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刊于《时尚先生Esquire》六月刊
文:明星辰 / 图:被访者提供
编辑:贺源 / 美术编辑:王小明
她们,一直在路上。她们,是独立而进取的旅行者,是坚强又果敢的攀登者,也是无法归类与总结的漂泊灵魂。何必非要定义她们呢?凯鲁亚克说过:“在你前面,黄金般的土地和各种未曾预料的趣事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你,令你大吃一惊,使你因为活着看到这一切而感到快乐,有了这些,你又何必胡思乱想呢?”
罗静
薄雾散去,山峰在一片光辉中
2013 年 6 月 23 日,巴基斯坦,半夜零点 30 分,一伙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袭击了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地区南迦帕尔巴特峰大本营。
巴基斯坦迪亚米尔区警官穆罕默德 · 纳维德在事件发生后向媒体陈述,在当地时间 22 日晚 10 时左右,一些登山者和巴基斯坦向导在海拔大约 4200 米处营地遭一伙枪手袭击,9 名登山者和 1 名巴基斯坦向导丧生。此次袭击造成 11 人死亡,其中包括 9 名外国游客,其中有 2 名中国公民遇难。
遇难的中国人中,有一位是新疆登顶珠峰第一人杨春风,另一位则是饶剑锋。遇难前,45 岁的杨春风已成功登顶 11 座 8000 米以上高峰,成为国内民间登山者中,完成 14 座 8000 米以上山峰攀登数量最多的一个。
这两个人,都曾是对罗静影响最大的人。
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得知消息那天的情形,“2013 年 6 月 23 日,老杨和老饶在塔利班枪击事件中遇难,当时我还在地铁上,(听到消息)我随便找一个站下了车,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给我认识的所有人打电话核实,一直流眼泪,真的不相信。”
这是她开始登山的第 1848 天。
马纳斯鲁峰
北纬 28°33′01′′、东经 84°33′34′′
罗静从 2008 年 5 月第一次登顶雪山,迄今为止,已成功登顶 13 座半 8000 米级雪山,是首位登顶乔戈里峰(K2)、干城章嘉、迦舒布鲁姆 II 峰、南迦帕尔巴特、道拉吉里、马卡鲁的华人女性。
彼时,她刚刚经历了一场动荡而凶险的家庭风波,丈夫忽然失踪、天降巨额债务、债主频频临门...... 当一切债务纠纷尘埃稍定时,她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座雪山——海拔 5396 米的哈巴雪山。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东南方,是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山势上部平缓,下部则陡峭壁立。
“那一次体验让我感触很深,登雪山需要你有沉稳的心态,哪怕是小的经验和徒步技巧都极其重要。”
而她人生中第一座 8000 米级雪山,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的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这是一座完全位于尼泊尔境内的 8000 米巨峰。
2011 年,罗静跟随杨春风一起迈向了马纳斯鲁,“因为我是新手,所以我当时都听老杨的,唯一我自己做主的是,因为当时资金有限,他们坐直升机进去而我坚持徒步,”实际上,在登山运动中确实可以坐直升机到大本营,而罗静选择徒步,一方面因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谨慎判断,另一方面,则是她当时想要省下坐直升机的 1000 美元。
美国探险作家乔恩 · 克拉考尔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的开篇曾提到,“从海拔 8844.43 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 其实,登顶那天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还下着雪,什么都看不到。也曾有朋友问我: 登顶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说实在话,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感觉。8000 米以上属于极度缺氧的环境,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按照高山医学的判定,在海拔 8000 米以上的环境下,成人的智商只相当于 6 岁的小孩。一般人都认为人在这个高度肯定有恐惧感和危险意识。实际上,这两种感觉都没有。虽然在极度危险的攀登过程中随时有可能滑坠,但由于头脑迟钝,人并不感到害怕,特别是体力消耗殆尽之时,人近乎于机械。”
当罗静第一次站在马纳斯鲁峰顶时,也是一种极其寂静的状态,身边还站着杨春风,她至今依然记得他曾对她说的,“或许有些人技术比我好,但你比我更勇敢吗?”
