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疆自驾从和田市经过民风县,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今天要分享的是尼雅河,捡石头。
上图:在和田玉龙卡西河每天捡石头的人。
众所周知,和田是盛产珍贵玉石的地方。我第一次去新疆的时候,一直走着,确实捡了几块很喜欢的石头,各种颜色和质感都有。我把他们带回来,还有人不让他们从当地回来。(请记住,不同地区的检查站有不同的规定,如果不让带走,就必须遵守别人的规定。)
带回来的这几块,我找了认识的人睁开眼睛,接连换了浣熊、平安扣和通行路。看玉的师傅说。“就戴着玩吧,不值钱。”
现在他们也在我身边很久了。我发现这和田玉真的是“魔法”——
比如这条路,六年来,除了换绳子,没有下过手腕,但“气质”的变化很大。
一开始,这种石头质感“浑浊”,很光滑,很有光泽,但它的颜色被浓雾笼罩,给人一种厚厚的感觉。但是现在再看,它已经明亮得多,纹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薄。
不知道该不该回应“人戴玉三年,玉养人一辈子”这句老话。玉石佩戴在身体上很久了,听说人体和这石头之间可以相互形成“滋养”关系,所以先培养吧。
上图:别人捡到的石头。
还有一个手镯,第四年,有一天我的手腕咔嚓折断了,吓了我一跳。没有任何征兆。第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是赶紧通过网络了解缘由。可以看到一些网友对“玉丹人前传”的说法。因为玉保护主人免受灾难。哇,突然觉得这个神奇的东西太暖和了。
当然,这些坊间传闻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我们也尽量不从“唯心”的角度去理解它。但是回顾这些年的旅行路线,戴上它们的时候,确实总是平安的。
上图:在新疆戈壁沙漠捡到的石头。
关于“玉碎”,比较科学的说法:第一,你的石头管理得不好;第二,这种石头本身的质感一般,或者说是劣质产品。人类三六九灯玉质千差万别。生产得越多,就会越适得其反。没有这样的话吗,美人易得,良玉难求。山上石头多白玉少,世间少有稠君子。不管多么珍贵的东西,如果不珍惜,就会损失一千天。所有看似突然的“咔咔”都是从一个不显眼的小裂缝开始的。天地万物只有时间可以考验,只有时间可以通过,玉品也是一样。如果一切都找不到答案,就问时间。时间会如实回答你所有的问题,人品也一样。扯远了回来。
事实上,新疆哪里有雪山,哪里就有玉石的存在,哪里就有捡的机会。
它。因为,这些山是“活”的。
山体只要一运动,泥石流之类的地质灾害就会发生,随即,大小石头滚落。而这些泥沙浆汤往往要经过数十几百公里之后才会以河流的方式进入人居之地。其中,不乏质地精良的玉石藏于河床中。
所以这一路上,但凡有条河,但凡能捡石头,我们都会停车下去淘个宝——虽然往往也淘不到啥,淘到了也不老认识的。
新疆的昆仑山脉本身还有一个名字就叫“玉山”,这座山的西头就从帕米尔高原起步——之前的文章中咱们也提到过,我们去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旅行的时候,曾去当地老乡家做客,他们家房后就是一条雪山融水河,所以很多当地人的副业就是以捡石头、卖石头为生——而这一次自驾沙漠公路的旅行,也发现一条同源于玉山的“尼雅河”。
我们从和田开车至民丰时刚好路过这里,当时河水全部干枯,隔着老远就看到漫滩的石头,各种颜色的都有。惊叫着冲下去,在这里逗留了很久,甚至忘了拍照。以前常听人说,和田遍地是玉石,随随便便都能捡上一堆,原来这是真的……
这是新疆旅行路上最难忘的经历之一。站在窄条条的泥槽上望,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漂亮的碎矿石,太阳光一照,反着各种颜色的光。估计这地方少有人来,不然早就捡光光了吧 [捂脸]。
我一直认为,玉这东西其实从不讲贫贱,但看缘分,只不过说后世的商人为牟利而赋予了它们明码标价。若瞧上哪一块,就是它和你有缘,不妨收为贴身一物,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它是你的伴。
好了,我们来聊点儿“正事儿”:
上图:新疆博物馆里的玉灯台。
