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中心点sou]
最近在评论里吐槽取暖,只说了一句话,没想到社区和网友会被选为主笔,引起了很多讨论,收获颇丰。
虽然以前也听北方的朋友谈过这些问题,但确实没有深入,还是有必要把这次广大网友的见解和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再整理一下。(友情提示:因为珍视广大网友提供的信息,本文有大量引用内容,篇幅较长。)首先要明确的是,没有人想中断供暖,一些人说不供暖会如何如何自然成了无的放矢。唯一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在冬季把室温保持到20度以上。
2016年网络春晚中,同时连线了三个家庭。黑龙江双鸭山的家庭穿了亲子装,里面有多少衣服还难说;陕西延安的明显在家里穿了毛衣;而浙江乌镇的,穿了羽绒服还要戴围巾。
不过浙江乌镇这家,好像是搞大聚餐,所在的房间面积可能比较大,也许有暖气但制冷不足等等……但南方人冬天暖风空调温度开得不高,自己在室内裹上好几层,确实是常见现象。
所以,南方人很容易认为,如果北方朋友在室内穿得像南方一样多,那么就可以适当降低供暖的温度,从而节省能源。
有北方朋友吐槽南方夏天空调低,这非常正确,南方人夏天也经常在商场和地铁里冷得要命,所有浪费能源的行为,都要反对。
毕竟节能减排和绿水青山已经是既定国策,明知有浪费,不思考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只推说“别人管不着”,道理上还是有那么点站不住。
就像“b站难民1111号”说的,节约能源和浪费能源的现象,都不分南方人北方人。
不过,网友的提问与留言基本都还是聚焦在供暖上,所以今天的梳理也是如此。
南北互换,评论过万?
有的北方朋友认为,寒冬时二十度的室内依然艰辛,或者25度才比较舒适。
飞纵青云间:“室内温度二十度不叫四季如春,我觉得冻手冻脚。我在室内穿绒衣绒裤,我感到手脚冷……对了,里面还有秋衣秋裤。”
冰雪封天:“会比南方同样的20度体感冷很多,因为室外温度比南方低太多了,导致窗户玻璃,墙的温度都很低,另外东北还好一点,内蒙古和西北地区风普遍比较大,也是导致温度低的原因,本人体验内蒙古温度20度依然会感觉很冷。”
xxx9988:“冬季北方供暖标准是室内温度18度,这个温度在室内必须要穿军大衣大棉裤大棉鞋才感觉不冷的,比较舒适的温度是25度,现在我们这边一般都能达到20度,条件是你家邻居都住满了也都开通暖气了,上下左右前后。”
但现在人口自由流动,在南北居住的异乡人都不少。南方不少朋友,发表了自己对暖气的感想。
一洗闲愁十五年:“我90年代(98年吧)第一次去北京就是冬季,已经供暖一段时间了。第一晚,我睡到半夜觉得难受醒过来。症状是口鼻发烧,上呼吸道灼热,眼睛也感觉热涩,还以为自己风热感冒了。当时坐在床上还纳闷怎么大冬天的热感冒。第二天上午听到暖气管响,才反应过来可能是暖气的原因。当晚睡前在暖气片上摆了两杯水,又在地面上泼洒了一些,干燥症状果然好多了。可能南方人刚接触暖气是会有这种不适感受吧。”
折磨之王滴滴滴:“12月去的北京,本南方人,完全觉得没必要取暖,一进室内一股暖风,非常难受,头晕打瞌睡。当时本人就是南方过冬装备,打底衣,单裤,羽绒服,算上内裤,就4件,感受不到北京12月供暖的意义在哪。”
短期不作数,还有长期居住的朋友。
KlauS:“我上海北京来回跑,东北我也常去,零下30度在齐齐哈尔体验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就说一点,北方家里室内跌破10度还不供暖都要骂娘了,南方只能受着,也不论湿冷了。我媳妇北京人冬天从不来上海,可想而知。我在北京过冬不开窗我晚上会被热醒。”
姐:“我也有好几年北方生活经历,就我个人而言,二十度不舒服,太燥了。”