马卡鲁峰
东经 87°05′20′′、北纬 27°53′23′′
“我最初迷上登山这件事,是渴望不那么绝望。”
这种渴望在罗静的心中渐渐酝酿成一种具体的形状,2012 年,她决定前往马卡鲁峰,“选择它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状况基本了解了,另一个原因是资金有限,所以第二座山峰我选了马卡鲁。”
攀登马卡鲁,罗静和饶剑锋一起,他当时刚刚登顶安纳普尔纳峰(安纳普尔纳峰即安纳普尔纳 I 峰,海拔 8091 米,是世界第十高峰)。
又是一次无比难忘的登顶之旅。
“每一次攀登都不是那么简单,当时人数少,除我之外还有 5 个伊朗人,以及一个 3 人团队。”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队伍将食物落在 3 号营地,而 4 号营地在当天天气不佳,因此,团队决定在那儿多留一天,但他们身上几乎都没带什么食物。
“就早上一杯奶茶,然后营地躺一天,后来老饶来敲帐篷,我就说服其他几个伊朗大个子一起就出发了。”最终,队伍在太阳快要落山之时终于登顶,这也让罗静成为第一个登顶该山峰的中国女性。
干城章嘉峰
东经 88°08′48′′、北纬 27°42′09′′
接下来的干城章嘉峰则是罗静心中有关登山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干城章嘉峰位于尼泊尔和印度边界,海拔 8586 米,是世界第三高峰。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 · 雷伊在其电影《干城章嘉峰》中呈现了一个碎片化却富有深意的故事,当电影中的主人公漫长的跋涉结束后,他站在曾经与家人约定的地点,等待着他的亲人,但却没有一个人在那里迎接他。薄雾散去,干城章嘉峰在一片光辉之中显现出来。
罗静与这座山峰的缠斗也经过漫长的历程,她用了两次才最终登顶。
在 8000 米左右的位置时,他们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下撤,休息三天后,队伍重新出发,队伍中负责向导的夏尔巴在途中不幸滑坠,另一个夏尔巴扑过去将其救下,却在下撤时意外滑坠身亡。
“从 4 号营地登顶再回去用了 30 个小时,15 个人登顶,我是唯一的女性,但有 5 个人没下来,回来之后我很长时间都没法缓回来。”紧接着,就在短短一个月后,曾经对罗静影响至深的杨春风与饶剑锋在塔利班恐怖组织的袭击下不幸遇难。
“当时我定了 7 月 6 号的机票,本来和老饶约去迦舒布鲁姆 I、II 峰,”因迦舒布鲁姆 II 峰位于巴基斯坦,她在家买前往巴基斯坦的机票,几乎用了一天才按下确认键,网页不停地闪烁、熄灭,她起起坐坐,焦虑不止,不断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拨通,她只问一句,“你说我去不去?”长的路,等着她踏足其上。
从杨春风和饶剑锋不幸遇难的 6 月 23 日,到飞机飞往巴基斯坦的 7 月 6 日,中间隔了 13 天,这 13 天,在罗静心中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但最终,她依然按下了那个确认键,飞往巴基斯坦。
希夏邦马峰
北纬 28°21′18′′、东经 85°46′44′′
2018 年 10 月,罗静终于开始了自己第 14 座 8000 米高峰——位于西藏希夏邦马峰的登顶,而就在众人的一片炙热期待中,却看到罗静发出这样的个人动态:
“我知道,发这篇文会让好多人失望...... 但还是决定发了,因为事实就是如此,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本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与其他队友、官方无关)
下山第一天,刚有信号,便收到无数祝福... 开心放松还不过一眨眼,清醒和不安便提前纠缠了我.........
出山第一晚,也就是 30 号晚在定日,我已经把登顶视频邮件发给了德国的 Eberhard 和虾总,希望他们帮忙确认一下登顶......
