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公路向兰州方向行驶。此时,车内一片欢声笑语,我在内心默念:西藏,我心中的圣地,我来了!
章节2 日月山的传说
从天水出发后我们一行人驾车向西行驶,中间在兰州短暂停留吃饭,然后加快向当晚的终点站青海省西宁市驶去。
青藏铁路
8月11日一大清早,我们七人早早起床,在西宁市给车加油、各自吃完早点后,便正式启程向目的地驶去。一路上,各种车辆应有尽有,有长安汽车、迷你QQ,也有各种越野车。沿着青藏公路行驶一个小时后,我们看见了青藏公路进藏第一山—日月山。可惜的是,由于赶时间,我们只能是注目而视,却不能上去参观一番,但日月山此时却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东侧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山体两侧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属国内罕见。
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公元638年的唐贞观15年正月,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护送着一位美丽的公主走过日月山口,日月山便从此闪亮在中国人伫望公主远去的心海,守望着无尽的苍凉和沉甸甸的传说。唐代以前的日月山不叫日月山,叫做赤岭,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因远望高山“土石皆赤,赤地无毛”而得名。这座海拔仅3200米的小山,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因其太小而不值一提。她在群山环绕中透出一个隘口,让骑马行走的民族便利地穿越青藏高原,成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交马赤岭”(中原和吐蕃封建王国的使者必须在此换乘对方的马方可踏入异域土地)。穿越青海远嫁西藏,从古都长安出发的文成公主必然要沿着这条祖先拓展的古道,走向遥远的西部,让守望高原的日月山,迎来这铭心刻骨的历史感动。“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就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漫漫的远嫁之路,必然要有这么一处分手告别的苍凉之地。为送别我们的公主,日月山便被赋予了这凝重的阳关情结。作为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文成公主在山上支起了帐篷,在故乡做最后一梦,伫望故乡最后一眼。她站在山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临行前父皇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没想到镜中出现的却是长安繁华的景色,令她离愁倍增。公主悲喜交加,泪如泉涌。想到自己远嫁和亲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成为今天的日月二山。两山隔山相望,唇齿相依,如情侣,如父女,其情其景,无不动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的公主,今天大家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名与形相符,情与痛相增。为了中原这片风雨飘摇土地的万年长存,为了维持帝王的万古基业,面对一个又一个觊觎中原的匈奴、吐蕃、蒙古发起的连年战乱,守着“女婿不打丈人”的平民认识,守着异域和亲的婚姻胜过十万雄兵的历史高度,早在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就采取了最简便、最温情的和亲政策,民女出身的宫女王昭君就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在这点上,文成公主不是第一个。但是作为皇族血统高贵的她,完全可以凭高贵的出身和绝世的美貌嫁给王公大臣,过上平静而富贵的生活,免去远嫁之凄苦。为了大唐的稳固为了中原和西域永远的和平安宁,她放弃她应该享受的一切幸福,用一个女人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华夏民族万年大团结的沉重担子。在这点上她绝对超过王昭君。沉重的历史,和平的责任,我们非要用牺牲一个女人的爱情和幸福来换取,作为男人,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站在日月山上,热泪盈眶伫望公主远去的背影,跪拜这位伟大的女性。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山更清,草更绿,朝拜的游人如织。今天的日山和月山上各修建了两座亭子,分别叫日亭和月亭,经幡飘舞的亭子里面用碑文和壁画记录了公主入藏时的种种情景。山上是无数藏人用虔诚和信仰堆起的玛尼堆,石堆上插满了盘树虬枝。山下是文成公主庙,矗立着巍峨的文成公主汉白玉雕像。藏歌悠悠,牛羊如云,无数经幡和高昂的藏歌迎着日光漠风飘扬,表达出一代又一代人们对那美丽灵魂的深深崇敬。
章节3 青海湖遐想
“快看!不远处就是青海湖!”在我暗自回味日月山的动人传说时,不知不觉车辆已经奔驰一个多小时,悄悄来到了青海湖畔,让我不得不感慨青藏公路的畅达。
青海湖遐想
青藏公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沿途景观大气磅礴且丰富,可看到草原、盐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观,可以说是一条非常理想的景观大道。
远远望去,青海湖景观入口处已是游人如织,青藏公路两侧也停满了各色的车辆,湛蓝的青海湖一览无遗。我们找到停车的地方,各自拿起相机搜寻拍摄聚焦点。
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此时此刻,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据说200万年前,这儿是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变成了高原,但仍留下了这片目前国内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473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公里,湖面东西长约109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呈椭圆形,湖水平均约深19米,最深处达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3200米。