Bungler:作为在北方和南方各生活了20年的人,觉得对这件事应该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先说结论,南方冬天室内比北方冬天室内要冷,而且要冷很多。先说几个事例,北方的同学就理解了。
1,大学(长江口)时,朝北的寝室冬天部分时间室内会结冰。我在北方也住过室内结冰的地方,那是在奶奶家的平房,虽然室内结冰,但是由于有火炕,在炕上睡觉还好。部分原因可能是老人家心疼孙子,我去的时候烧的比较热,我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下乡,早上要带着棉帽子睡觉,这种情况我没遇到过。
2,长江口地区冬天会下雨,房间里又潮又冷,就是大家熟称的南方冬天是魔法攻击。读书的时候,冬天最舒服的时候是拿着凳子坐在外面晒太阳。
3,还是说读书的时候,很多个冬天早上都是被冻醒的,主要是脚冷。当时盖的被子是10斤(一条6斤,一条4斤)。
4,在珠江口地区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人坐在房间里,不由自主的发抖,当时身上穿着羊毛衫和棉衣(不是北方那种厚棉衣)。当然,珠江口地区冬天大部分时间不会这么极端,对我来说每年大概有1-2周需要开空调或电暖气。
5,现在在长江口,冬天有的时候很多人回到房间里穿的比在外面穿的还多,亲眼看到邻居在家穿着厚厚的外套。
6,过年回到北方,自己觉得不冷,但是朋友觉得冷,说明我更加“经冻”
东北包括内蒙等地的朋友一看,肯定会觉得北京太“南”了,但也有南方人在更北的地方长住。
无赖金仙说:“我南方人,在长春读书3年,寝室在一楼且最靠边,暖气效果贼差,估计室温也就5、6度,说话都能有哈气那种,一到冬天室友都跑了,就剩我一个,靠着电热毯和暖手宝3年就这么过来了。因为我们南方就是这么过冬的,冻习惯了。”
春天在前:“我在内蒙也生活过几年,说实话,我感觉,还是温度稍微偏高了点,所以,经常性将窗户开一条缝。外面如果风很大,那就肯定会关上。只有在风较小或无风状态下才开。”
反过来到南方住的北方人也有,结果……
fromiccas:“我十几年前从北京搬到上海,第一年就给冻傻了。当时没经验,装修房子也没有装暖气,父母和岳父母都是北方人,来帮我们带孩子,冻的要死,家里放了五六个电油汀,老人手上还是长了冻疮,还冻感冒了。后来再买房装修就都装了燃气暖气,是舒服多了。”
黑嘿哈嘿举了身边的例子,有“一家北京的,来上海生活,冬天基本全开暖空调,我们家就是不开空调过的冬天。他们一家受不了”。
最近几年,确实也听过不少北方朋友对“湿冷”的抱怨,大概也会让一些南方朋友“膨胀”吧。
但是且慢,还有一个关于温差的“缓劲儿”的问题。
要多少温度能“缓劲儿”?国家标准为什么不管?
北方冬天,特别是东北温度极低。很多人表示,外面太冷,如果房间里没有20度,根本缓不过来,或者出不去……
如电如风:“北方进入寒冬,屋外零下十几度,到十几度屋里根本缓不过来,睡一宿都冷得哆嗦!……屋里屋外都是十五度和屋里十五度屋外零下十五度不是一个概念。”
boce:“室内如果供暖在15℃,散热会很快的……实际上只有在暖气片边上会感觉暖和,在屋里的体感温度可能才只有10℃,从外面回到家里,得需要1个来小时才能缓过劲来。”
生命充值卡:“以黑龙江为例,冬季室外温度零下30度,如果回到只有10度的室内,在室内基本不可能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果你到过东北,就知道会是什么滋味了。室温要求高,是为了考虑进入室内的人,可以马上恢复正常。”
蜗牛:“从零下十大几度二十多度的室外进到15度的室内,也就等于是从冷冻室换到了冷藏室,要是这也能甘之如饴,只能说天赋异禀,比如我曾经的一个同学,他冬天就是一条单裤加秋裤(还不是保暖裤)嗯,也不知道如今他的腿还好吗?”
