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车游览大西北的3
时间:2018年6月11日、12日
地点:兰州定西天水。
日记:
6月11日在天水。我们想离开停车场,在市内转转。
去伏羲墓修路的话很难找到停车位。
去李光庙修路,路很窄。
气温已经很高了,娱乐完全消失了。
从8:30到11:00,我终于放弃了游览天水的计划,离开天水向西赶往兰州。
树也不再稠密,山色不再清澈湛蓝。从宝鸡到这里,你可以看到山上植物的变化。从肩膀到长发到木板英寸,从泻药头到秃头,我们已经到达干旱地区,变化非常明显。
在鸳鸯休息站停车做饭。太热了,没有一点阴凉,所以我们在离加油站很远的屋檐下打开了遮阳篷。做饭的时候,年轻人来借杰克,他们一行四人的轿车轮胎漏气了,需要补轮胎,但是没有杰克。
离加油站较远的地方,高速公路旁边的树比较短,休息区连一棵树都没有。
加油站后面的山植被稀少。中午的太阳烤着大地。遮阳棚下面是小伙子回来的杰克
下午到了情绪,北部是一个安静古老的小镇。两本地图、一本自驾游地图、一本红皮的中国地图集都是新版买的,这一点真的让我很惊讶。没想到现在新书这么快。
书店老板推荐一份自力牛肉面15元一份。这是加肉的,和兰州的销售方法不同,味道还不错。晚上驻扎的车在郑西公园旁边。洗手间很远,一次收费1元。晚上很凉快。
甘肃很多地方的牛肉面馆都是这样开放式透明的厨房,干净整洁,还有一堆这种蓝色的花碗,也很好看。
老板忠诚的样子,我们的打扮要看起来是外地人,所以他脸上有好奇心,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没有太多外人。
15元一份,面膜要提前说明里面有牛肉,兰州牛肉面的肉要另外买。
6月12日一大早起床进公园,别人跑步是锻炼身体,我也跑步,不是运动,而是急着去洗手间。下次要考虑驻扎在靠近洗手间的地方。
没有停留在情绪上。走了几十公里也看不到放水洗的地方,所以上了青兰高速。壶嘴休息站洗漱,吃饭,整理,把常用的衣服放在方便的位置,往车里加水,灌满两瓶开水,妻子高兴得像胜利了一样,满是休息站。
中午到达兰州,正在赶上限行。但是兰州对外地人给予了优待,第一天没有限制,第二天开始计算。终于,一个城市的政策很人性化。
首先在加油站加了200韩元的油,6.84韩元。
天气很热,气温是33度。人在太阳下走,牛车很难坚持。但是只要有树荫、墙影,就能很快感到凉爽舒适。看到阴凉的影子像饥饿的老虎一样冲了过来。
这里的女人穿吊带、热裤和裙子也很少见。短裙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人都穿长裤或长衣服,防晒最重要。涂防晒霜,涂防晒霜。
全副武装,但依然被晒黑。她们好像晚上才会穿这样的短衣袖衣服
按导航指引,我们顺利找到了驻车处。这里是免费的停车带,有一排槐树,投下的影子招人爱恋。一大串车一律头东尾西停在这里,我们也照样停好,心里轻松了许多,也凉快了许多。驻车处临黄河边,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穿城而过,照相时看到居然还有人在游泳。
我们驻车的地方怎么象郊外啊,对面才是城市
有人钓鱼!黄河水湍急而深,这里是个回水湾
太晒了,在驻车附近找了一家牛肉面,一碗8块不算贵。骄阳似火,没法出去。拿出塑料凳,躺椅,坐在树影下休息。
我翻看着从定西一家书店买来的两本地图册,一本自驾游的,一本知识性的,专看甘肃部分,看得津津有味。
接下来,我们准备在这里呆几天了。连日来赶路,想休整一下。
看到这个塑像我就很兴奋,我多年没吃的正宗牛肉面呀,真喜感!
就在我们驻车的地方不远
兰州印象:
也许是原来的职业使然,我一直都不想把游记写成流水账。也不想每到一地就是罗列一些自己拍的照片,再从网上down一些当地介绍,就算完成了一篇游记。这样没有一点自己感受的东西有意思吗?
