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同一个芬兰的卡通形象,该卡通人物表达了共同的城市焦虑,尽管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据美国《纽约时报》8月2日报道,《芬兰人的噩梦》系列漫画记录了马蒂的社会挑战,他是一个举止温和,不善闲聊的人物形象。这个系列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一直很流行,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新词,用来形容社交尴尬:“精芬”,或精神上的芬兰人。
在深圳上大学的学生李欣(音)最近在微博上写道:“作为人际关系恐惧症‘患者’,我非常喜欢这个系列。”
22岁的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人口众多,大家通常聚集在一起,但仍有很多内向的人,比如我”,她说:“在像中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被认为很难相处,也被认为是怪人。但事实是,我们只是不会去享受那么多不必要的社交。那样太累了。”
报道称,漫画的主人公马蒂是一个极其谦逊的人物,经常面临着考验他社交尴尬的决定——比如在面试中夸奖自己;或接受免费的食品样品——如果这意味着必须和一个销售人员交谈的话。他很容易脸红。
报道称,马蒂害怕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但也担心他可能会冒犯什么人,甚至是一个陌生人。
据《芬兰人的噩梦》官方网站上的描述,马蒂是一个“老套的芬兰人”,“他尽力做到希望别人可以对他所做的事情:给他空间,有礼貌,不用无聊的闲话打扰别人。”
“正如你可能猜想的那样,”该描述补充道,“他不能一直都那样。”
报道称,2015年创立该系列的平面造型设计师卡罗琳娜·科尔霍宁(Karoliina Korhonen)说,这一系列在美国、德国、英国和其他国家都有粉丝群。
报道称,居住在芬兰中部城市奥卢的科尔霍宁女士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她对这一系列漫画受到普遍欢迎感到惊讶,尤其是在中国。她写道:“这让我觉得我应该上中文课,这样我能更好地理解发生的事情,哈哈!”
报道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蒂对芬兰环境的温和讽刺与中国功利的、咄咄逼人的公众生活是对立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芬兰人的噩梦》触动了一些中国读者的神经。
北京外国语大学芬兰语言与文化学教授杨毅欣(音)说,这个系列卡通在中国引起了共鸣,“因为中国人基本上也有害羞、内向的一面,像芬兰人一样。”
“此外,现代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杨教授补充道:“它使我们彼此远离,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可能会变得畏惧社交,就像马蒂一样。”
该大学芬兰课程学生宋正尧(音)说,中国粉丝喜欢这一系列,因为它呈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缺乏的“真实性”。(编译/王天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