化内涵,采用人物塑像、群雕、浮雕、画舫、廊亭、彩绘、诗词、楹联等形式,在聚星岛的德星亭、德星广场和红莲岛予以充分体现。”张国瞭说。
内涵丰富 许昌西湖美景入画,虽小亦“西子”
那么,经过了数次提升改造,西湖公园里都有哪些美景?
4月,到西湖公园的游客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前来赏春看牡丹。尤其是位于德星亭北侧的牡丹园,园内盛放的牡丹吸引着不少市民在此围观。
西湖公园绿化队工程师李长根介绍,牡丹园总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拥有牡丹六七种。“这些牡丹大多种于2012年9月,是实施西湖公园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时栽种的。这些牡丹要经过近两年的养护才能开花,2014年首次开放,今年是第五次开放。”李长根说,2015年和2016年,他们根据缺失情况进行了补栽。如今,这里有各种牡丹1000余株。
另外,西湖公园荷花塘北部的梅花堂久负盛名,约建于明清之际。清代诗人李来章曾写下“梅花千百树,草堂筑其中”等诗句怀念苏轼。由于梅花堂建筑破旧不堪,地势很低,在2012年的提升改造中拆除重建。新的梅花堂为仿宋代建筑,周边建梅花园,再现历史风貌。
熟悉西湖公园地形的人都知道,从老东门进入,就到了后假山。据传,后假山为明末李自成义军攻许州时抱土积于城墙下而成,故称“万抱山”,又称“闯王梯”。在提升改造中,后假山上恢复汉城墙遗址,并随着山势的起伏将城墙分为三段,在西段城墙上建展江亭,在东段城墙上建青梅亭。
德星亭位于聚星岛核心,也是西湖公园的核心。但因年久失修,不能表现出东汉的文化内涵,在西湖公园综合提升改造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提升改造,以提高文化品位。在德星广场上,突出“德星”主题,设计“陈荀两家相会”群雕塑像,彰显许昌以及西湖的悠久历史文化,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能够感悟文化、汲取文化、传承文化。
打造海绵公园、五星级公园后,西湖公园将亮点纷呈,更加亲民。”谈到西湖公园的未来,张国瞭说,西湖公园将营造“西湖八景”,以特色游览线路串联起六大板块,从南至北依次为南大门板块、游乐园板块、观荷亭板块、德星亭板块、曲水园板块、汉城墙遗址板块。
“西湖虽小亦西子。”许昌小西湖源于东汉,盛于唐宋,文化积淀深厚,在全国第三批文物普查中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公园内,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亭台桥廊错落有致,花草树木红绿掩映,步随景移,景随人动。市民有的登岛赏景,有的泛舟湖中。在园林建筑听水亭、读书亭前,在古色古香的梅花堂、西湖莲舫等景点,赵海青一家人边走边看,不时拿起相机定格动人的瞬间。
许昌市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国瞭介绍,西湖公园已经成为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特色鲜明、各项功能齐全的城市公园。目前,每天进园人数超过5000人次,双休日屡屡突破万人关口。
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国庆节等大型节日,进园人数达到6万人次。据粗略统计,西湖公园免费开放后各个时段的入园人数均比过去增加近一倍。稳定的客流,成了西湖公园最可靠的“流量”。
从起初的“1元门票”到2005年公园免票,一泓碧水,满园绿色。西湖公园免门票、“还园于民”的发展历程,不仅给市民带来方便惬意,而且带来游客数量翻倍,带来游乐设备大幅增加,公园收取的租赁、管理费用也实现倍增。从广大市民到游乐设施入驻方,再到公园管理方,实现了多方共赢,也让共享、开放等贴近互联网的气质深入人心。
“2005年之前,西湖公园实行入园收费制,每张门票1元。如果骑自行车进去,还要为自行车交1元钱。”市民陈海说,老百姓舍不得花钱进去,偌大的公园整日空荡荡的。
“公园本来是公共性、公益性场所,一收费,就把人‘收’跑了。”陈海说,西湖公园免费开放的事儿,老百姓一直盼望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出了议案、提案。
早在2005年以前,不断有人提出对西湖公园免票。“免票之前,西湖公园每天的游客不足300人,而与西湖公园仅一路之隔的许昌体育场内却人来人往,格外热闹。”张国瞭说,虽然许昌体育场内的健身器材以及其他娱乐设施远不如西湖公园完善,并且面积狭小,又没有绿地,但由于是免费的,所以吸引了不少人。
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自2005年10月1日起,西湖公园免门票开放,对西湖公园进行壮士断臂般的改革。
免费带来了游客的大量增加,“流量”激增带来了商机。沉寂已久的游乐场热闹了起来,西湖公园彻底摆脱了门庭冷落的窘境。
随之,和西湖公园同样实施免费的国家4A级景区禹州森林植物园,森林覆盖率达89.9%,汇集国内外各类植物12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有116种。这座林木茂盛的“天然氧吧”,如今已成为当地人休闲纳凉的理想之所。
从2018年7月1日起,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中原花木博览园免费开放了!在许昌,花博园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景区,早在2005年,这里就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花博园年接待游客人数持续上升,目前已突破百万人次,在中原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禹州森林植物园到花博园,许昌已有两处国家4A级景区实行免费政策。放眼全省,这样的实施力度也属“大手笔”。
随着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视,开放式的公园已经越来越多。张国瞭说,2005年以前,西湖公园还是收门票的,后来取消门票制度,带来不少的二次消费经济,现在看来,这个做法也确实是正确的。
从西湖公园到禹州森林植物园,再到花博园,一系列景区免票的实践证明,解决公园、景点维护费用和游人拥挤等问题,并非只有门票涨价一个办法。转变观念,顺应市场,进行多渠道综合利用开发,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西湖公园的提升改造、免票游园,是市委、市政府亲民举措,是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其实,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许昌的公园也从1个上升到154个,而且都是免费的、公益性质的公园,市委、市政府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和人力物力来维护,当然更多的还是需要市民来持续维护,杜绝游玩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提升整体城市文明形象,才会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西湖公园的历史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小西湖遗址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许昌小西湖源于东汉末年。当时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汇水成湖。据传,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就是将汉献帝囚禁在今许昌西湖湖畔。经历代扩建,到北宋时,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在此植树插柳,种上藕莲,小西湖逐步成为中州有名的园林胜景。后来苏轼移官浙江杭州,致书州官赵德邻,建议改名小西湖,以区别于杭州西湖。清道光《许州志》载:“小西湖水源于陉山之泉,弯环盘折流行至此,蓄而聚焉,通连于州城之濠,前贤守是邦者,相其地形水势,因高而为亭台,因下而为池沼……其间有梅、有荷、有莲,花木相错,不能遍举。路虽细可以驰马,波虽浅可以泛舟,因满湖荷花,故称西湖莲舫,为许州十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小西湖已是碧水如镜,树木葱郁,溢彩泛舟,风景宜人。至宋代,更成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人的览胜、讲学之地。如欧阳修面对许州西湖春色,在《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写道:“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与染。”司马光居小西湖13载,写成传世之作《资治通鉴》。范仲淹留下了赞美小西湖美景的诗作《西湖》。这些文人除了在这里吟诗著书外,还在湖中修建了不少别具一格的建筑。欧阳修在湖中修建了船形的“欧阁”;苏轼在“欧阁”之西修建了“长啸亭”,在湖中建有“读书亭”;韩愈建有“展江亭”等。文人的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小西湖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