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重新出发
—— 80后江苏青年徐家军
董秀英
80后遇到“新时代”时,这一代书法家的崛起,一种深刻的书法变革才真正出现。
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书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书法并不精准,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在现有书法认知里,我们都是通过展厅与展览,评审与入选获得书法水准的认可和身份的确认。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盛,一批出生于80后书法作者,活跃在新媒体的渠道上对作品的推介。微信、抖音、公众号,构成了书法作品新的传播机制与渠道,成了塑造新一代书法作者声名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书写,都以新技术和新形式为中心的传播,在作者群中获得认同,同时也获得自己的存在。
书法创作重视技术与形式,也是值得尊重的选择,点击量与读者的多少,能从一个侧面见证他们的书写价值。
但是,书法的终极意义,终归不是由点击量来决定的,甚至也并不全由书法的技术与形式决定。书法作为艺术关乎人生追问和艺术探索,关乎审美的经验和精神表达,书法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能力。审美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书法创作也要有对抗原有模式的野心,这样才能有书法的生机。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书法作者在“声名”的追求下,表现出了庸常精神的屈服性。在书写上普遍以技术的程式化、经典平面的挪移化,当代名家的模拟化,充斥着书坛的风气。他们的书写方式、精神姿态极具表演性和平面化。技术的碎片,经典表层的阅读,对书法艺术维度简单的理解等等,成了许多80后书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一旦他们的书法抱负仅仅局限于通用的技术,展览获奖的庸常心态,并以此认为书法不过如此,那么,艺术探索和精神追问,很可能就由此停滞下来。我想,这不仅是书法的危机,更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危机,一种当代书法创作主体的危机。
类似这样的书法作者、作品见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在这一代人里,那种经由传统经典浸染、熏陶,苦苦“匠心”的追求者,难道就真的无从寻觅了吗?“匠心”匠与心一体化,现在追“匠”去“心”。应该成为青年一代书法作者反思的起点。
眼光从那些喧嚣的风潮中转离,耐心品读很快就发现,
原来这一代人中也有新的力量在探索、在成长,传统经典不断的被他们释放出活力。这些青年书法家,其实也在书法里浸润了许多年。也许以一个地域整体的团队出现之前,我们并没有细致而深入的对他们一一品读,也许被同代人所遮蔽,也被批评界所遗忘。江苏省青年书协把80后重要的书法作者集体推出,也可以从整体视角里看到江苏青年书法的新活力,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观察江苏青年书法家群体的新向度。我重视这种纯粹的书法向度。
我们喜欢以年代划分书家群,一直在找不同年代书家特有的质地。80年后书家群频繁出现在书坛的眼里。关注青年书家群体的崛起,也多次写过80后书家群的文章,每一次写作都怕重复,所以每一次观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把太多的鼓励,给予比我们年轻的书法家,因为未来,是他们的天下。对于“后浪”不便得罪,不然会更早、更有力的把“前浪”拍在沙滩上。
其实“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们更希望大浪之后80后、乃至90后能留下更多有重量的书法家与精品。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在试图用自身的艺术实践来丰富原有的传统。但大多数的80后是踩着上一代书法家脚印在走,很少看到他们的身上那种独异的书写理念和精神立场。说明现在试图总体性来概括80后的书法,都是无效的,即便他们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最终的落脚都不会相同。
书法的发展总在不断的期待中,每一个年代都可以将前一个年代视为起点,不断地重新出发。我们回顾过往,用预见的艺术理念,新的精神体验,引导创作的存在,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所照见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不为人所知的精神内面,只有这样的书法创作值得期许。
我期待有更多这样的青年书法作者找到属于他独有的方式,坚定地表达自我,持续发声。
尤其是当这些新的书法面孔集中出现在一个平台上时,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柔韧的力量,在改变我们对一个书法群体近乎固定的印象,同时也展示出新一代作者的创作活力。我希望他们将来被他们的“后浪”拍过之后,有更多的作者与作品能留下来。
董水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0.10.19
NO.13
书家 | 蔡可魁
1986年
江苏徐州
书家介绍:
江苏沛县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青年艺术人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徐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徐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沛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州市文联书画院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学员,汉城书法院院长;《中原书法》提名“当代隶书十大青年书法家”,《书法》提名“全国中青年百强书法家”;荣获“沛县十大好青年”称号。
作品获奖:
全国第三届“四堂杯”书法大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全国“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第七届中国·临沂书法节最高奖(中国书协);
江苏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江苏省青年书协);
“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江苏省青年书协);
首届“顾亭林奖”江苏省书法大赛二等奖(江苏省书协);
江苏省第三届现代刻字展提名奖(江苏省书协);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四届隶书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平复帖杯”书法篆刻大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云峰奖”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廉江红橙奖”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沙孟海杯”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书法作品在全国、省、市权威展览获奖、入展六十余次,出版有《蔡可魁书法作品集》、《蔡可魁书法精品集》、《蔡可魁题古代玉器拓片》、《蔡可魁隶书作品集》。
一位实力派80后书家的印象
文/张磊