青海湖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鸣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可惜,由于要赶路,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美丽、迷人、壮阔的青海湖,向下一站驶去。
章节4 路遇货车自燃
车辆驶出青海湖后,连续8个小时,我们一直行驶在青藏公路线上,除了公路行驶的车辆,路面周围一个人影也没有看到。
满山牛羊成群
青藏线,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指109国道西宁到拉萨路段,其中西宁至格尔木路段794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段1215公里。这是目前通往西藏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是多数人进藏的首选,是我国四条进藏公路中唯一有客运班车和高原列车营运的线路。青藏线截然不同于川藏、滇藏线上的崇山峻岭、峡谷河川,除了个别地段,青藏线是一条直线到达天边的路段,有人夸张地说道,就是闭上眼睛开车也能走出几十公里。
翻阅资料才知道,青藏公路沿途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还能观赏湖面平滑如镜的茶卡盐湖、雪峰连绵的昆仑山脉、长江上游的沱沱河、风云莫测的唐古拉山口、广阔的藏北草原以及遍布热泉的羊八井等景色。也许有人会说青藏线景观太单调了,从昆仑到唐古拉山,这一路近500公里,就是可可西里地区,沿途都是平缓起伏的低山和高海拔的丘陵,青藏线穿越了中国三大自然区;就植被而言,青藏线经过了五大植被区,比如东祁连山温带草原、柴达木荒漠、昆仑山—唐古拉山高寒草原、玉树、治多高寒草甸、可可西里荒漠草原、拉萨河中游灌丛草原。可可西里是中国仅有的真正的荒野,即有生命,但无人类永久居住。青藏线所经过的柴达木荒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虽然传统的审美不太习惯这种荒漠的美;总之,青藏线有它的独特价值,只有走过青藏线,你才算是去过青藏高原。
但是,青藏公路也有让人感到可怕的一面,就是堵车或者出车祸。由于地域太广阔,一旦出了事故,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救援人员根本不能及时到达,只能是无奈地等待。
8月11日下午18时左右,我们的车辆连续高速行驶六个小时后,在青藏公路青海省都兰县镜内,远远地就看到一货车发生自燃,这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现场很多人和车只能停留等待,眼睁睁地看着货车燃烧,毫无办法。也许是等待时间太久的缘故,一些人耐不住时间的煎熬,开着车辆自公路北侧戈壁滩中绕行。
幸运的是我们的司机驾驶技术很强,慢慢地沿着戈壁滩绕行,终于驶入了青藏公路。虽然到达格尔木时已经8点多了,我们也累的够呛,但好在安全到了目的地。
章节5 探访“万丈盐桥”
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有一座神奇的长桥,它的建筑材料既不是木料、砖石,也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天然盐壳,并且没有一根桥墩或立柱;它悬浮在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之上,长32公里,约合10400丈,因而被称为万丈盐桥。半个多世纪以来,它承担着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为青海乃至西部各省、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探访“万丈盐桥”是我们早就计划中的目标。8月12日一大早,我们六人早早动身前往神秘的“万丈盐桥”。谁也想不到,寻找“万丈盐桥”破费周折,车辆转了好几次都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盐桥。当我们向当地人打听“万丈盐桥”在哪时,那人如同看外星人一般说:“你们刚刚不就是从盐桥上过来的吗?”
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早已行驶在神秘的“万丈盐桥”之上了!
万丈盐桥的诞生实属偶然。50多年前,柴达木盆地还是一片荒原,但它被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等著名山脉环抱着,在大片大片的戈壁、瀚海、盐渍土下面,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盐等矿藏。这片区域分布着20多个大小不等的盐湖,由于盐湖地区土壤含盐量高,植物、动物均不能生存,因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1954年,“筑路将军”慕生忠率领筑路大军修建青藏公路。当时,他考虑到从甘肃的峡东火车站南下格尔木运油至西藏,比经兰州、西宁近1000多公里,于是决定勘察和试修敦煌至格尔木公路,这次有了闻名于世的“万丈盐桥”。
万丈盐桥的养护方法很特别:通常是就地取材,将盐盖砸成碎块,将碎块灌注于大盐块之间的缝隙中,再浇洒卤水使其结晶凝固,形成坚硬密实的外壳,汽车就能在上面行驶了。岩盐路面使用一段时间后,因磨损会造成面层松散或不平,这时就得添补新料和洒浇卤水,以恢复应有的强度和平整度。这种用含盐量达20%至95%的盐盖凝固而成的路面,抗压强度可达每平方厘米7公斤至20公斤。
盐湖
经过精心养护的路面,气候干燥时呈灰白色,如水泥路面一般坚硬;空气湿润时,路面呈暗灰色,像沥青路面,而且没有尘土。万丈盐桥可维持昼夜1000车次的交通量,行车时速可达80公里。有趣的是,万丈盐桥由于路面过于光滑,汽车开得太快,就会打滑翻车,所以,桥头的木牌上限定最高时速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在几代养路工的精心养护下,万丈盐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仍历久弥新、平坦如砥。