科技的发达让人们的感官和表达能力都在退化。
你读下徐霞客的游记会发现,它很大的篇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我们当代也有很多名篇散文也是在写景。
但是,在无线网络和手机这么普及的情形之下,似乎所有的文字描绘都抵不上一张照片来得那么具体可感。
一切都太快了,包括我们对美景美女美食的认知,我们来不及去体会它的妙处,因为一张照片就可以传达和接收,在瞬间的信息传递中,你大脑里也无非是浮光掠影地那么一下,过去可能就过去了,一点记忆都没有留下。
不像文字,作者首先需要用心体会,把自己的感受融进精确的文字,把美景记录下来,读者需要读懂这些文字,把这些文字具象化还原出来,并且需要读者的想象力也参与其中,这种写与读的过程也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的一种交流。可是摄影以及便捷的网络传递把这些都省略了,我甚至怀疑哪一天,文字除了交际的功能,它的文学和情感价值都会消失。
既然说到这里,那就说说我对天水对兰州对甘肃的认知和情感。
可以这么说,几乎每到一处,我都会改变当初对此处的印象。由此我在想,那些偏狭的地域黑者,其实大多都源于自己的局限和无知。
我最初对甘肃的认知,只有四点。浓汤的牛肉拉面,红脸蛋和憨拙的西北语调,最后一点那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读者》。
十五年前经常去兰州。有时候还要在那里常住一段时间。所以渐渐地知道:
郑州花园路集贸市场里趋之若趋的杨记牛肉拉面并不是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因为兰州牛肉面并不叫牛肉拉面,他们当地人对把牛肉面叫成牛肉拉面很是反感,就像你总叫错了他们孩子的名字一样。
并且,正宗的牛肉面并不是放那么多的咖喱粉还泛着油花。我曾经多次被多人纠正过,他们的牛肉面被青海人叫做正宗兰州拉面开遍全国,其实根本不正宗,他们说起这事的愤愤不平简直就是作家被剽窃了大作。
正宗的牛肉面据说是十九世纪回族厨师马宝子发明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河南怀庆府。
在兰州吃到的牛肉面确实和外地的有很大的不同。那种好吃不是外地的所谓正宗牛肉拉面能学得来的。我曾经在兰州连续三天在同一家面馆吃了六顿面,而且回到郑州还念念不忘,想起来还流口水。哈哈。
不但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在这里有更好的体现,仅仅兰州牛肉面的那一套做派就很吸引人。
稍有规模的牛肉面馆,一进门就是一个宽宽大大的柜台,除了老板的收银位置之外,就是摆满了各式各样小菜的碟子,土豆丝豆芽黄瓜豆角什么,都是常见的,但都很诱人。一般是两块钱一份。紧挨着的当然是煮得烂香的上好的牛肉,老板正飞快地操弄着菜刀把牛肉切好码进一个个小碟子里。
老顾客进得门来,不假思索地报出要几分肉几份菜几碗面,老板也很快应答,给出小票,顾客就直奔厨房那边的窗口取面去了,一般是不需要服务员的。而生客或者外地来的就要先打量下柜台甚至连厨房那边也要看看,看完了也许还不明白怎么点餐。因为这牛肉面的卖法还真滴是不一样的。
原来这面和肉是分开卖的。
这里不供应酒饮,所以爽口的小碟菜应该叫下面菜不是下酒菜。等你拿了小票走近透亮的厨房窗口,你就看见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煮面用的。近前是盛满红辣椒油的蓝花大碗,旁边还有牛肉碎、葱花、香菜、盐等等。远处正在揉面的师傅不说,近前就一排三个厨师,一个负责拉面下面、一个负责捞面、一个负责调味儿,三个人配合默契,动作熟练都能玩出花来。面是要多点还是少点你要提前说一声,多面是不加钱的,很温馨并且厚道,绝不斤斤计较。当然你也别过分啊,要多加肉是不给的,只给白眼。吃起来那是相当地巴适,我会多加辣椒,面香浓郁,牛肉入汤即烂,汤味独到,我每次都会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甘肃各地的牛肉面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经营方式。所谓的拉面省确实名不虚传,面的卖法都与众不同!(我们在定西吃的那家确实和其他不同。)
相比手抓羊肉,酿皮子等等,我还是最喜欢牛肉面。百吃不厌。
甘肃人的口音接受起来可就没有牛肉面那么容易了。起初是听不懂,只觉得那语调有种特殊的憨憨笨笨的感觉,给人忠厚的印象。连他们说普通话都会带着比较浓重的西北语调。慢慢听懂一些后,最爱听的是男人们的口头禅:我有哈数!意思是我心里有数我有把握的意思,但是觉得特别的铿锵有力和自信。时间长了,这语调也像兰州的朋友一样,给人以不善言辞但淳厚可靠的感觉,让人周身舒服。
兰州出美女,我这么说你不必惊讶。兰州的美女多少有点异域的特色,这可能跟几千年的民族混居通婚有一定关系。近年来可能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意识也越来越高了,红脸蛋在市区已经很少看到了。其实话说回来,高原地区,红脸蛋也没有什么不好啊。
再说说《读者文摘》。虽然改名《读者》好多年,但是老一代读者们还是习惯叫它读者文摘。这次我们到兰州,还专门到《读者》的办公楼去看了下,那种感觉,真跟当年拿着新杂志不忍放下一样。
其实对兰州和甘肃想说的话,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今天就说这么多吧。要不太絮叨了。接下来。我们要在兰州小住几日,继续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