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万物的尺度,生日是存在的路标。深秋时节,新京报迎来第16个生日。16年,新京报人怀光荣使命,持正向价值,不断创新,变中求进:从报纸到全媒体,实现“报、网、端、微、抖音、快手”等全渠道网络的覆盖;借助媒体融合大势,整合北京晨报与千龙网,在“破”与“立”中成长。来时路百转千回,新征程守正出新。一切美好、进步的事物都是我们所大力追求的,以此为鹄的,我们将继续走过千山万水,抵达新图景,进入新天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接受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杂交水稻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50多年来我一直心怀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要选育出高产、更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袁隆平曾亲眼看到过有人穷困潦倒,躺路边、桥底下吃不上一口饭,甚至有人因此而饿死。在1953年8月,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并开始思索如何可以把粮食产量提高上去。
这些年来,袁隆平并非一帆风顺,遭遇过试验田秧苗被人恶意毁坏成果毁于一旦,还曾因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闯入试验田导致实验二次进行。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只希望水稻高产,让更多人可以吃饱饭。
近年来,随着水稻的产量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又开始攻关高产高质量的杂交水稻,满足人们对口感的需求。此外,袁隆平还和他的团队,在非洲种植杂交水稻。
“两膺上将”洪学智之子洪虎:父亲常告诫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洪虎“两膺上将”洪学智之子、吉林省原省长。
1988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新中国第二次授衔仪式,17位将军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75岁的洪学智是位列第一名的上将。
这是洪学智第二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次是在1955年9月27日,同在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举行第一次授衔仪式,洪学智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他还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新中国历史上,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仅洪学智一人,他也被称为“两膺上将”。“父亲两次获得上将军衔,其实是我们军队军衔制改革的结果,与当时特定的国情、军情有关系。”近日,洪学智长子、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在接受新京报独家专访时说。
洪虎1940年出生于革命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成长,改革开放后任职原国家体改委,1998年后出任吉林省省长。
洪学智有八个子女,洪虎陪伴他时间最长、最了解他。“他常告诫我们,一定要按规矩办事,要走正道,不要走歪门邪道。你们不要指望我为你们的发展铺桥搭路,你们的路要自己走。”洪虎说。
教育先行者刘长铭: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刘长铭 生于1956年,北京四中第27任校长,在任期间倡导恢复北京四中初中部,从初中开始培养具有“杰出中国人”意识的优秀学子。2010年开始组建北京四中“道元班”。2017年开始民办教育探索。
“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激发,第二个是启蒙,最终为觉悟。”
这是2000多年前柏拉图对教育的注解。百年前,工业革命的滚滚浪潮下,催生了标准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似乎未能完全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教育的愿景?近年来,主流教育外的创新与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北京四中前校长刘长铭正是这场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之一。
匠人王津:再为故宫多修几座钟
在故宫维修保养钟表的匠人从清代传承到王津,已是第三代。1500 多件古董钟
表里,王津参与修复过两三百件。受访者供图
58岁的王津是个“时间魔法师”。他在故宫修了四十二年的钟表。
故宫所藏多为明清时期特制的西洋钟表,属于国家级文物,每一个款式只保留有一件或一对,哪怕是一对钟表,也各有特色,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工艺。