采访车行驶在“万丈盐桥”上,两侧盐湖中银波粼粼,采盐船机声隆隆,喷水吞珠,高高的“盐山”倒映在湖面,其山色湖光甚为壮观。看着脚下晶莹的盐粒,我们开玩笑道:如果下次还有人要你“抢盐”,你就把他送到察尔汗来。
章节6 驻扎格尔木
从“万丈盐桥”察尔汗盐湖回来之后,我们下一站的目标就是翻越有着“万山之祖”的昆仑山。由于格尔木当地的海拔已达2800米,下一站还要去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可可西里和昆仑山,大家第一次上高原,又是首次穿越海拔比较高的昆仑山,心理面稍微有些压力,也不知道后面的路况到底如何,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养精蓄锐,周密准备,先在格尔木休整一下午,第二天向昆仑山挺近。
藏式民居
当天下午,众人来到格尔木市区,一边积极购置所需物品,同时也借机游走市区,了解一下青海西陲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
格尔木市内好多街道两旁都流淌着清凌凌的渠水,渠道沿岸绿树成荫,此时才明白为什么人们把格尔木比做“沙漠绿洲”。格尔木,因城边的一条格尔木河而得名,“格尔木”是一句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还有好多称呼,“中国盐湖城”,因这里盐湖众多,并且还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柴达木明珠”,因格尔木是柴达木盆地里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市……
1954年春,因为要修筑青藏公路,慕生忠带领筑路大军来到柴达木盆地南部边缘一个在地图上叫做“噶尔穆”的地方,在噶尔穆河边安扎下营寨。慕生忠曾回忆道:“当时,格尔木空旷的原野上没有一顶帐蓬,一棵树。有的只是枯草和大漠戈壁。向南望去,昆仑山巅白雪皑皑;向北看,沙丘一座连一座,恰似一片破败的墓葬群。有同志问我,格尔木到底在哪里。我回答说,格尔木就在你我脚下。我们的帐蓬扎在哪儿,那儿就是格尔木。于是,六顶帐篷,就成了格尔木市的开端。”
格尔木市的兴起,是慕生忠将军在大漠荒原上点石成金的结果,是他将自己生命交给青藏高原的见证。到了1956年10月,筑路大军在如今将军楼公园这个位置修建了一个二层小楼,作为慕生忠将军居住、办公的处所,这是格尔木历史第一座楼房,也是格尔木市最早的标志性建筑。
为纪念50多年前慕生忠将军和他率领的青藏公路筑路大军,格尔木市于2005年决定以将军楼遗址为中心,建设纪念青藏公路及格尔木发展历史为主题的遗址性公园,这一工程于2007年7月开工,到2011年6月竣工。占地9.8公顷、总投资6000多万元,主要景观包括将军楼、将军纪念馆、慕生忠将军雕像、铸剑为犁雕塑、筑路群雕、天路纪念塔等。将军纪念馆里收藏了慕生忠将军和他率领的筑路大军在建设青藏公路时使用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并借助沙盘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示了青藏公路微缩景观,使每一位参观者如同身临其境,久久地为之震撼。
了解了格尔木的历史渊源后,我顿时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明天要穿越昆仑山,但我心里在想:等以后有机会了,一定再来格尔木!
章节7 翻越万山之祖昆仑山
在格尔木休整之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翻越万山之祖昆仑山,不免情绪激动。十年前,在兰州上学时我的恩师曾经给我看过她的朋友拍摄的一部《昆仑女神》的片子,从那时候起就对昆仑山有了模糊却又熟悉的感知,内心中总感觉这座山神奇且高不可攀。
之后经历高原反应
8月13日早上5点左右,大家早早起床,收拾行装,并匆匆吃起康师傅泡面,准备赶路。让人惭愧的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早上太早了没有任何胃口,吃不进东西。尽管年老师劝我吃一点,说有可能今天一天都吃不上饭,但我吃了两口,还是吃不下。谁能想到,这个不良习惯差点让我命丧雪域高原。
车子在夜色中开出格尔木市区,路旁是望不到边的空旷地带,偶尔可见几只小动物窜出来。随着车辆里程数的不断变化,天空渐渐明亮起来,周围晨雾环绕山间,我们的车子行驶在青藏公路上,近距离看见了青藏铁路,不时与青藏公路交绕穿插,能与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亲密接触,内心兴奋不已!
一路西行,除了路边悠闲吃草的牦牛、野驴和黄羊外,车辆不多,偶尔可以看到青藏铁路上的列车飞驰而过,还有星星点点的兵站。我们的车速也不慢,上午7点多,我们已经到达昆仑山口。此时从唐古拉山方向驶来一组车队,里面有几辆长安汽车,全是是浙江牌照,想不到比我们起得还早。下车舒展筋骨,感觉昆仑山口空气非常新鲜、纯净,异常舒服,除了天气有点冷。我们穿上冲锋衣,没有多少停留,直接向昆仑山驶去。
8点13分,我们来到了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这就是群山之首的昆仑,传说中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是能够给人以力量和智慧的神山。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由于其高耸挺拔,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加上昆仑山的终年积雪令中国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
传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围还有生长持续燃烧不灭的神树的炎火山。昆仑山顶是黄帝的帝之下都,有开明兽守门。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这些历史传说,让昆仑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脚踏在昆仑山巅,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看着巍峨而立的昆仑,内心顿时涌起一种我为天下主宰的豪迈之情,俯视天地一切万物。“快看,火车来了!”思绪突然被大家的叫声打断。远远望去,青藏铁路上行驶的火车犹如巨蟒一般,时而在蓝天白云,时而在巍峨的山间闪现,此景此情,壮哉!