1 号去往日喀则的路上,当与虾总聊到中央峰到登顶的时间时,太! 短! 我隐隐感到不安,把之前虾总写的资料《希夏邦马到底多高》翻找出来,从中央峰到主峰的距离似乎太近了,我们只用了约 50 米的绳距,而实际上那段路程至少一个多小时以上...... 我更加感到不安,意识到可能我们登错了......
登顶结束后,罗静经与多方求证终于确认,由于当时使用绳距过短,并未到达国际认可的海拔 8027 米希夏邦马峰顶,她在其个人最后一座 8000 米高峰中止步于 7950 米。
这短短 50 米,大约是两个篮球场的宽度,正常人穿过时大概会花费十几秒,但当海拔上升到了将近 8000 米时,它所意味的不仅仅是成功登顶 14 座 8000 米高峰的华人女攀登家,对于罗静个人来讲,这更是自己 11 年间努力与奋斗的全部凝聚。
却也是这最后的短短 50 米,让她与成为 “第一个登顶 14 座 8000 米高峰中国女性” 这个称呼暂时失之交臂,但她却依然坦然。
“你们以后还是叫我罗十三吧”,事情过去后,她笑着跟朋友说,脸上有一种只有在高山之上才能看到的雾霭轻扬的神情。
她依然还在走,并未停下来,“登山不是我的全部,它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也认识了我自己。”
她依然是她,微笑着,安静而坚定,她看得到,前方有一条漫长的路,等着她踏足其上。
Megan
对漂泊感保持忠诚
在刚刚到来的 5 月,Megan 身在阿富汗喀布尔。
从喀布尔电视山可俯瞰整个城市。50 年代建起的电视山,让卫星电视早已经进入阿富汗家庭,可 1979 年战乱至今,这里一片焦土,仍未和平。
在一位纪实摄影记者的眼里,这是一座混乱的城市,“80 年代的开伯尔山口外,街道依然混杂着各种语言和斑斓服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世界主义风格,外来者窥视着山口内的两支队伍,希克马蒂亚尔率领普什图人,塔吉克人马苏德作为潘杰希尔雄狮在山洞里就像个吉普赛人......”
夜晚降临,Megan 坐在乱城中的窗下还未睡着,战火纷飞的夜幕中,枪声和狗吠都变得那么近,仿佛就在窗边。
这一切,和从前某个时刻的场景如此相似,却又不再相同了。
那是 2013 年 1 月,埃及爆发暴乱。不久后,驶入开罗的火车被叫停,埃及中央银行宣布关闭,金字塔、国家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等多处名胜宣布关闭,穆尔西支持者点燃埃及诸多教堂,袭击警察局和监狱,整个城市陷入一片地狱火海......
就在这一切即将发生时,Megan 乘坐的那班刚刚到达埃及的飞机,正缓缓降落在开罗国际机场。
“我当时不懂,失恋了,一气之下就去了开罗,没有原因,”她说话时有一种乒乓作响的干脆,夏日的暴雨打在破旧棚板上,外面已是乱世,她无所谓,“去了开罗,才知道那儿发生暴乱,也不知道什么暴乱,一下飞机我订的那个酒店,其实就是小旅馆,在当时发生暴乱的那个广场附近,去了之后,酒店给我发邮件说,因为暴乱就不能住了。”
“最讨厌现代史,现代史却打上门来,”张爱玲说这样的话虽是调侃却也透着无尽苍凉,而当 Megan 开口时,却像一个生气勃勃的参与者在画卷里走,走着走着,不小心走出画框外,索性就把另一条腿也迈出来,坐在画框上晃晃荡荡。
她看着坦克和警车就在面前烧起来,四处都是枪声,有一种参与历史的仓皇感,“当时续签证,要穿过那个广场走去使馆,广场上全是帐篷、难民,到处都是烧警车的。我跑到广场边上,埃及人可能这场面见多了,这边在烧警车,那边全是水烟馆儿,我也和他们一起,坐着边抽水烟边喝咖啡,看着那边烧警车......”