维修保养钟表的匠人从清代传承到王津,已是第三代。修复文物有严格的流程,拆解、清洗、修复、组装,“修旧如旧”。1500多件古董钟表里,王津参与修复过两三百件。多数古钟表已被前两代老师傅修复过,他只需做些维护保养;遇上需要大修的古钟表,是难得的研究机会。
花上几个月或一年时间,灰扑扑的古钟表,变戏法般“活”了过来。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修好。他拧动开关,音乐声响起,远看潺潺流水,小鸟扇动翅膀,鱼儿跳出水面,生机勃勃。
扫雷英雄杜富国:经历生死雷场,新路山高水长
扫雷英雄杜富国 他说自己过去走了一段扫雷的长征路,之后要走一段新的长征路,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
肉眼可见的是从脖子到肩膀、到腹部、再到大腿,凌乱分布的几十条伤疤,粉红色的凸起与褶皱,像蚯蚓一样,爬满了躯干。他的眼睛完全失明,眼球被摘除后戴上义眼片,长时间隐藏在墨镜之下。两只手已经截肢,小臂仅剩二分之一,甩动空空的袖管成了惯常动作。
身体属于杜富国,他是一名扫雷战士。2018年10月11日,27岁的杜富国在执行扫雷任务时,一枚加重手榴弹突然爆炸,他浑身是血,被抬下雷场。
时隔一年,失去了双眼与双手的战士正在慢慢适应他的新生活。他收获了很多荣誉,被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授予一等功,先后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全国自强模范”、“时代楷模”称号,中央军委授予他“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亲自向他颁授奖章和证书。同时期,为了康复与生活自理,他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无数个,先后使用了10几件假肢等辅助工具。
头顶光环,身负伤痛,杜富国在一点点摸索未来的人生路。2019年10月,他的战友们正在中缅边境扫雷,属于杜富国的新道路,也在慢慢铺展开。从练习独自穿衣吃饭,到铺床叠被,再到写字,他经常说,“扫雷的长征路刚刚结束,要开始新的长征路,这条路上,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作家阿来:记录时代巨变中的普通人
作家阿来 四川省作协主席,代表作品《尘埃落定》《空山》《云中记》等。
201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成都上空警笛长鸣,在书桌前写作的阿来突然停下来,在笛声里泪流满面。这是他的写作第二次因为地震而中断。
10年来,汶川的新建筑拔地而起,新生活徐徐展开,但阿来却看到余震仍在继续——死亡太过突然让人难以接受,生者无法摆脱创伤。他把这些感受融进文字,在整整10年后的警笛声中,终于开始书写属于阿坝、属于嘉绒藏区的地震故事。
“如同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棣花古镇之于贾平凹,嘉绒藏区也是阿来创作的灵感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者丹珍草说。嘉绒藏区是阿坝州中部、南部,以及甘孜州和雅安地区的各县,那里生活着嘉绒藏人。
阿来认为,无论对一本书还是一个人,故乡的土地都过于深广,那里“江河日夜奔流,四季自在更替,人民生生不息。”
不仅是地震,政治、经济社会变动以及外来文明对藏区的改变,始终是阿来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他写过政权更迭下的土司制度、商业和现代化潮流下的嘉绒乡村、大地震后的藏族人民。小说《空山》出版时,他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关注的……是时代剧变时那些无所适从的人的悲剧性的命运,悲悯由此而产生,这种悲悯是文学的良心。”
国内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陈光中:尽一个做学者的责任
法学家陈光中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奠基者。新京报记者李凯祥摄
89岁的陈光中,两鬓斑白。见客时,他会换上一件白衬衣,套深色毛衣坎肩,披浅色外套,颤颤巍巍地从沙发里站起来。他身后,阳光斑驳,洒满了浅黄色的窗帘、沙发与地毯。
陈光中的身上有一系列标签:他不仅是著名的法学家、法学教育家,还是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法学界的泰斗。他曾担任过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卸任后被聘为该校的终身教授。
“陈光中先生是一个中西兼容、古今贯通的学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说,“先生对于司法人权保障的推动不遗余力,有力影响了国内刑事诉讼法学的整体走向。”
导演宁浩:创作的苦难,是探索世界的途径
宁浩 电影导演、编剧、监制,代表作《疯狂的石头》《疯狂的外星人》。新京报记者郭延冰摄
13年前,在刘德华主导的“亚洲新星导计划”资助下,宁浩拍摄了他执导的首部大银幕院线电影《疯狂的石头》,一鸣惊人,从此华语电影中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商业片导演。不过,连宁浩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十多年后,他将多年前的恩惠传递了下去,以过来人的身份扶持着下一代青年电影人。