那山那水:“室外零下10度以上(注:原文如此,应该指低于零下10度),室内15度是忍受不了的!冬天到北方住一段时间就明白了。”
家里没有酒:“你来东北生活一下,室外零下20-25℃,进屋手脚冰凉全身没热乎气,但是屋里只有15℃的生活你享受个三五年,等哮喘关节炎都找上你了你就理解了。”
点点繁星:“北方室外温度要到零下啊,室内只有十来度的话,从室外回来人很难恢复正常体温。整整三个月如此,人肯定要生病。”
McLan:“北方冬天,就按你说的,屋里10度,屋外零下10度。你身上热乎气都没有,鞋和衣服湿冷,不是光南方湿冷哦。屋里屋外温差大,进屋衣服鞋就湿冷……?然后你这身体体温,和一身羽绒服去外面零下10度,十来分钟就给你冻透了。四肢僵硬,走路不利索,关节生硬,说话都不利索了。北方暖气,基本可以维持人穿好外套后,在外面一个小时左右,体感温度才开始下降。”
风向标:“外面零下二三十度,室内15度的温度下,你是出不了门的,立刻会感觉生活在地狱里。所以出门之前,必须保证身体热度,否则出门很快就会被冻伤。”
也有南方人表示赞同。
Zqbxhdzwjy:“北方冬天室内20度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我南方人,冬天去过哈尔滨,那户外真是冷,一般零下15度左右,凌晨温度比这还要低,如果室内仅是15度,人体肯定吃不消,从室外回室内,室内是温度越高越高(注:应是越高越好),人体舒适感最大。”
我特地请教了单位里新来的内蒙萌妹,人家表示,家里确实是20多度,回家进门后就脱到单衣,如果室温只有15度可能缓不过来。
我又问,那如果家里备着家居的厚衣服,回来后就换上,也缓不过来吗?
萌妹想了想,表示大概还是缓不过来……
除了“缓劲儿”的问题,上面引用的朋友们也提到了生病的问题。
但看完网友的相关留言,我有点懵,北方这个环境,到底是把室温搞得低些,温差小容易生病,还是室温高、内外温差大容易生病?
guan_路人甲:“我南方人,老公东北,摸着良心说:炕太热,睡不好,楼里太热,出入多了容易生病。”
80年代就出国,根据留言判断在加拿大待过的NPCHZW说:“其实冬天室内外温差过大不好。”
可能有些人谈的是关节等慢性病,有些人谈的是感冒之类,所以会有差异。当然,大部分北方朋友都支持温差大点好,更容易缓劲儿,更不容易得病。
还有个与生病类似,但更要命的问题,就是寒潮来临,导致死亡率上升。
蜗牛说:“一般来讲,冬天室温15度确实冻不死人,但是冬天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本身就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更难过,记得小时候,老人们也没有寒潮的概念,反正一降温就说老天又收人了。刻意降低供暖温度,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是人为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不知道多少家庭得额外支出医疗费用,相应的也加重了医保和医疗系统的负担,再加上幸福感获得感这些软指标,里外里一算账,所谓降低供暖标准节约能源,绝对是弊大于利。”
红色枪骑兵:“东北冬天的寒潮。常见的情况是,今天白天晴天,室外零下5度,夜晚暴雪,气温零下25度。如果暖气温度没有足够余量,轻则管道冻炸,重则冻死人。”
祸人形说:“08年之前供暖就是你要的这种(供暖15度),冬天冻死七八个是正常的。”
我就想看看根据国家标准,到底怎么样的温差,适合东北的极寒天气,用来“缓劲儿”、防病、抵御寒潮。
但是,国家标准好像没有具体阐释这个问题,而是给出了一些供暖温度范围。
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要求,冬季采暖标准为16~24℃。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卧室、起居室设计温度取16~18℃。
国家制定的“2002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中的室内环境质量标准项,规定冬季采暖地区室内温度为16~21℃。
这么看起来,似乎有需要的地方是可以选择更高的温度,然而,各地似乎在规定上“否定”了靠高温“缓劲”,乃至抵御寒潮、减少死亡率的必要性,大部分地区都是以18度为标准。
