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年味记忆,春节里的京味小吃,盆儿糕,姜汁排叉,焦圈儿
老北京有种小吃叫盆儿糕,这仨字儿念出来必须得带儿化音,众所周知,盆儿糕是大黄米面,黄米给它提前泡好了,泡一宿,然后磨成的那个面再加上七成熟的红芸豆和成面,蒸好了上头再铺一层枣儿,盆儿下一面搁一层枣
老北京的盆儿糕最初是推着车串胡同叫卖,一路上热气腾腾,香味儿四溢,在胡同里大老远儿的就让人馋涎欲滴,那么这么接地气儿又有北京特色的小吃,为什么不能在庙会上现做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盆儿比较大,庙会上不能直接弄个蒸锅过去,所以老北京的盆儿糕都是蒸好了的,过去老北京人卖盆儿糕,早晨在推车上得点一个煤炉子,带上原料,这就出门儿了
一路上,这盆儿糕就完成了制作的过程,翻倒出来,根据北京人的需求切成大小块儿,讲究现做现吃,产量有限,做一锅盆儿糕起码得四五个小时,头一天晚上做好了再拿到庙会上,隔夜了就不好吃了,如果一大早现做恐怕到了下午都吃不上
所以它跟速战速决的羊肉串,炸灌肠儿相比起来,这盆儿糕在庙会上就少了不少优势
而且这制作盆儿糕的家伙什儿还有点特殊之处,蒸盆儿糕得用老北京专门的瓦盆儿,底下开孔,类似蒸锅‘盆儿糕’的名字也正是从瓦盆儿这得来的,做好的盆儿糕层次分明,味道香甜,枣香浓郁,但它与众不同的是除了香甜之外,还有一丝丝苦味儿
因为黄米本身就带有一点苦味儿,老北京人吃盆儿糕还有一个特殊的方法,那就是买回家切成小块儿,过油一炸,甜糯之外又有了一份儿脆香,再蘸上点白糖和炸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姜汁排叉,原料是生姜和面粉,因为加了生姜,有驱寒,养胃的作用,用生姜加糖熬成糖稀,排叉进去洗个澡,拿出来晾凉就成了姜汁排叉
薄薄的糖衣更加了排叉的脆度,外甜内咸,再加上生姜的香辣气,使这小小的姜汁排叉变得不再简单,然而这种逢年过节老北京人互相馈赠的小吃却很少出现在庙会上
或许是姜汁排叉出锅之后,需要一个晾制的过程,容易招土,而提前制作装袋儿又因为过于酥脆,难以运输,所以我们很少在庙会上看到姜汁排叉的身影儿,咱北京小吃,大多数都有少数民族特色,从吃上就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清真小吃的精益求精,肉食的豪迈粗犷,以及满族小吃的精致考究,就拿糕点来说,满族人叫饽饽,它是死面儿做的,特点就是特别能抗时候儿,有那种饱腹感,和好的面团,放进烤箱里烘烤,讲究点的老北京人会在上面点一红点,这是为了让它的卖相儿好
老北京小吃里,甜的,黏的,炸的,各种口味的小吃应有尽有,而其中饽饽最为出彩,无论是制作还是外形看上去感觉都没有惊艳的地方,但这是地道的满族小吃,其次它是饥饿又方便携带的小吃,重点是传递出了北京小吃一种鲜明的特色
影响力跟西安的白吉馍不分上下,看似简单,却难以模仿其中的精髓,好在老北京城还有一些老字号依然还秉承着墩儿饽饽的制作讲究,不少人还把它称之为是最原始的北京味道!
老北京茶菜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说过,过去因为家里穷,都是吃白薯,正是因为白薯的价廉成为 了当年茶菜的主要食材之一,有人说北京人穷讲究,揭不开锅了,也得七碟儿八碗儿讲排场,其实不然
因为那是一种对礼数的尊重,再穷咱也得讲礼儿,反过来说,讲礼儿不需要奢华,论地位北京的茶菜能和法国大餐的开胃菜比肩,但食材和做法上却极其朴素,从不故弄玄虚,给它切成片炸了,做成饭后甜点,为了中和炸制过程当中的油腻,北京人还会熬点糖给它裹一下,最后在放点果脯进去
最后从颜色上咱们就能看出来,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确实好看,制作过程也不复杂,现如今老北京茶菜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断档,这种传统地道的京味小吃除了老北京人会做,在外面是吃不着的,可能有些人听都没听说过老北京还有茶菜
最后再来说说老北京人的最爱,焦圈儿,虽然焦圈儿向来是豆汁的标配,但并不意味着它离不开豆汁儿,因为离开豆汁儿,焦圈儿照样能自个儿独立,焦圈制作起来很简单,把和好的面切成条状,然后下到油锅里
焦圈儿本身不搁油,它在油锅里炸是小火,不能开大火,不然它就糊了,焦圈儿里外都浸着油,所以它是泡脆了,地道的京味儿焦圈儿即便没有豆汁儿白嘴儿吃也依然很香,当然了,它的最佳拍档永远都是豆汁儿,因为它俩在北京人眼里就是典型的绝配!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北京城old school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