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边“文余波浪花”盛开
——四川南充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
“唱山歌到党”大众歌谣活动和第一届巴蜀合唱节在南充举行
原产的嘉陵江在四川南充境内蜿蜒298公里蜿蜒曲折,留下了最美的身材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第二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示范区,南充市近年来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质量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文旅建设的源泉涌动。嘉陵江边的朵朵“文旅派”迎着文旅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强劲东风,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而竞争
聚焦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突破的“新目标”主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月19日,在南充大剧院,这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再次引发了整个大合唱。歌曲强烈的共感使坐在剧场前排的南充市民邢玉芬的眼睛湿润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这首歌长大,每次唱歌都是出自内心对党的赞美和赞美。那天晚上,“唱山歌给党听”的人唱了大众歌谣活动,第一届巴蜀合唱节落下了帷幕。三天来,来自川渝等西部12省(区、市)的27个合唱团的2000多人声嘶力竭地响彻嘉陵江边,高唱对党的祝福。从嘉陵江边飞到远处的红色声音。
近年来,像这样的全国性群众活动在南充举行了一次以上。从四川省“天龙天狮苏东新春”、四川舞蹈新作大赛等地方文化活动到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国际玩偶艺术周、中国(西部)丝绸文化博览会等国际全国性文化活动品牌,南充从全省乃至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大众文化活动,都是闪闪发光的名片。原因与当地日益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
南充市自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以“先发制人示范和提供示范”为己任,致力于“突破”。基于这种认识,南充市委和市政府制定了新的目标,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纳入《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示范区创新工作作为促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2018年以来,全市投入20多亿元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取升级。2020年南充市本级财政总投入为3.37亿元,比2018年增长15.4%,人均60.2元,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资金4000多万元,保障了创新发展的根本。
“在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财政保障下,不仅新建了南充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傀儡剧院,还修复和改造了南充大剧院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活动组织方面的突破。据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的思路,南充深入实施了“公共文化”战略,将党员全校、科普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女性儿童等多种行业、多种领域、资金、项目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春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和休息日,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仅在2020年就开展了6870次大众文化活动,达到400多万人。
借力营造多种个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
现在在古城阆中,如果找到银行遮挡的院子,大概率会看到古风的书。其间,木书架上摆满了书,游客拿着书沉浸在书香中,——由南充的郎中市——《千年古城满书香》文旅共建耕种多年。
的成果。作为南充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十大亮点之一,该项目依托国家5A级风景区阆中古城,通过政府主导、机构联接、社会参与,把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密集嵌入古街道、古院落、古楼阁,实现阅读“人人可为、随时可享、触手可及、文旅可读”,让“千年古城”满溢“万家书香”,充分提升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统计显示,阆中市目前已建成大型特色书吧书院50余家、社区书屋45个、农家书屋427家,各类书香机关、书香景区、书香商场、书香街道、书香茶吧等80处,收藏各类图书25万余册。
南充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衷是让市民游客享受更便捷的文旅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感触到丰富的文旅体验。为达成这个目标,公共文化服务就要不断突破瓶颈,尤其在文旅融合的风口下,借势借力、融合拓展是关键。
为破解“融合发展”难题,南充大力推动实施中国西部红木家居文化创意园、木艺博物馆、七宝寺书香小镇、阆中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进士文化旅游景区、相如故城等项目开发,以文旅产业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五一”假期,重新揭开神秘面纱的相如故城既可领略“凤求凰”的传奇爱情,又可游览汉赋博览园,以及欣赏川北灯戏、车车灯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节目,让游客乐享其中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文化为媒,南充还打造了中法农业科技园·凤仪湾“非遗展览馆”、依格尔“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城市改造中打造了“六合丝绸”工业文化遗址公园、“红房子”美术文化生活馆、嘉湖书院、三国文化走廊;在农村建设中创办了五龙乡村农耕博物馆、升钟湖钓鱼陈列馆、走马濮园、凤凰故垒、龙林码头等,将公共文化服务植入农村、街道、商场、企业、景区,让静态文化符号与动态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动静一体,成功营造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
反弹琵琶 提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南充经验”
作为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南充自启动创建示范区工作以来,面对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实力较弱、贫困人口较多等不利因素,巧妙地“反弹琵琶”,扭转发展差距,一跃成为四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排头兵。这些实打实的成功经验,或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南充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四川贫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财政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南充通过社会多元参与和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下,南充先后打造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院、桑茶文化博物馆、蜀绘文化博物馆、银河丝毯博览园、保宁醋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与此同时,在政府鼓励下,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也通过自筹自建创新打造了凌云山国学馆、王皮影博物馆、本源堂众筹图书馆、茗雅居茶文化图书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4个。其中,“王皮影博物馆”于2019年首次以个体名义承接举办国际木偶皮影交流展演活动,实现了民间博物馆建设和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的传递。
公共文化服务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而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不够的情况下,南充创新“院校共建”办学模式,并大力整合民间演艺团队,动员全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捐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常年举办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南充市合唱艺术比赛,南充已经打造县区、院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常年坚持的合唱队伍160余支1.3万余人,每年开展活动300多场次;开展“印象嘉陵江·百姓大舞台”“欢乐进万家”春节文化活动周等活动,组建舞蹈、民歌、民乐团、翻山铰子、高跷狮舞、连宵等社会文艺队伍1100多个。目前,南充市共有登记在册文化志愿者1.2万余人,与2018年相比,增长16.8%。
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遣兵”的可行性也在南充得到了印证。高坪区长乐镇苏家桥村海螺湾“坝上草原”充分把握文旅融合的重大机遇,引进竹编传习所、狩猎场、射击场、水上漂流、房车露营等项目,并在经营业态中植入川剧坐唱、竹编传习、火龙表演等公共文化服务要素。该项目在年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的同时,让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复活,让当地停摆了27年的川剧又焕发了生机……其跨界融合带来的激活效应,创造了当地公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范例。
(本文图片由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四川省“千龙千狮”闹新春活动在南充举办
审核:帅春凌
责编:黄 成
编辑:严杨莉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