比如,2018年,《西安市集中供热条例》将供热室内最低温度从不低于16℃提高到不低于18℃,而东北的哈尔滨,到今年标准也同样还是18度。根本体现不出西安与哈尔滨外部温度的巨大差异。
从事供热行业的知乎网友郭晓涛表示:18摄氏度时是人无明显冷感的温度。
知乎曾刊文称,研究表明,综合环境、建筑、末端等各种因素,室温超过18℃以后,每增加一度,能耗增加20%。在人体感到舒适的情况下,再提高温度,会造成过多的能源浪费。
估计大部分地区把标准定在18度±2度,经济效益和节约能源方面的考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对于这样的政策,各地的人当然也有不同的反映。比如在京津地区的朋友,有些支持进一步提高标准,但北方本地人和南来的,都有不支持的。
又见宀祭:“南方人,在北京生活十年,六环边上自己供暖冬天12-15度,室内穿好,手冻,真的不舒服。基本上18度以上会感觉舒适,18度以下会不舒服,主要还是要穿够,别被冻着。”
泰坦尼克:“天津人曾在上海生活7年,上海冬天室内确实冷,白天都得穿防寒服,进被窝之前如果没开电热毯,能把人冰死。回天津后已十几年了,从未用过电热毯,上海用过的厚被子也从来没用过,有人抱怨家里才18度太冷,提议把供暖的下限从18度改到更高的温度,非常不理解,稍微多穿点不就好了?”
可我又在知乎上看到不少东北朋友留言抱怨,甚至痛斥“指定十八度的人,你XX是东北人吗”。
至于寒潮与拯救生命的问题,恐怕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向升温救命倾斜。有研究表明,寒潮对广州市居民逐日死亡率都有影响,真要论生命,那就成了全国南北都要行动的事了,期待热核聚变商用的那一天吧。
除了解锁更强大的能源,或许也可以畅想未来采用更多精细化管理,比如在不同地区推行更精细化的供暖标准,或者进一步加强对寒潮等天气的预警并让供暖水平与之联动。
今年11月,《潇湘晨报》就报道了济南能源集团如何通过“智慧供热”提前应对“寒潮预警”。
“以前最怕降温变天,因为气温一有变化就需要大量人力前去调整每栋楼每个单元的平衡流量,还经常出现户与户之间冷热不均的现象。现在,通过‘智慧热网’,不管居民家中如何调整,整个小区热网始终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
有人抱怨,晚上室内温度低于18度减两度的底线,也就是16度,找供暖企业投诉,结果第二天中午来检测,一看高于16度,就一点措施也不采取。如果采用“智慧供热”,实时监控,应该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类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但毕竟“智慧供热”还没有全面铺开,想维持到几度就维持几度,目前也只是个理想状态。很多朋友都说,温度与供暖站的距离有很大影响,并进而在温度高的供暖核心地区养成了习惯。
Evcliu:“那种暖气片是没办法调温的,所以为了确保管道末端的供暖仍能达标(北方冬天气温太低,如果供暖效果差的话,是真的会死人的),就只能提升锅炉房出口处的水温。这样事实上造成了大多数管道沿途经过房间的供暖过热。(就是说,为了10%的人不被冻着,宁愿让90%的人热点)所以在北方。绝大多数人就习惯了这种被动接受的过热室内环境,养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
各家如果能够独立控制温度,应该能缓解这个问题。
西祠小六:“现在的大城市都是二次管网供暖。热力公司或者热电厂出来的高温高压热水或者蒸汽在一次管网里运行,这个温度基本是恒定的,然后在每个小区或者较大的居民区建设换热站,换热站里有独立的二次管网和一次管网进行热交换,然后二次管网进入用户。所以,这个小区或者这片居民区的供热温度在换热站就可以控制,而不用从热源处进行控制。而且,现在的供暖收费方式已经开始向按热流量多少来收费了。就是在用户的供暖进水管处安装热流量表(类似于水表),用户可以在自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阀门来控制室温,从而达到多用多掏钱,少用少掏钱的目的,我所在的城市部分区域早几年就开始实行弹性供暖了,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决定何时取暖何时停暖。”
生命充值卡:“供热企业对早期的住宅早就进行单户改造了,不然不交供热费的住户如何停止供热。”
但完全覆盖可能还需要时间与投入?