大家纷纷拿出长枪短炮一阵扫射,而我也忘了高原禁忌,四处跑来跑去,一阵向东,一会儿向西,拍摄自己认为满意的景色。这样的场景,合影留念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我让同伴给我拍下了两张我认为很不错的个人照,值得终生收藏。
章节8 幸遇藏羚羊
在昆仑山口,“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欢迎您”十二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有幸拍到高原精灵藏羚羊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喜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易危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国际一级保护动物。1970年之前有100多万只,但随着1970年代中期藏羚羊羊绒的巨大经济价值被人类所认知和开发,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20多年内,偷猎现象便开始频发,甚至有过一年被杀害几万头藏羚羊的记录,这使得它们的族群在90年代便直线急速下降到了1995年的5万多只。目前由于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的大力保护和关注,它们的数量已明显有所回升,现存约22万只左右,藏羚羊被偷猎现象现在几乎绝迹。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藏羚适应高寒气候,藏羚绒轻软纤细,弹性好,保暖性极强,被称为“羊绒之王”,也因其昂贵的身价被称为“软黄金”。用藏羚绒做成的“沙图什”(Shahtoosh)是一种美丽华贵的披肩的名称。一条长1-2米、宽1-1.5米的沙图什重量仅有百克左右,轻柔地把它攥在一起可以穿过戒指,所以又叫“指环披肩”。这种披肩已成为欧美等地贵妇、小姐显示身份、追求时尚的一种标志。
大量藏羚羊被猎杀取绒后,一部分绒被走私分子藏夹在棉被、羽绒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车辆和羊绒中,蒙混通过中国西藏的樟木、普兰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则人背畜驮到边境秘密交易点进行交易。在我国境外,1kg藏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g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盗猎分子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装备,用于大肆屠杀藏羚羊。
1994年1月18日,40岁的青海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与盗猎分子搏斗,壮烈牺牲。中共青海省委授予他“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他“环保卫士”称号。
这位藏族干部的死,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年轻人追随他的脚步,走上环保道路;藏羚羊和可可西里也由此成为关注热点,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他用他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的开启。
此行中,我们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能看到非常珍贵的藏羚羊。幸运的是,在离开昆仑山口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看见了大量的藏羚羊群,与记忆中不同的是,这些现存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动物,见到人群已经不是像多年前一样害怕躲闪,而是相对悠闲地漫步山间,只要你不是刻意接近它们!
用我喜欢的尼康D40,记录下了这一美妙的瞬间!
章节9 唐古拉 我来了!
翻越万山之祖昆仑山、有幸拍到藏羚羊,这让我们很是兴奋。虽然此时的我还有些高原反应,但内心还是期盼下一站的到来——海拔5231的唐古拉山。
一路上,我尽可能地闭目养神,慢慢恢复体力,争取在唐古拉山上有个好的表现。
8月13日下午3点50分,这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唐古拉山。
海拔5231的唐古拉山口虽然比8880多米珠朗玛峰相去甚远,却是青藏公路上的最高峰,也是我目前所翻过的最高山峰。
高原美景
车窗外偶尔能看见一些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走青藏线的人,让人佩服不已。尤其是那些独自骑车走青藏的猛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兴趣还有勇气来挑战自己的。也许,经历过了,人生的风雨就将更不大畏惧。有的时候,害怕与不害怕、敢与不敢,就在于一念之间。勇敢地走下去,前面是个天!