与此同时,宁浩也是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导演作品票房累计67.86亿人民币,吸金能力在华语电影导演中仅次于周星驰,位居第二位。
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这位如此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却和记者大聊电影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建议年轻导演“忘掉商业这件事儿”。与观众通常意义上“认识”的那位商业片导演大相径庭,这是一个被误读的宁浩。
舞者廖智:“穿”上义肢,我一样可爱
廖智,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从暗处一步步走向舞台,廖智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红色高跟鞋。
细长的高跟踩在地板上,发出“哒哒”的声响。鞋上是一小块硅胶材质的、做成肤色的脚背,脚背往上是两个黑色球状的“脚踝”,“脚踝”上有两根银色的、像棍子一样的连接管,组成了廖智的“小腿”;再向上,是两段金色的、腿形的接受腔,它们就像膝盖,把廖智肉体的大腿和人工的“小腿”连在一起。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廖智失去了自己的两条小腿。当时,这个年仅23岁的姑娘被埋在废墟下26小时,一条钢筋从她的右脚穿过,一直延伸到小腿。被人从废墟下“拽”出来后,她签署了自己的截肢手术同意书,之后,便是漫长的与义肢相伴的日子。
穿红色高跟鞋时搭配的那双义肢,是廖智最常用的,她更喜欢把它们叫做“我的腿”。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冰墩墩”将衍生更多可能
曹雪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9月17日晚,北京首钢冰球馆,随着中国国家领导人和运动员、学生代表一同开启装置,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正式亮相。以熊猫为原型的吉祥物被冰壳包裹,活泼又可爱,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让人意外的是,“冰墩墩”的设计团队来自广州美术学院,一群终年不见雪不见冰的成员,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既有中国元素,又体现冬季冰雪运动特点的形象。
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透露,为设计出一个更有特点的熊猫,团队收集了能收集到的全部熊猫形象。冰壳的外表,让这只熊猫更加多变,给动态的吉祥物和吉祥物的衍生品都带来了更多可能。
“冰墩墩还经过了几百个孩子的测试——我们把冰墩墩混在很多吉祥物中,跟孩子们讲,在里面选一个最喜欢的形象,得到了非常可喜的结果。”曹雪说。
检察官张飚:老百姓只想要公平公正
检察官张飚 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68岁的张飚想“退休”了。他开始强迫自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家人身上,他尽量多做家务、积极买菜做饭、照顾妻子。但计划还是会经常被突如其来的来访者打乱。他将这称为“张氏叔侄案”荣耀过后的“副作用”。
2003年,一个女孩被发现遭人强奸杀害。警方调查发现,遇害前不久,她曾搭乘长途货运司机张高平和侄子张辉的车去杭州。叔侄二人因此被认定为凶手,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和死缓,转到新疆服刑。
2007年,时任石河子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石河子检察院”)驻监检察官的张飚发现了案件的疑点,他积极帮助张高平二人申诉,坚持了五年。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高平、张辉强奸一案再审,撤销原审判决,宣判张氏叔侄无罪。
“冤案平反的幕后英雄”张飚也因此走到台前,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全国模范检察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首位200米“破20”短跑运动员谢震业:要让中国短跑之火越烧越旺
短跑运动员谢震业 他说要继续破纪录,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未来会竭尽所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国队历史性斩获男子4×100米接力银牌,谢震业是接力队主力成员;2018年8月,谢震业以9秒97打破当时的男子100米全国纪录,成为百米“破10”的第2位中国人;今年,谢震业先是在伦敦跑出19秒88,刷新男子200米亚洲纪录,成为首位200米“破20”的黄种人,又在多哈田径世锦赛历史性地闯进男子200米决赛。
一路走来,谢震业用一次次的突破,为中国男子短跑取得佳绩,赢得关注。中国男子田径从默默无闻、少人问津,到近几年的飞跃,这证明,中国田径人付出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谢震业将自己和苏炳添这代短跑运动员形容为“木材”,中国男子短跑仿佛一团篝火,“老的木材总会有烧光的一天,需要新的木材让这团火越烧越旺。” 他的目标是继续破纪录,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也会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中,帮助中国男子短跑、中国田径达到新的高度。