世界各地出土的文物显示,中国和田的玉石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流通的时间要早于中国的丝绸,久负盛名,甚至学术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在丝绸之路兴起之前,还有一条“玉石之路”存在。
古人有云“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前人将玉视作天地的精华,古代帝王无不以玉为佩、以玉为印,所以,和田之旅对很多旅行者来说也是一场“玉石之旅”。
和田玉之宝贵,因其来之不易。
这是一种在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岩石,只不过,新疆的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给了这种岩石一个特殊的生长空间、地质作用过程中的特殊压力和温度又给了它一个被岩浆“盘”过的特殊步骤,便有了这几乎不含杂质的玉体。和田玉的形成,就像一场吃得苦中苦的“修炼”。要历经数亿年,“炼”成之后的玉石才会沿着雪山融水之道,一路冲洗至人间。所以说:
上图:看到别人捡的大块石头,才知道原来很多好玉是包着皮的。
考古学家通过对和田地区出土的文物研究发现,人类赏玉的历史,要比想象中久远得多。
中国古代有一个久负盛名且颇具传奇色彩的帝王“穆天子”,他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就曾有过西行的经历,在关于他的《穆天子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舍于朱泽……朱泽之人乃献白玉石”;
《史记》中关于于阗(和田)的叙述是这样的:“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多玉石”;
上图:尼雅河里的石头没有玉龙喀什河里的那么“丰盛”。
新疆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书籍《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中有段记录提到:于阗境内有哈喇哈什与乌陇哈什两条河,盛产稀世玉石。
这里所提到的“朱泽”、“盐泽”、“哈喇哈什”、“乌陇哈什”等词汇所指的,就是和田境内的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古书的记录和学者的研究报告带给我们的是超出常人认知之外的真相:和田的玉石早在近万年前就已被古人视作“稀世珍宝”,且于公元前就传入了中原。
上图:一个在加油站工作的维吾尔族小哥在附近河里“随手”捡的石头,卖价不菲。
到了明代的时候,有个叫鄂本笃的欧洲传教士东行路过于阗,之后也写了本书,说和田玉分两种,一种出自山中人工开采,呈片状,未经岁月洗礼与雪水冲刷,其形多为后天加工;另一种质地优良者,则无一例外都产自距离都城不远的于阗(各条)河中……
人工干预的精物永远都干不过天赐的纯品,这事儿古人门儿清,所以和田人世代执着于“捞珠”。到现在为止,玉龙喀什河依然每天都有人可以淘到珍宝。
上图:玉龙喀什河中的捞珠人。
我第二次去新疆旅行又路过田时,当时恰逢汛期之后,玉龙喀什河已入缓流之季,积水寡淡,清澈见底。看到午后的河道中聚来三三两两的寻宝人,我就在大桥边儿上随手一拍,把他们记录了下来。
上图:同行的小伙伴中有个很会捡的,我们挑漂亮的,他专捡带“皮”的。
总之吧,有兴趣的小伙伴如果路过和田的河,倒也不妨捡上一它波(记得遵守当地规则、注意人身安全,水旺的话就别下去冒险了,命重要),也算是一种旅行体验吧。
上图:我的另一块石头。
| 后 记 |
尼雅河是一条历史极其悠久的河,考古学家曾在其两岸、上游和多个支流处采集到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有狩猎用的六面体石球,还有钻木取火的小板板,带着很多洞洞……但秦汉以前的于阗鲜有文字记录,也不知道消失于晋代的精绝国人此前究竟在这沿岸住了多久,汉朝之前,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样子……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再聊。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