唐古拉山口到了,不知道是不是这里车流量相对格外大、或者这里有一些工程卡车频繁经过的缘故,道路上泥土飞扬,难得的嘈杂感受。唐古拉山又称当拉山,藏语的意思是“高原上的山”。与喀喇昆仑山脉相接,而部分山段是青海和西藏的交界处。据说怒江、澜沧江还有长江都是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
其他人先从车上下来,都尽量保持一种轻步伐,我则在车里面继续休养,准备等适应了唐古拉山的高海拔之后再下去感受一番。
时间不长,就听到了大家合影的声音,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像机器人一般地挪着步子,也加入了合影的行列,对这一刻我已经期盼已久。
站在唐古拉山口,站上了世界的屋脊,俯瞰广袤大地,直接对话苍穹,横看茫茫自然,傲视万千世界,一切心中烦恼,顷刻消失云天。
在这里,环顾四周,雪山和藏北羌塘草原都展现在我们眼前,风景美丽而独特。我也拿起相机,拍了起来。
唐古拉山口公路西侧是红色大理石材质的军民共建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干线竣工纪念碑,依旧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同时,碑前有块大石上刻着“唐古拉山口 海拔5231米”的字样。
靠近雪山那侧,还有着一块上书“唐古拉山口 海拔5231米”的简易石碑。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标志前留影是让人格外自豪和骄傲的事情。
过了唐古拉山口,实际才真正来到了西藏,曾经朝思梦想的西藏。一到西藏境内,就能发现,天空上的云朵变得更加漂亮而具有灵性。青海那侧的云也很漂亮,但和西藏尤其是刚过唐古拉山口的那些云比起来就稍微逊色一些。也许,和唐古拉山对两侧气候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吧。
章节10 夜宿那曲
翻过海拨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后,因为限速,至晚上7时许我们才到达那曲镇,而我们的小老乡已在那曲地区电视台门口等候了多时。
那曲镇是中共那曲地委、那曲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是青藏公路的必经之路,在藏语中那曲意为“黑河”,很早的时候,那曲县曾名为黑河县,为了不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重名,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县改名为“那曲县”。我们的小老乡就工作在那曲地区邮政局,从事大客户中心的基础管理工作。
藏区街景
初到那曲的时候,小老乡每天都会头痛头晕,走路都感觉踩不实,呼吸困难说话吃力,这些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不得不背着氧气袋去工作。那时,没有馒头,没有妈妈擀的手工面条,没有新鲜的肉和蔬菜,更没有电视、电脑,尤其是在每天晚上都会被冻醒,早晨起来看着结冰的水缸他总会有想大哭一场的感觉,他想家想妈妈,可他从没告诉家人这边环境的艰苦,因为怕他们担心。他想,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就算跪着也要走下去。
采访结束后,我们在小老乡的帮助下找了一家在当地环境还不错的宾馆住宿,进去一看,天哪,里面的好多东西感觉古董一般:只能看不能用。夜宿那曲后,好多人感觉不是很适应,据当地的老乡讲,即使是西藏的人来办事,很多人也不敢在那曲住宿,看来我们要好好体验一番了!
尽管已经很累,但还是要写稿发图片给报社,因为第二天的版面还在等着我们。原先说好的是我照顾年老师,没成想最先高反的是我这个最年轻的小伙子,所以一到宾馆后年老师让我休息,他写稿发图片。迷迷糊糊地说了几个小时候,我翻身起来一看年老师还在发图片,一问才知道网速很慢,已经发了好几个小时才发了一部分,这时我也劝年老师早点休息,让笔记本电脑自动工作。
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发现好多人都很疲惫,相信夜宿那曲这一夜一定会给好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章节11 感受纳木错圣湖
夜宿那曲,让众人对高原之夜算是有了一个深切而难忘的体会。8月14日凌晨5点多,我们早早起床收拾行装,一来是在那曲这样的地方实在难以入睡,二来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比较远,同时更让众人神往—前往西藏最高、最大的圣湖纳木错。
感受纳木错圣湖
谁知,就在我们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之际,却发现由于天气太冷的缘故,杨师傅开的车由于汽油被冻住行走不了,我们只能是先伺候座驾,对它及时“抢救”。在一番忙碌之后,汽车终于飞驰起来,不到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纳木错圣湖售票处排队。
按我们的想法,纳木错圣湖应该就在眼前了,可谁知后面还有六十公里的路,而剩下的路异常艰难,几乎全都是土路,裸露在地面上的大坑张着嘴,紧密相连,连续地伸展在道路上,但在这六十公里的路途中,景色无疑是最瑰丽和撼动人心的。尤其是在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吹来的冷风如冰刀一般让人记忆深刻。
“错”在藏语中就是“湖”的意思。从远处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纳木错的形状像极了静卧的金刚度母,湖中的几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
站在湖边,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深邃如墨一样的蓝黑,这由浅而深的蓝色,蓝得清澈,蓝得丰润,蓝得迷人。头顶深邃而疏朗的蓝天,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天边变幻多姿的云和远处念青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相呼应,犹如雾霭中的琼楼玉宇,忽隐忽现。湖边的碎石和草地,就像一张巨大的地毯,从脚下延伸到极远的天际。