Bungler:“由于东北冬天特别冷,这种管道在城市不同地方铺设造成的热量损失往往是不可控制的。如果要改进,那只能是分散供暖,每家加装能量计,按热量收费,简单估算一下,整个北方改造至少要几万亿。”
吧嗒善人:“咱北方的供热系统很多都是历史沿革下来的。集中一些发电厂工厂的蒸汽热量来给居民采暖。这一类的管线比较长,源头上要温度高确保运输一路下来损失的少。保证终端温度。……关键国家说了好久要各家各户可以自己控制温度。但是这个一直没实行。”
也有朋友表示,即使是老旧的供暖,也有普及到楼的阀门。也许只是没有收费计,所以无人调节?
木头小哥:“用来控温的流体调节阀门是有的,至于用上没有就两说。哪怕是老旧式的,阀门不普及到家,也会普及到层,楼道里面肯定有,最差一栋楼也会有一个调节流体的阀门,倒不如说你们那大部分人都选择了20多度。这能怪谁?大部分人选择不调,浪费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吗,而新式的基本家家户户都可以调。”
还有一个改进的方向是加强老房的保暖和供热系统改造,毕竟老房很难充分保温。如果老房的保温也好了,整个系统就不用都烧那么热了。
红色枪骑兵:“供暖边缘地区10度,中心地区15度的地方也是确实存在的,有些供热不良的老小区确实是这样,有的老楼甚至南侧15度,北侧就只有10度。”
弹无言:“现在,此刻,我阁楼的书房靠墙16.2度,书房中央位置17.5度,楼下客厅18.6度,朝阳的卧室(多云天气)19.2度。
我家这栋楼是老房子,没有保温层,多为塑钢窗,对面的老楼前年做了环保改造,建筑墙体和屋顶都做了保温,窗户都更换为断桥铝,暖气都改为分户控制,他们室温多少不知道,但是前几天经常看到厨房做饭的男人有穿背心的,这几天降温也就穿个秋衣什么的,我家要这么穿那肯定要感冒。”
很多人亲历了十几年来,温度的逐步升高,应该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功劳。
guan_259:“不能光看现在,九几年,零几年,那时候老百姓投诉室内温度不足是常有的事。老旧小区供热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政绩工程,法定室内温度不得低于14度,我读中学的房子只有12度。现在屋里热了是因为把以前大片大片城区老百姓冬天大晚上冻得难受的情况改善了,重新整修供热系统的结果。当然现在装修多样不少人用地暖啊之类的。再配上这个完善后的供热系统,那就起飞了,20都算小意思,三九天室外零下30多,室内零上30多都常有的事。”
08_wx:“我小时候家里暖气的温度也就15到16度,在家得穿厚毛衣(我妈用纯羊毛的线手织的,那时候恒源祥还不是贴牌狂魔),早上起床感觉和上刑似的,到了我上中学以后,冬天的暖气才一年年热起来,甚至有时候热的流鼻血,现在我们家客厅的暖气常年是关上的,不然热得受不了。”
新房与老房的对比,也非常明显。
小贾快跑:“我是辽宁人,小时候家里冬天供暖没有超过20度的。印象深刻的就是冬天家里大人会看家里的温度计,摸摸暖气片,因为交了取暖费,但是家里温度如果没上来那是要找管理者的。我印象中家里温度是15~18度吧……家里温度能达到多少度其实不一定,因为这得看你家装了多少面积的暖气片、布局在哪。大概2000年后的新楼盘吧就都装了地暖(其实就是把暖气片换到地板了呗),这种面积也大了,供暖正常的情况下,家里自然很热,甚至能达到接近30度。在我哥的新房里可以只穿短袖,但是我在我家老房子里依然还是得在秋衣秋裤外面套层小夹袄。”