抽水烟时她趁空发了条微博,有个朋友恰好在此地,便叫她一起住过去,她们住的地方位于开罗使馆区,比其他地方稍安全,情势却依然糟糕,电视机里 24 小时滚动播放着暴乱新闻,她们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喝起茶来。“我们当时每天在家待着,还挺害怕,但你会觉得,外面已是乱世了,乱世中你坐在这里喝茶,就有种倾城之恋的感觉。”
《倾城之恋》里有一个微妙的蚊烟香盘,笑意盈盈的白流苏将它踢到床底下,城市便在她脚下倾倒了; Megan 记得另一个微妙细节,一天清晨,朋友去楼下买东西时,顺手在路旁花店买了一束花,外面是炮火纷飞的世界,她趴在窗口上看着朋友捧着花走上了楼来,便觉得很美。
在墨西哥喝多了
离开开罗后,她从北至南横穿了整个非洲,回来身上就没钱了。
“那个时候缺钱嘛,我又不想上班,2014 年 9 月开始创办阁楼,也没什么东西可卖,准备在市井里收点破烂,倒腾回来卖掉挣点旅费,就这样,”她说着两手一摊,一副没办法的样子。
实际上她有的是法子,她的体内仿佛有一丛荆棘正在成长,越荒凉便越茂盛,“命硬嘛没办法”,她会这样回答,于是她便学着路上遇到的那些嬉皮士,做做手工、从国外进些货准备卖卖。
而后她创办的 Pent Fair 阁楼发展成现在这样,也是完全没想到的事。Pent Fair 阁楼网店及实体店目前已成了国内钟情波西米亚文化群体中的一个标志性店铺,买家和光顾者更不乏很多演艺圈大腕。“曼达拉挂布”于 2014 年在 Pent Fair 阁楼出售后,截至现在,全网超过数千家店都在售卖这款产品,它被当作是印度的某种文化图腾——一个专有名词,实际上,这名字最初只是她自己想着玩随意造的。
“其实就是我自己喜欢,做曼达拉挂布的时候,我每天会搜集很多资料,找了很多跟曼达拉文化有关的东西看,钻进去就很有意思,每天我坐在凳子上,对着它开始想,想到什么,就记下来,把自己的情感观点放在上面。做斑马包,是输出非洲的野生文化; 做曼达拉挂布,就是输出印度有关灵性的东西...... 亚非拉总是土生土长,有一种巨大的生命力,那种生命力能影响我个人,就像非洲面具和木雕,如同一种幽灵幻影,它是一个人精神写照的物化。”
2014 年夏天,Megan 在美国待了一阵子,内心沮丧,“去美国之前,我刚刚找到点方向,(阁楼)想做嬉皮文化相关的东西,本来觉得那个很酷,去了才发现,价值观崩了你知道吗?”
价值观崩塌源于一次施舍事件,她站在美国西部著名的 66 号公路上搭公车,心里满是凯鲁亚克式的浪漫情怀,这时有一个衣着朴素的美国老人向她走去,充满同情地在她手里放了 50 美元。
“当时的想法就是,终于要去凯鲁亚克的地方了!结果却发现......PattiSmith 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不需要用这个当幌子,每天无所事事在大街上荡着、嗑药...... 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当她转道去了墨西哥,突然就活了过来。
那座城市里,人们热烈地拥抱亲吻着,半夜 2 点,一辆派对巴士上跳下来一群演奏者,站在路边开始唱起歌来了,人们相互打着招呼,却并不相识,“当时我半夜两三点喝完酒出来,发现所有人都喝多了,整个城市都喝多了。”
这是她亲切的亚非拉,弗里达的蓝房子弥漫着神秘晨雾,绿色仙人掌与龙舌兰都疯狂长向了天空,铁皮屋上有星星落下来,“据说墨西哥城里有三百万萨满,你知道吗?”她笑着对我说。
野生柏林
Megan 最喜欢的是柏林。