湖边游人众多,奇怪的是,似乎均被眼前的大美震慑了心灵,竟没有一个人狂呼乱叫,也听不见在惯常的风景区里那些故作夸张的“啊啊”声。不少当地人牵来装饰华丽的牦牛,供游人有偿骑坐,使景区增添了和谐的氛围。
纳木错是西藏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位于拉萨以北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 米,面积1920 平方千米,据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湖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则为高原和丘陵。湖水含盐量高,湖中盛产高原的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觅食栖息,繁衍后代。
湖畔牧草良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除了野牦牛和山羊外,还常有狗熊、野驴、獐子、狐狸等栖居。清晨,湖面雾霭茫茫,太阳升起后云消雾散,浩瀚无际的湖面在清风中泛起涟漪。阳光下,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
沿着湖岸线向北行进,经过德庆乡就到达多恰寺。寺里僧人虽然不多,但却是纳木错湖边最大的寺庙。这里避开了尘世的喧闹和污染,是修行的好地方。继续前行到达的恰多南卡岛也是块圣地,这里正好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对面,两根兀立的石柱拔地而起,一根浑然一体,一根有一空缝,有人说这是阴阳的象征,也有人称它们为念青唐古拉山的门神。去纳木错游览,除了观赏纳木错湖之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一望无际的纳木错草原,让人感受藏北那种人迹罕至的雄浑壮阔。撒落在草地上的一群群牛羊,犹如一颗颗滚动的珍珠;一顶顶帐篷上升起的缕缕青烟,又给人增添了诗一般的意境。
“高山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的一颗眼泪。”这歌词令我们心房颤动。由于地域和交通的关系,这里千万年来一直是至纯至净的地方。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纳木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受到了伤害。这是件令人难受却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愿众多的游人能自我约束,使纳木错美景常驻。
章节12 西藏特殊的交通管制
到西藏,必须将各种证件带好,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边境通行证等,无论你走哪条路进出西藏,路上查的都非常严的,治安检查站、限速检查站、交警检查站都很多,每个县、每个镇或乡路口都有检查站,而且证件都要登记或是扫描的,还要查车上人数(查身份证),来去的地方等(从哪来,到哪去)。
在西藏境内,没有收费公路,高速也不收费的(西藏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即机场高速,拉萨到贡嘎机场的)。但是,在西藏对车辆限速非常的严格,特别是对外地车辆(指内地去西藏旅游的车辆),因为这些车辆和驾乘人员大多路况不熟悉,开车走山路、险路没有经验,容易出事故,所以限速非常严格。这里限速实行路单制,一段路有多少公里,规定你的行驶时间(检查站填好到下一站的时间,下一站检查你到达的时间),提前到了,就视为超速,将会被严罚和处理,就这样每一站都会填时间、查时间。一般限速都在35至45公里之间,也有的路段限速20到30公里的。比如念青唐古拉山口(60公里限1小时40分),恕江99道弯(90公里的距离,限2小时40分钟)。所以在西藏开车,你不能急的、要悠着、淡定(路基本是陡坡加急弯,而且好多是一面靠山崖,一面是深渊,没什么平路)。
虔诚的朝圣者
自驾游大部份时间都是在路上开车的。自驾游,玩的就是自驾的乐趣的。不过,越是险的路段,开的越是有感觉的,也开的越是有劲的,能提神。有一种玩车的痛快感,能将车的性能使用到极至了(这在内地开车是找不到的感觉)。
翻过唐古拉山口进入藏区后,从唐古拉兵站附近开始我们便进入了限速的旅程。唐古拉到拉萨共有十个限速检测点。到限速的路口,一定要主动下车,索取路条,即使卡子上没人,也要敲门找到人,否则你要么接受罚款、要么回去取路条,最轻松也得让你在路边等相应的时间,以示处罚。如果你要情绪激动,对不起,扣行驶证、车辆,15个工作日内到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因此,最省事的做法就是入乡随俗,乖乖开车,按规控速。
驱车在藏区公路上,我们必须不时地为悠哉游哉在路上的耗牛、羊群让路,更要防备突然窜上公路追逐撒欢的狗。因而对于我们而言,限速只是多了一个以稳妥慢行求安全的理由而已。雪山上峡谷间行车,不超速是对自已负责,在目前,“限时通过” 应该是符合西藏实际的一种比较科学的限速措施,但在靠近检测点的路边,还是会见到一些超速后等时间的车辆与人,或拍照,或打扑克牌,总之,很悠闲的样子,而这种悠闲的场景现在也成了藏区公路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章节13 这里的动物很牛气
到西藏后才发现,这里简直是动物的天堂,尤其是满大街的狗,旁若无人地或躺在马路中间,或结伴漫步两旁,或者群体嬉戏追逐,让开车的朋友们防不胜防,使劲按喇叭也不起作用。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后面的见怪不怪,我们也入乡随俗,尽量绕道行驶。
这样的景象,若果在内地简直不敢想象,而在藏区这却很自然,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藏族人不杀生的缘故吧。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再使用。