来听井蛙呱呱叫:“确实我也不喜欢冬天屋里温度那么高。一开始我是每年交着取暖费,然后把屋里暖气的开关几乎都关上,能保持20度左右。后来偶尔有一年忘了把暖气的总开关打开,结果发现屋里温度正好合适(当然是因为左邻右舍都喜欢把温度开到(最大),后来就把暖气停掉了,不再交暖气费了。东北这边新世纪以后建的房屋保暖都非常的好,不一定非得要烧暖气了。”
有知乎网友表示:“我这儿几年前比较新的楼盘,保温性能奇高而且装的地暖。一到冬天开始供暖屋里不开窗户暖气阀门全开34度……跟供热公司说说别烧那么热吧,人家告诉我得照顾还在用暖气片的小区,我们要是温度下来了人家的温度就不达标了。现在只能把阀门只开一点,但是这样也得30度。然后就只能暖气开两天关一个星期……麻烦死了,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根据室温自动控制电磁阀开关暖气的东西。”
自己调节,选择享受还是节约?
但即使都能够调节了,如何选择还是很个人化的问题。确实,冬天吃雪糕也是个人自由。
一般会社员南-道长:“我一平米29元取暖费按时交了,市政供热许诺保证屋内温度不低于22度。有个别因设施故障导致温度不达标的,也积极维修。我们都很满意,我在屋里吃糖葫芦雪糕。这有什么不好的?”
有人认为冬天就应该如此舒适,都不用收夏天的衣服。
Bandtx:“1984年,我清楚的记得我室内温度11度,睡觉要盖着沉重的棉被,还要套着衬衣裤,免得冻醒。现在室内25°,夏季的衣服都没收。生活更舒适怎么就成了罪过的?”
面对一些人相当旺盛的供暖需求,从业人员也挺为难。
机器猫也会老:“我同事曾经和我说他们小区一个业主投诉暖气烧得太差,屋里面冷。锅炉房的工人急匆匆上门去维修。结果一开门,发现人业主老哥上身背心,下身裤衩,撒拉着人字拖。维修工人鼻子都快气歪了。烧暖气是让你不要冻着,不是让你不要热着。”
西风:“我在供热公司工作的同学……回复:不要跟我提这个,去年家里27、8度,光着腚开着窗,今年我们把温度降到了22,天天打电话来单位,问候单位一、二把手的娘。”
当然,也有很多人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
来自上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表示:“一般都是穿一件保暖内衣,一件毛衣,外面穿一件棉袄睡衣。室内10度、8度,不开空调,足以过冬。冷的话会开小太阳。有客人的时候,才会开空调。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觉得没必要浪费。我们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的意识,学校、家长、老一辈,都是这么教的,他们都是从没饭吃、没空调的年代过来的。吃饭要吃干净,骨头也啃干净,要不你就别打那么多饭。所以我去外地吃饭,老被当地同事笑话,吃得这么干净。而他自己夹起一个鸡腿,就中间啃了两下就随手一丢,两头还有大块的肉呢,就懒得啃,胡乱扔了,对食物一点尊重都没有。”
伏枥:“我父母和小孩都是在零度左右的环境过的冬,冷就多穿点,哪像有些人外面大雪翻飞,回家穿衬衣!我小孩在长春读书,前面宿舍暖气坏了,还不是一样过,多了一个暖手袋而已……我92到93年在太原卫星基地施工,当时部队分配的营房没有暖气。基地在岢岚县,10月初气温白天就零下10度,晚上零下20度左右。我们11月回成都,期间有30天要在零下20度环境下过夜,呵呵,其实和在成都零度左右的感觉一样,甚至在成都感觉比在岢岚县冷。所以,我也好奇为什么北方人现在过冬要把室内温度调到20度以上?嗯,浪费,还有矫情,这是我的直接感受!”
