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真美,宝三翼船。
以前常在贵价酒宴中出现的美味珍馐——鲍鱼,在最近一段时间,揭下“高贵的面纱”,大量“登陆”寻常百姓的餐桌,有市民发出感慨:“吃鲍鱼比吃猪肉便宜!”
鲍鱼到底经历了什么?疫情之下,农副产品销售受到影响。
海产养殖素来“靠天吃饭”。当“天有不测”时,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渔民却没有怨天尤人,他们在积极地找寻出路。“有了危机我们才会去想办法,去尝试更多的销售渠道,今年也许还不成熟,但为来年打下基础。”
刘艺林作为本地销售鲍鱼的电商,一直致力于用短视频的方式让鲍鱼走进大众视野。图为他正在录制打包装箱前的鲍鱼清理过程。本报记者 张旭 摄
试水电商的刘定贵表示,他手头的网店急需专人打理。本报记者 张旭 摄
市场走访
鲍鱼游进“寻常百姓家”
比排骨便宜,连快餐都卖“鲍鱼捞饭”
最近一段时间,市民沈女士家天天吃鲍鱼,清蒸、红烧、炖汤……各种花样轮番上阵。“鲍鱼蛋白质含量特别高,很适合孩子长身体吃,以前价格高,一个月买个两三次吧。”沈女士说,以往菜市场卖鲍鱼的也不多,但最近多了起来,鲍鱼价格差不多是往年的一半,“买一斤12至15头,才30块出头,8至10头的,也不到40块,算起来比吃排骨还便宜!”
一时间,“鲍鱼”成了百姓餐桌上的新宠。刷个微信朋友圈,打开美团外卖,总能看到“鲍鱼”这一醒目字眼。不少商家推出“鲍鱼捞饭”“鲍鱼排骨汤”“麻辣小鲍鱼”“烤鲍鱼”等新菜品,价格大都“亲民”,与一般肉类、鱼类价格相当。美团上不断飙升的销售数据反映了鲍鱼的受欢迎程度。
记者走访市区南河市场、元南市场等多个菜市场,发现多数水产档口都有鲍鱼售卖。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以往买鲍鱼的市民也不多,市场内只有个别海鲜档口有卖,今年价格便宜,大家都卖起了鲍鱼,“价格便宜,买的人就多,别人卖你也得卖。”在南坑路旺达综合市场做海鲜批发的林女士说,往年她进的鲍鱼都是酒店订的,但今年进的货都批发给市场的水产摊,“受疫情影响,酒店生意不好,外地也运不出去,只能大量进入本地市场,降价多销了。”☉本报记者 周杨宁
在北江村,新鲜出海的鲍鱼被运到岸上。古雷开发区 供图
在北江村一处鲍鱼收购点,渔民正挑选鲍鱼并整理装箱。本报记者 张旭 摄
在古雷开发区定贵水产有限公司,工人正在风干鲍鱼。本报记者 张旭 摄
村民在推荐当地鲍鱼 本报记者 张旭 摄
产地走访
疫情,打乱了渔民的节奏
见惯了市场风浪,村民不至于方寸大乱
市民们吃到的鲍鱼,大都来自古雷开发区霞美镇北江村。
北江村书记林立基介绍,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古雷镇下垵村养殖鲍鱼带动全村发家致富,临近的北江村随之学习鲍鱼养殖技术,2003年前后也开始养殖鲍鱼。随着古雷镇整岛搬迁后,鲍鱼养殖产业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霞美镇北江村,如今,村里几乎家家养鲍鱼,年产鲍鱼1.5亿头,如果市场价格稳定,产值可达七亿元以上,鲍鱼养殖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往年农历过年前后,是北江村最热闹的时候,一辆辆货车开进村里,满载鲍鱼后运往各地市场。这也是辛苦忙活了一年的渔民最开心的时候。
今年,这样的情况不再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渔民生活生产节奏,鲍鱼滞销,收购价也一落千丈。“9头鲍收购价大约28元一斤,价格不到往年一半,最近每天收购最多1万多斤,少的时候才五六百斤。”北江村鲍鱼收购点的老板林福财介绍说。
而让渔民着急的是,眼看天气渐热,海里却还有近5000吨的鲍鱼没卖出去。“这些鲍鱼已经成熟了,再继续养着就成了老鲍,抵抗力差,夏天存活率较低。”村里的养殖大户林荣宗算了一笔账,以往年的收购价,鲍鱼平均一头5元左右,而成本价一头约2.5元,而今年收购的价格,平均一头2元,也就是说,每养殖一头鲍鱼,要亏损0.5元。按照养殖规模,当地村民每户亏损十几万至数百万不等。
“因为前些年都有赚到钱,今年虽然亏了,大家还不至于日子过不下去。”望着海上的潮起潮落,林荣宗说,市场规律就像这潮水,起伏高低,村里人见惯了大风大浪,今年的打击固然不小,但还不至于方寸大乱。