建筑师王澍:一场16年的教改实验
王澍,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南方人物周刊大食 摄
两三年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教室里,王澍见到了“实验的火花”。
当时,一名建筑艺术专业的大三男生在展示自己的装置作业,他把偌大的教室布置成大型滚球游戏场,用回收来的各种垃圾拼装出桥梁、栏杆、喷雾系统等设施,让一颗小球在场上来回穿梭。
那是一个尚未完成的作品,演示中途设施出了故障,男生就趴在地上维修。但王澍对那个孩子的印象太深了,“他有点小疯狂的兴奋劲儿,就像建筑系里的爱迪生。”
王澍是男孩的老师——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也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2003年,他在西子湖畔的这所艺术院校内,提出“重建一种中国当代的本土建筑学”的口号,推行了一场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教育改革实验。
在亲手设计的校园内,他带着学生做木工、夯土墙,讨论“城中村改造”;在一望无垠的田间地头,他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完成乡村基础设施建造。
王澍的目标是打破中国建筑学界日益丧失本土性、创造性、思想性的局面,跳出商业化的裹挟。在理工科院校建筑教育的“正规军”外,他要培养几支不一样的“游击队”。
画像神探林宇辉:一支画笔助警方破案300起
画像神探林宇辉参与的上千起刑事案件中,已经破案的三百多起
61岁的山东退休警察林宇辉,为犯罪嫌疑人与受害者的画像上,加上了时间的刻度。
2018年4月,凭一张3岁女孩的照片,他画出一幅跨越时间的肖像,帮助成都司机王明清找到了走失24年的女儿。2017年7月,他为章莹颖失踪案的犯罪嫌疑人画像,协助美国警方破案,媒体称他为“画笔缉凶”的“神探”。
在山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工作了十三年的林宇辉,协助参与的刑事案件上千起,三分之一已经成功破获。美国著名神探李昌钰推荐他加入国际科学鉴定协会(IAI),是成员中唯一来自中国的模拟画像师。
慕名而来的求助者多了,林宇辉与家人商定了做一个“双百计划”,为100位被拐儿童与100位革命烈士免费画像。
如今,他已为64位被拐儿童画像,凭他们几岁时的照片与父母年轻时的照片,画出他们当下可能的模样。其中的5人,凭他画的像,认出了自己,得以与亲生父母团聚。他也为12位革命烈士画了像,他的画笔穿梭回到几十年前,画出他们生前的模样。
院长叶敬忠: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用世界的眼光打量乡村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今年6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行毕业典礼,院长叶敬忠致辞:保持真实,谨守良知,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这个致辞被很多农业学子转发,没有讨巧的网言网语,甚至没有宏大的理想,只有朴素的情怀。
数十年来,叶敬忠的目光从没离开过土地以及劳作在土地上的人群。长久以来,伏地而生的中国农民是天然的弱者,农民出身的叶敬忠对这个群体有着天然的认同,他不仅“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更以一个世界的眼光审视泥土的厚重、探测大地的温度、感受农民的苦乐、书写农村的隐喻。
历史学家马勇:寻找中国现代转型的历史逻辑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1956 年生于安徽濉溪,1983 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晚清二十年》等书。摄影新京报记者徐学勤
从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算起,马勇进入历史学行当已经整整四十年。前年,他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退休,本以为即将开启安逸的晚年生活,孰料,几所大学闻讯后,纷纷邀请其担任特聘或客座教授,社科院研究生院也返聘其为学生继续授课,他还应邀在一些音频平台开设了中华文明通史和清史课程。
他的写作和出版从未停止,不时有文章见诸报端,还有多部书稿在整理之中。今年10月,马勇的新书《现代中国的展开:以五四运动为基点》在“五四”百年纪念之际出版,成为今年出版的少数以五四为题材的专著之一。
在马勇看来,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继“殷周之际”、“周秦之际”之后的第三次历史大转型,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转轨的重要节点。这样颇具贯通性的历史视野,正是马勇区别于许多近代史学者的重要特点,他的治学之路是从古代史开始的,机缘巧合进入了近代史领域,不过,这也成就了他更宽阔的历史研究之路。
编辑 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