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庆州是吴国人自己编的吗?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中提出了“借用庆州话出自吴仁寺后论,不是当日”的观点。
”赵翼与那些肤浅的、哗众取宠的翻案者不同,他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提出这个观点,其论证方式也来自于史料和说理。首先,从史料方面来看,借荆州之事分见《三国志·吴书》和《江表传》。《三国志》最初以《魏书》、《蜀书》和《吴书》的形式分开流传,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史料来源。
《史通》说早在魏国初建的时候,曹丕就命韦诞、应璩等人共同编纂国史,后来王沈在国史的基础上编成了四十四卷《魏书》,刘知几说这本《魏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所以在魏国灭亡后,陈寿才在《魏书》的基础上编了《三国志·魏书》。孙权在位时,也曾命丁孚等人编写《吴书》五十五卷,陈寿采以用之,编成了《三国志·吴书》。陈寿是蜀汉人,《三国志·蜀书》部分多是他跟谯周所作。
因此,《三国志》并不是“一家之言”,史书跟其他书籍不同,它是在博采众家的基础上编定的,所以《史通》才说:“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凡六十五篇。”用的是“集”字而不是“著”字,正因为是“集”来的,所以《三国志》里会隐含各种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赵翼(1727—1814)
借荆州之说的由来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里对借荆州始末进行了集中的记叙,在攻破曹操,克复荆州后,周瑜上疏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是养虎为患。周瑜还在遗表里说:“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在周瑜看来,刘备是依附于江东的。
《鲁肃传》又说:“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这里出现了“借之”的字眼,又有“权以土地业备”的描述。
后面又说:“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承旨”当是吴人的说法,把刘备视为孙权的下属。
关羽单刀赴会时,鲁肃指责说:“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还未说完,蜀汉座中有一人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见吴国人有借土之德而蜀国人有强占之野。
后来孙权也跟陆逊评价鲁肃说:“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可见在吴国人看来,上至孙权,下至周瑜鲁肃,都认为吴国曾借土地给刘备过。赵翼认为“此借荆州之说所由来,而皆出吴人语也。”
荆州示意图
吴国人借荆州的说法是否有道理?
赵翼认为吴国人借荆州的说法没有道理可言,“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来就是刘表之地,并不是孙氏的故地,何借之有?赵翼认为当刘表灭亡之后,荆州本就是无主之地,谁抢到就是谁的。刘备与孙权共破曹操,之后围困曹仁于南郡,刘备也曾出过力,并不是孙氏夺取荆州而刘备坐享其成。
鲁肃与关羽辩论时,关羽说:“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关羽认为破曹操不是依赖于孙氏的一己之力,当曹军南下的时候,孙权还恐不能自保,诸葛亮过江时,孙权还说:“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诸葛亮当时候说:“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明白说曹操与刘备的荆、孙权的吴成鼎足之势,孙权当时只求自保,对破曹后荆州属于刘备的说法不置可否。
破曹后,刘琦还在江夏,领荆州刺史,孙权也不表示反对。等到天下三分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战自己的功劳最大,而刘备获益最多,所以才捏造出了借荆州的说法。等到关羽兵败被杀后,人们也觉得是蜀汉理亏在先,吴人不过是夺回旧物而已,“此耳食之论也”。
孙权到底有没有借地给刘备?
赵翼否定刘备借过荆州,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去人们认为荆州全境都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赵翼则认为刘备的土地完全是自取的,跟孙权毫无关系。因为《三国志·蜀书》基本没提到借荆州,借荆州出自《三国志·吴书》,所以借荆州是吴人自己捏造的。
这种逻辑推理方式很不可靠,这就好比说老赖从不提及自己所借的钱,而债主老是说自己借给了别人多少钱,所以这场债务纠纷是债主自己捏造的一样,如果法官据此来判断债务纠纷,那他真是糊涂至极。
且《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分明写道:“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吴主传》则写道:“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假如刘备不承认跟孙权借过地,为什么还要推脱说取凉州后会把荆州让出来,而不是直接回绝?假如借荆州是吴人捏造的,为什么关羽面对鲁肃的“无理”质问,不是坚决否定,而只是说蜀汉破曹也有功劳,理应获得土地?