据了解,在藏族的先民中狗是它们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狗的嗅觉灵敏,勇猛异常,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藏民族原始社会,它曾经是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狗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食物来源,而且日夜为主人警戒,保护家畜和主人的安全。因此,在以狩猎和游牧经济为主处于早期阶段的藏民族中,狗是他们生活一员。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畜牧业农业水平大大提高,狗的地位有所降低,但狗仍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因这一缘由,藏民族都有崇狗的习俗。
在草原上,在街道上在家中,到处都有狗的身影。成群成群的狗悠闲而漫无目地的散步在藏区的各个角落,没有人去打搅它们的生活,成为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假如有人对它们非礼,这不但要遭到藏族人的制止和阻挡,而且要受到它们的报复。虽然狗是藏民族最早驯养的动物,但不管是过去和现在.他们是禁吃狗肉的,更不随意杀狗,对吃狗肉,藏族社会中视为不可理喻和难以思议的事。
林芝美景
其实,在藏族社会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狗的动人故事。如流行于西藏藏区的《阿初王子的故事》《幸福是狗的恩典》和安多地区的《青稞与狗的故事》等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都反映了狗对藏族人民的大恩大德,是有着深厚感情的。《阿初王子的故事》中记述了阿初王子为了救人民于饥苦中,不畏艰辛终于从蛇王手中得到种子,但自己却中了蛇王的计,使自己变成了一只狗。王子叼着种子回来了,不但使人民吃上了香甜的糌粑,而且使自己得到了美满的爱情。《幸福是狗的恩典》就反映了此情况,高原人民由于有了幸福的生活,就奢侈地把糌粑当作玩具玩。当神看到此景,一气之下把青稞穗子一一削去(传说起初青稞有九个穗子),当削到最后一个时,狗突然大叫一声:“留下我的一份”。这样,神才留下一个穗子,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粮食。因此,藏民族的祖祖辈辈想起狗对他们的恩赐,就感激不尽,有一份特别的敬仰。几千年来,对狗的这种敬仰和感情,人们赋予了它神奇无比的力量,以显示自己崇拜对象的神圣,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俗。
在藏区,除了到处的狗群,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牦牛。平时看着这些高大威猛、体格健壮的野牦牛格外情切,可是在后面路过4658米的业拉山时让我们差点葬身于著名的“九十九道拐”(后面章节详述),让我们这些外来客体会了藏区动物的神圣不可侵犯!
其实,人和动物一样,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土,对人而言,心爱的人在哪里,那里就是自己的乐土。而对于动物而言,哪里有尊重他们的主人,哪里就是他们的乐土!
章节14 抵达雪域圣地拉萨
自8月10日从天水出发后,途经美丽的青海湖和河流密集的城市格尔木,先后翻越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并在雁石坪镇、那曲县等地对沿途的天水老乡进行了采访。8月14日下午,经过27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 我们终于顺利抵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说实话,没到西藏之前我对雪域圣地充满了憧憬,内心一直在想象着西藏的美好、西藏的与众不同之处。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这座城市时,却发现对这里是好像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地然,当我们的车辆驶进拉萨市区后,我们还在一个劲地问自己:这就是拉萨吗?可是看到拉萨市区到处镌刻的藏语,我们才深信自己来到了拉萨。
西藏著名的玛吉阿米
感觉真是太不一样了!在我原先的想象中,拉萨应该是传统、古老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可眼前的城市确实时尚化、都市化,早已不逊色于国内一线大城市了。然而自己当时只是看到了表面,随着我们几天来慢慢的深入和接触,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不想离开的城市!我想,这辈子,拉萨肯定是我最喜欢、最愿意驻足的城市之一了!
拉萨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拉萨东邻林芝地区,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是前往西藏旅游的枢纽,是西藏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八角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8月15、16日两天时间里,我们先后游走于布达拉宫广场和著名的八角街,并在这些地方激动地按下了终生难忘的快门。布达拉宫广场上转经、祈福的人群,前往雪域高原证明自己生活价值的世界各地游客、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武警、特警......还有那让人敬畏的朝拜者,给我们这些外来者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可以说,拉萨是独一无二的。这里的天是那么的蓝,阳光是如此的温暖,由于高海拔的缘故空气是异常的干净清爽,就连布达拉宫广场的停车费也让我惊讶:2元,比天水还低很多,恐怕是国内最低。最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拉萨的火锅,也许是我这一辈子吃过的最独特、价值最贵、最让我流口水的火锅了。
拉萨的好处说不完,这座城市需要你慢慢的品味,用心的感受!