受影响的不只是养殖户,还有鲍鱼加工企业。“鲍鱼干、鲍鱼罐头等加工食品主要销往海外,往年订单接不完,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出口受影响,目前囤积了大量的成品和原材料。”古雷开发区定贵水产有限公司老板刘定贵分析,按照目前形势,海外市场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而他手上的产品,或许等不了那么久。☉本报记者周杨宁
销路调查
他们开始了艰辛的转型
对养殖户来说,“危机即是转机”
最近一段时间,林荣宗和家人学着做起了微商,在朋友圈发布鲍鱼售卖信息,每天都有厦门、漳州市区、漳浦县城的网友找他买鲍鱼,虽然量不多,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往年供不应求,大家就不会花心思去想其他出路,今年滞销就逼着大家去想办法,现在大家都在网上卖,刚起步客源比较少,如果能慢慢做起来也是很可观的。”在林荣宗看来,危机即是转机,他们可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出路。
乡镇干部也在积极为鲍鱼找出路。操着一口漳浦腔的普通话,霞美镇一干部当起了“主播”,在一网络平台试水“直播带货”,由于缺少经验,“带货”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这名干部觉得有些惭愧,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水产电商的桌上放着《镜头的语法》
“镜头低一点,灯光再打一点。”三脚架旁,90后的水产电商刘艺林正在拍摄鲍鱼包装的视频。他为鲍鱼找出路显得更“专业”。在他的案头,《文案写作》《镜头的语法》《看不见的剪辑》这几本书特别显眼,刘艺林笑言,“读这些书是我们的必修课。”他拍摄了大量和鲍鱼有关的短视频,目的是要让人们认识鲍鱼、学会吃鲍鱼,从而带动销售。这些视频发布在多个电商网站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他说,能不能吸引顾客,视频的拍摄效果很重要。
疫情期间,村里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在家,刘艺林把多名从事IT、设计、旅游等行业的年轻人招揽到自己的团队中,除了共同研究鲍鱼的线上销售模式,他们还一起进行包装实验,“鲍鱼活鲜销售最大的限制在于物流运输,我们团队不断地做试验,如何打包既保证食材新鲜又降低运输成本,通过加氧气包及过滤技术,目前能做到活鲜运输24小时内到客户手中还是新鲜的。”刘艺林说,希望通过把服务细节做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平台,让更多人吃到北江鲍鱼。
有人投了五十万元,现在急寻“带货人”
刘定贵砸了50万元,在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了网店。“出口做不了,就转变思路做内销,关键是要有人能‘带货’。”刘定贵的网店目前的销售以鲍鱼干为主,产品还不够多,销售量也还没上去,刘定贵说,网店的经营还处在前期准备和策划中,当务之急,是寻找“带货人”。
“大家都知道转变思路做线上销售,但线上竞争激烈,你要怎么脱颖而出?”“在网络信息时代,推广一个产品一定要有故事,要不你东西再好,也没有人知道。如果我的鲍鱼产品有一个‘带货人’,能把我的鲍鱼故事讲得吸引人,就能一炮而红。”刘定贵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李子柒”,李子柒励志的故事,产品的镜头表现、剪辑等风格都非常吸引他。“我现在就是在寻找一个像‘李子柒’这样的团队,通过一个人物来赋予鲍鱼故事,用系列视频的方式把人物与鲍鱼的故事讲出来,再通过后期包装、策划推广出去。”
试水线上经营,出现缺乏经验、无序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论是养殖户、水产电商还是加工企业,他们都希望得到行业指导,而前提是成立行业协会。“我们只知道辛勤劳作赚钱,没有去接触过市场。如果有行业协会,能带给我们行业信息,与政府部门做好沟通,做好行业指导,助力当地鲍鱼品牌的打造。这样才能引导我们更好发展,避免做无用功。”林荣宗道出了当地广大养殖户的心声。刘定贵则认为,成立行业协会,还有利于品牌推广,形成行业间资源共享、避免恶性竞争,从而推动行业良性发展。☉本报记者 周杨宁
来源: 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编辑:洪婷婷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