单刀赴会
如果孙盛的《江表传》说刘备“复从权借荆州数郡”不可信,那么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写的《汉晋春秋》为什么也承认刘备借过荆州?《汉晋春秋》记载:“(鲁)肃曰:‘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难道不同立场的历史学家们都集体说谎吗?
毫无疑问,孙权借地给刘备是存在的,但问题在于他究竟借了多少地。如果他仅借了一点地而讨要整个荆州,那么理亏才在孙氏。
孙权借地给刘备始末
《吴主传》记载,破曹之后,“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最后,曹仁被迫放弃荆州。于是,刘备表孙权领徐州牧,自己领荆州牧,屯公安。这件事在先主传记载为“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鲁肃传》在说刘备到东吴,“求都督荆州”,鲁肃建议孙权同意。之后,“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所以周瑜作为当事人,对借地之事了如指掌,他才在奏疏和遗表中都有提及,奏疏与遗表都是最原始的史料,是史官所无法捏造的。
后来,“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是刘备先后多次向孙权借过地,所以鲁肃才以理据争,说:“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假使刘备从没借过地,鲁肃怎么会在关羽面前说这种“瞎话”?
在曹操败北之后,孙刘联合抢占了荆州,刘备人多地少,所以从孙权所占有的地方借了几块。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所借的并不是荆州全境,只是公安及数郡而已。孙权所能讨回的也仅仅是这些地方,但孙氏野心太大,意图讨取荆州全境,所以刘备才不得不屡次推脱。
孙氏对荆州的野心
荆州之于吴人,可谓志在必得。先是孙坚征刘表,被黄祖军士所杀害,两家遂成世仇。建安四年,孙策夜袭刘勋,得庐江;十三年,孙权征黄祖,枭其首,屠其城,取黝、歙,设新都郡。在曹操还未南下之前,孙氏已侵夺荆州南部的一些地方。
鲁肃初见孙权,就劝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后刘表病死,鲁肃又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荆州的战略地位对于吴国人来说不言而喻,吴国人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向刘备讨回借出去的数郡,而是讨要整个荆州。所以两家无法达成协议,刘备只能一拖再拖。
刘备其实已经“还荆州”了
建安二十年,刘备平定川蜀,孙权讨要荆州全境,刘备不允。于是孙权命吕蒙进取长沙、零、桂三郡,刘备亲自回到公安,命关羽争三郡,孙权驻扎在陆口,命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关羽,接着就发生了单刀赴会之事。
鲁肃对关羽说:“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说明吴人已经知道讨要荆州全境不现实,仅取回三郡也未为不可,这时候还不归还,而是独占胜利的果实的话,那么理屈的是蜀汉。
恰巧曹操在这时平定了汉中,所以才出现“刘备请盟,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的一幕。孙刘两家为了联合抗曹,瓜分了荆州,盟约内容为“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借荆州和讨荆州之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刘备从孙权所借的土地已经尽数归还,荆州问题也通过盟约的方式得到了解决。
吴国撕毁盟约,背信弃义
如果说刘备借数郡不还,是理亏。那么在建安二十年瓜分荆州之后,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后来吕蒙袭取荆州并不是出于讨回故物的合理诉求,而是出于吴国人兼并荆州的野心。
吕蒙见关羽势力强大,又居上游,严重威胁吴国的安全。他在劝孙权袭荆州时,已经不再提讨还故物的观点,而是说关羽骁勇异常,不趁早除掉他,日后必然要威胁江东,以其跟曹操抢徐州,“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跟鲁肃的观点一致。
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违盟”者,违划湘水分荆州之盟也。吕蒙袭取荆州,非取还久借之土,而是偷袭盟友的土地,这是孙氏最为背信弃义的一面。所以刘备终不能忍受,一定要举兵伐之。
由此可见,关羽之误不在仇吴,而是轻信吕蒙,疏于防吴,此乃蜀国失荆州之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