有的朋友认为,习惯养成了,但确实也娇气了。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现在成都冬天也普遍开暖气,家里装地暖的也不在少数了。小时候冬天啥都不开,一样过;现在冬天不开暖气,没法过。我承认人是越脱离自然越娇气,习惯于外物的调节之后,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就衰弱了。”
北方供暖建设,最初应该是学的苏联,但越烧越热,有人觉得是“西化”。
NPCHZW:“我感觉这习惯是从国外学来的。我80年代出国也是到旅馆立即开窗子,脱毛衣毛裤。现在已经完全西化了,冬天再冷只穿一条裤子,进房间只穿衬衣。当然出门需要有汽车。七十年代一次冬天接待过美国商人,乘国产面包车参观,虽然给他们棉军大衣,但还是冻的够呛。国外如加拿大冬天出了门还是挺冷的,如果没有小汽车也挺不了多久。参观国外博物馆或传统住宅,可以看到他们屋里冬天也需要穿棉睡袍,棉拖鞋。可能是二战以后,条件好了,慢慢屋里温度地越来越高,穿的衣服少了。”
从网友们的留言看,集中供暖的历史并不长,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当然,这不只是通过智能温控,减少明显过热的供暖区域从而节约能源,也包括通过改造,减少供暖不足的区域;如果确有必要,甚至也可以探讨提高部分地区的供暖标准。精细化管理、节能减排、合理舒适的生活都是美好的追求。
但我们也别忘了广大农村地区,这是网友留言涉及相对较少的,而他们的房屋改造与供暖安排可能更需要关注,另外,如果是刚好在供暖分界线南边、紧邻供暖区却没有供暖的农村,冬天是否更加艰辛呢?不如引用网友彼岸客的留言作为结尾,看看能不能引发新一轮的、关于农村、建筑规范等的更广泛的讨论。
彼岸客:“本人在河北定兴、高碑店、易县一带农村见到的民房以单层砖瓦房为主,屋面覆瓦,也就是常说的红砖大瓦房。这类房屋没有考虑节能设计,建筑布局也不节能,很多门扇直接联通室外院子,唐山、沧州地区则以一进两厢的瓦房居多,但有些棚顶通联。这类农村民房的墙体较薄,开窗采光面积的窗地比例大于30%,热损失很大,建筑节能措施基本为零,建房时没有考虑节能,墙面、屋面、顶棚均无保温隔热措施,瓦房屋面漏风严重,特别是地面更没有隔热措施。门、窗是普通铝或塑钢0级节能,密封性、隔热性也非常差,这样的房子夏天不隔热冬天不保温,冬季自然采暖费用高。
在房屋建筑领域现在正在推行一个概念,叫“被动房”,就是如果房屋的保温、隔热、密封性能足够好,在100平方米左右,室内居民生活活动产生的热量就足以维持室内10~15℃左右的温度,再辅以适量采暖/制冷就能确保室内舒适温度,能源费用将大幅度节约。
……
住建部在今年初,就已经出台了最新的铝合金窗国家标准,隔热、隔声、密封性标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建筑产品的标准,明年2021年2月开始实行,我们现在见到的绝大多数窗户都将面临淘汰,特别是断桥铝窗由于性价比低,将面临淘汰,我们用了20多年了低水平铝合金窗终于要退出大众的视野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