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一个成功书法家的作品对于他来说,是最能够体现出他的内心情怀和审美趣向的。从书法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品味书法家对技法的娴熟掌控,还能体会到书法家自身艺术语言的表达,最能感受到的是书法家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感受。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载:“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字如其人并非空传。
当欣赏一件篆书作品,给我第一感受便是“天然去雕饰”的那种自然、无做作的书写,铿锵的笔画如黄钟大吕一般,磅礴大气,是古沛汉魂的体现,细细品味,又不失庄丽,所谓兼容“北雄南秀”,这与书法家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面对一件隶书作品时,能够发现其并非波挑分明、妩媚百态,而是其中夹杂着“缪篆”,正印证了古人所说“隶不通篆,终不逮古”的道理。如此隶书创作,取法乎上,气息高古,风貌质朴而不失妍美,更多的是汉隶的稚拙与古雅,这能够使我们感受到书写者在审美情调把握上的费尽心思。
楷书作品取法魏晋。作品中笔画、结构、章法无不体现出魏晋文人士大夫的潇洒与豁达。
并非书法家对技法的掌控略逊一筹,反而是在掌握了熟练技法的基础上,尽兴地发挥,无拘无束。与法度森严的唐楷相比,其浪漫、闲逸的面貌可见一斑。
行草作品书法家以韵味十足的宋人为基调,以点线结合的洋洋洒洒为表现形式,通过对古人的理解,用自身的艺术语言表达。
对韵、对意、对法肆意玩弄,尽情表现出自己对审美的理解。通过他的艺术作品,欣赏者能很快地沉浸在书写者的艺术世界中。
这几种形式的书法作品,如果能得其中一二,便可以叱咤当今书坛。可是偏偏由于天分、勤奋、品行等诸多因素相融,使得几种形式融于一身,能够在其作品集中全面领略一二,这也是其数次国展夺魁的原因。如果说刻字也是其拿手强项的话,这绝不是夸张、也并非哗众取宠,确实在刻字展中也能够展露头角。
与其喝酒吃肉是要大口大口的,与其谈古论今是要嘻嘻哈哈的,与其品茗论艺是要温文尔雅的……故与其相处是无拘无束的、是快乐的、是有所得的。
他,就是蔡可魁。
古代玉器拓片题跋探索
文/蔡可魁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玉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玉器的纹样形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除实物外拓片的出现成了保存这类精美事物的重要方式。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玉器、青铜器皿上的书法文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同时,金石拓片又是中国书法最具原始的载体,无论颜筋柳骨、颠张狂素、真行草篆、唐风宋韵,都借此保留并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神韵。
题跋,就是写在书籍、书画、碑帖或拓片前后用来考证、鉴赏、记事、表情的文字,大概滥觞于魏晋到隋唐之际。到了两宋,书画题跋进入鼎盛时期;清代,随着金石考据的大兴,题跋的内容更为丰富。古代、近代很多的题跋,本身就可以当作美文来阅读,像后来人们辑录的《东坡题跋》等,正如时下所流行的汉代画像石题跋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对古代玉器拓片题跋却很少有人尝试。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鼓励艺术探索和创新,提倡多样化,激发创作活力,推出创作新人,培育后备人才。”在当下文化大繁荣时期,作为一名书法艺术爱好者进一步推陈出新,发掘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利用,丰富书法作品的内容和创作形式是我们应该做的。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与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艺术的发展受时代精神的影响,同时艺术又被要求反映时代精神,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下,每个时代才拥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样式。书法作品的构成,无外乎作品内容和风格,二者能够做到有机统一则便是成功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将诗文、书法、玉器拓片的文化属性较好地融合起来,吸收同时期的书法、玉器纹饰图案的艺术精髓,来更多的与古人的艺术气息暗合相互促进自我转化,使创作出的作品给人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
根据玉器所处的大致年代,在其拓片上用同时期的字体来书写内容。如商代的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简、秦简、小篆等,以及汉代的隶书、汉简、章草等。所书写的内容多为介绍玉器的时代、名称、图案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等,或根据其出土地点与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加以考证书写个人感悟,通过不同的形制和不同书写内容的结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一件好的题跋书法作品必须是经典的、审美的、学术的。一个书家除了认真学习和继承传统书画技巧及文化精神外,还需注入时代精神和个人情趣,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和建立他人无法代替的艺术语言。书法的审美演进路程是沿着魏晋至宋代以来渐次构建起来的“文人传统”,强调书法的精英文化品格,充满着肯定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意愿。用书法题跋形式体现书家诗意、金石笔墨情趣。在此种情景之下,书家的情感表达,更为情真意切。其反映的是其审美感情,而不是一般的感情,反映的是其审美理想。
在古代出土的一些精美玉器都是通过拓片的形式传于后人,其器型和图案的精美绝伦我们今天才能见到。如能借助于当今书法题跋的形式陈列于展厅等处,无疑能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更加了解到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认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开创中国古代玉文化与传统书法创作的新格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到现在有着8000年的用玉历史,在这整个八千年的用玉历史中,人们也赋予了玉器很多美好的品格,比如孔子在礼记中说道玉有十一德,玉的白度、硬度、密度、它的温润的色彩,象征了人们、象征了君子刚毅、坚贞、高洁的美好品德,我想这是我们在讲玉文化过程中,以及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希望这种美德以后能发扬光大。
从“玉器拓片技艺”及“拓片书法题跋”建设方面来看玉器拓片技艺的有效传承既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又有利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生产工艺技术、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清代以来金石学派兴起,金石拓片的题跋更是受到文人雅士追捧,拓片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广泛的被人们认可。中国古代玉器拓片题跋在当下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待更多的书家和文物收藏爱好者来共同发掘。
- end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书法屋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编辑 | 土曾 小君 祁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