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被粉丝追问,河南的那个城市最适合居住吗?我马上想到许昌了!虽然是三线城市,但是古朴,生活富裕,自然环境优越。三国魏道风正焕发着小资们的情趣。
但是每当提到宜居城市,公众的视线就会习惯性地锁定海边城市。许昌不靠海,负氧离子也比海边少。因为许昌有神奇的水系。到了夏天,最核心的地区护城河充满莲花,城市内外弥漫着甜香,游轮穿梭在荷西的世界里,不可阻挡的绿色遍布全城,令人印象深刻。原来“软”是许昌的另一个名字。许昌著名的高十经中有一半与水有关。
冬天去燕城也很有味道。装扮成暴雪的许昌,仿佛换上了素净的古装,再次漫步在护城河的边缘,河水结冰,看不到莲花的踪影,游人拿着雨伞在高中下面徘徊,堆积自拍而过,但依然能感受到旧时的情绪。
水运联成
丰富的水系使这个北方的海拔充满了灵秀的风气,“水”代表了智慧和财运,一个地方的水多了,植物茂盛了,人们喜欢户外运动。谁不喜欢大自然?
许昌水系格局为“五湖四海边三千,梁欢一水润莲城”。
“五湖”是指新发掘的五个湖,即芙蓉湖、北海、鹿明湖、秋湖湿地、朴陵湖。“死海”是指在河川出入城区建设的4处总面积为10万亩的海岸林海。“三千”是指流过市内的饮马河、清水河、山陵河。“两环”是指云谷河和山陵河循环绕河开通游船。“一水”是指多源互补、畜牧业、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水系。
这条长短的水道加起来有82公里,环形
城河道之内包含大大小小的公园,串起点点滴滴历史古遗迹。其中灞陵河定位于塑造三国水上特色景观,建设具有浓厚历史风情的沿河风光带。清潩河定位于融合市民休闲、科普教育、水生态修复的城市生活舞台。饮马河定位于打造“与城市共呼吸”的生态之河、活力之河。此外,运粮河定位于再现漕运文化、彰显三国魏都风情的历史文化长廊。护城河定位于彰显历史兴衰、体现汉魏故都风貌的古城遗韵。
一日之内根本走不完那么多河,于是挑选了最繁华的护城河游玩。
城与河
护城河的缘起肯定不是为种荷花,现在的许昌不见城门楼子只剩护城河。
护城河最终还是没有护住许昌城,却守护了古城的美丽和芬芳。
三国曹魏建都时代还没有护城河的概念。根据《许昌县志》记载:“唐代曲环卫陈许节度使兼许州刺史时,修筑土城,并导潩水注入护城河。”自此许昌城才有了雏形,到了明朝的天下,越来越注重防御工事,在明嘉靖年间,许昌护城河基本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当时,城垣经过休整,“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一尺,广一十丈一尺”。这是关于许昌城墙目前有清晰记载的最早史料。护城河经过开挖,岸植杨柳内种芙蓉,变成了中州胜景。明万历年间,又为城墙砌了砖墙,清道光年间整修过一次……
许昌老城被毁,起于近代中原大战。之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多次战役,毁伤严重。在1948年解放许昌的时候,东门、北门已被炮火轰塌。1956年,发动全市职工义务劳动,进行了挖湖和推平城墙工作,从那以后,老城墙便消失了。
河上的桥
顺着护城河,走过望仙桥、南关桥、春秋桥。在春水桥北折,又穿过北顺河桥、北城墙桥……雪越下越大,路上行人减少,最后走到西湖公园,正好围城一圈。
护城河上总共20座桥梁,每一座桥的命名寄托着许昌人的厚望。有些借用历史事件命名,有些以主地名命名,有些既传承历史又体现时代特征。读解了这20座桥,许昌的历史也就读通了。当然,最便捷的办法莫过于乘船环护城河游览,码头就在繁华的春秋桥下。
从名字分析,荷仙桥、采莲桥、莲心桥和莲韵桥一带荷花想必开得最美。建设桥、劳动桥、清虚桥、文会桥则具有现代气息。南关桥、西关桥、北关桥、东关桥作为老城门四关,最阔气,具有定位功能。望仙桥能看到荷花仙子的塑像,文化宫桥是为纪念曾经热闹非凡的文化宫。北顺和桥、南顺和桥有安顺、祥和之意……
护城河在西湖公园内的三座桥分别命名为西子桥、卧虎桥、苏堤桥。小西湖是许州人的精神家园,和丞相府对望,宋代名士曾在这里留下很多赞美之辞。
西湖公园
古十景“西湖连舫”的出处。清乾隆十年(1745)的《许州志》里用“王治安”的工笔画配以“甄汝舟”(许州知州)的诗文,“西湖连舫”作诗一首:“一片波光散晓烟,红衣馥馥翠田田。州城宛在芙蓉苑,何用兰桡拨画船”。
“画圣”吴道子晚年在小西湖旁筑土为洞居住。传说他曾在此画虎,点睛后活灵活现,后人为他建起卧虎桥。西子桥,从“西施浣纱”典故而来。苏堤桥与公园内的苏堤相连,为缅怀苏轼。
许昌西湖公园的小西湖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汇水成湖。到了宋朝,百姓在此插柳,种上莲藕,慢慢成为园林胜景。后来苏轼移官浙江杭州,致书州官赵德邻,建议改名小西湖。
沿着护城河绕城一周,边走边拍,不觉暮色已沉,大雪还没有停的意思。最后在丞相府门口停下,找了一家咖啡馆,静静地靠窗坐下来,暖暖身子……
望着大雪中步履蹒跚的行人身影,沉思良久,再来回答那问题,答案依然!许昌的春花秋月、夏荷、冬雪样样俱全,许昌的“安逸”就是小日子里面的平平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