章节15 朝拜世界海拔最高圣殿布达拉宫
去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是每一个游客一定要去的圣地。北京有句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在拉萨,不到布达拉宫犹如没有去过西藏一般重要。
独具特色的布达拉宫城墙
由于布达拉宫毋庸置疑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布达拉宫的建筑,目前布达拉宫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的办法,每天只售2300张门票,而这2300张门票中很大部分被旅行社买走,针对散客的门票数量非常有限。单独旅行的旅客参观布达拉宫有两种选择,到当地参团或者提前一天排队买票。如果自己购票,则需要前一天下午到布达拉宫西门排队领取购票证,凭身份证每人限领一张。
由于人多票少,进入布达拉宫的门票非常紧缺,票价也是炒得很高。幸运的是,我们的老乡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让我们如愿以偿拿到了通行证。8月17日上午,正好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慰问演出,明星大腕云集,所有街道全部戒严。观看了部分节目后,我们第一批进入了神圣、期盼已久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第一道门是看预约券和身份证,无误之后上去第二道门,检查有无违禁品(打火机、化妆品、液体、刀具等之类是不能带进去的),第三道才去买票,门票100,这就可以进去了。
在布达拉宫参观需要遵循所有藏传佛教的禁忌,例如不能戴帽,不能拍照(指进入宫殿以后,宫殿外可以拍一些“外景”),不能踩踏门槛等等。所有游客都需在1小时内完成参观,因此在宫殿内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停留,参观结束后从布达拉宫西门出来,经后山下山坡到可以走到布达拉宫正门来。布达拉宫的正门已让我们感受到庄重和威严,我们带着虔诚善良的心从这里迈入了布达拉宫。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我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系舟岛,是梵文音译,又译作 “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拉萨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罗山。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这里是达赖喇嘛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场所。第5、6两层是摄政的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7层有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司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
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
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宫前雪老城内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示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摄影的人来说,除了漫步欣赏这里的一砖一瓦,更重要的是抓紧拍摄,因为谁都知道机会难得。因而登高途中,我们不时按动相机快门,可以说布宫的每个角度都令人心驰神往。 有人说,第一眼看到布宫时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雄伟,但当自己走在这条通往布宫的路上时,你一定会纠正这个错误的想法。因为布宫不仅雄伟,并且她的雄伟不只源自建筑本身,更在于信仰的力量和威严。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马观花地到了后山,在这个到处都是奇珍异宝的圣地,游览之后忽然大脑一片空白,感觉什么都看了,又感觉什么都没有看到。细想起来,唯一遗憾的是圣殿不能拍照。但转念一想,布达拉宫的魅力也许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不是记录的影像资料吧。
章节16 畅游八角街 大昭寺
来到西藏,就不得不提起两个地方:八角街和大昭寺。这两个地方也是让我们流连忘返的神秘之地!(但摄友们千万切记:在这里拍照可要格外注意!)
八廓街是为了建设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畅游八角街 大昭寺
可以说,到拉萨的人没有不知道八角街的。但提到"八廓街",知道的人就少多了。其实,八廓街是八角街的正确称呼。后来,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其实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的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
去八廓街,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玛吉阿米酒馆。八廓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八廓街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可引申为美丽的梦。
对西藏历史和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拉萨“玛吉阿米”酒吧所在的那所黄色的小楼,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写下著名的《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未嫁娇娘”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玛吉阿米酒馆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品位的艺术酒吧,它的墙壁四周贴满了绘画,摄影,手工艺品,书架上有卡夫卡、艾略特等人的原版图书,目前主要的客户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但遗憾的是,玛吉阿米酒馆前对摄影的人来说是一个禁区,我们刚刚拍了照片,就被周围的武警和便衣警察“逮住”,要么赶紧删除照片,要么没收相机。无奈之下,只能删除自己的“靓照”!
走马观花式的转街后,对这个特殊的街区还是有了点了解。可以说,千年八廓街集宗教、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成为西藏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缩影。
说起大昭寺,人们可能不陌生。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
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在大昭寺外围观光,并没有深入进去。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大昭寺的格外关注。大昭寺给我的两个主要印象是:一是大昭寺门前的“艳遇墙”,第二个就是来来往往的虔诚信徒!
说起大昭寺门前的“艳遇墙”,其实这只是一个幌子,他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寻找艳遇,而是一个天南海北的朋友交流、约定成俗的场所而已,在这里可以互聊心事、晒晒太阳、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是一种享受。
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昭寺门前的信徒。无论老少,不论身份,来到这里,虔诚膜拜于大昭寺,这种景象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此时此刻,抛去一切红尘,抛去一切杂念,自己俨然成了这些“信徒”中的一员!
有人说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而那万盏酥油灯长明,则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我深以为然!
札什伦布寺佛塔
之后,我们在嘉措拉山留影, 夜宿珠峰脚下,在樟木口岸体验独特的“高空降落”, 跨越中尼边境,感受尼泊尔风情,在长途夜行时遭遇野牦牛,差点酿出大事故。
樟木口岸
有幸游览班禅活佛驻锡地,领略羊湖美景甲天下,路遇虔诚的朝圣人,遨游“东方瑞士”鲁朗, 吃鲁朗石锅鸡,游南伊原始森林,行走中国的景观大道, 夜宿西藏左贡, 惊魂业拉山,穿越世界第一险雅鲁藏布江,受困云南德钦,行走香格里拉、丽江,漫步 成都古街锦里,继而返回家乡,再次梦回圣地。
尼泊尔景色
这行走的8600公里,既有快乐、感动,也有惊险和对生命的感悟。
能和伙伴经历这一切,我很知足,也很感激。
希望能在新的一年,伙伴们能继友情,再续精彩!
2022,我们有你相伴!
注:因为文字实在太多,后面的章节我全部概况总结,图片全部为原创,做了压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