这座后现代的都市里洋溢着自由氛围,亚文化肆意生长。那一年秋天,依然没有什么理由,她便飞去柏林打算逛逛 Berghain——一个容纳了无数变态、艺术家和疯子的东德废弃工厂里的夜店。
“自由是我在午夜刚与柏林接触了不到半小时的第一印象。我只记得我一边发语音一边兴奋地跑过一个旧得掉渣的地下通道,愉快地和一个流浪汉打了个招呼,想回去换身衣服就钻进大烟囱里呼风唤雨。”
那些被众多媒体赞颂多时的 “精致生活” 在 Megan 眼里,是某种带着强烈欺骗性的消费主义预谋,陪朋友在德国买厨具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就是那种特中产、一套要 60 多万的厨具,我心想,我要是买了这 60 万厨具我天天也就别出门了......”说完她做了个夸张的鬼脸,而后大笑起来。
但柏林的野生和自由让她感到振奋,“在柏林,不管是神经病,还是 LGBT,哪怕你穿着 SM 服饰上街,也没任何人会大惊小怪。大家一说波西米亚就是印度泰国,其实不是,波西米亚精神就是反精英文化,你首先得在资本主义的框架里面,柏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慢慢地,除了野生柏林,她从世界各个野地里收集的玩意儿也都放在阁楼,那里陈列着来自西非的多贡门、摩洛哥的木雕、印度手雕大门柱、埃塞俄比亚的马皮画、秘鲁的羊驼玩偶......
阁楼之所以叫阁楼,她也有她的道理,“英国有一个杂志叫《Pent House》,是个色情杂志,Fair 就是市集,也有阁楼的意思,地说,标签什么随便吧,爽就行了。如果说房子很稳定,代表了普世价值观和稳定生活,那么阁楼、大篷车,就很有漂泊感,是很空中楼阁的东西。”
不管是波西米亚,还是反精英主义,都是一条色彩艳丽的标签,被人拿起来,被人贴在了身上,而后它们变成了某种面具、某种武器或者某种呼叫,而这一切,在 Megan 看来,不仅没必要而且无聊,“能选择生活是和人生张力相关的,我既想去嬉皮士大聚会上睡帐篷,天天不洗脸不洗澡打地铺睡火车站,也想去美国欧洲买包买潮牌,这对我来说一点儿都不矛盾,”她一字一顿地说,标签什么随便吧,爽就行了。
她说得又轻又快,如果不注意,可能很快便会忽略过去,“波西米亚并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前往目的地的旅程。它在捷克发源,而后吉普赛人拆掉帐篷走进森林。它一定是不停在移动的,我忘了是不是荣格说的,‘在移动中你会得到精神的开放性’,这个其实简单易懂,比如在坐火车或者大巴车时,你总会不自觉想到很多东西,这就是‘对漂泊感保持忠诚’。”
行驶的火车还在飞驰着,吉普赛人消失了,他们已经走向了森林深处。
王梓
由爱和尘土构成
10 月的加勒比海依然是暗流涌动,洋流奔流不息从美国南部安地列斯诸岛的水道和海峡进入加勒比海巴哈半岛,信风拂动,海水如绿蓝色绸缎般堆积在墨西哥湾,那下面,便潜藏着一头头的大白鲨。
2016 年秋天,王梓收到美国一家知名极限运动公司的邀约,作为三位中国女性潜水者之一,参加了在墨西哥加勒比海海下拍摄大白鲨的行程。
当时王梓正在迪拜,收到邀请后,她推掉所有行程,飞去坎昆,“刚到迪拜第一天就收到邀请,我觉得大白鲨的船宿行程很难定,当时就直接订机票就去了,”她说话语速极快,轻声细语,却有种坚定,像加勒比海下艳丽的珊瑚礁。
那并不是想象中的浪漫追鲨之旅,只有 19°C 的冰冷海水、捕鱼钢船、“噗噗噗”冒着柴油味的发动机、在晃悠悠的船上扶着绳子才能到达的厕所......“船没那么好,而且潜水之后只有洗冷水澡,柴油味也很大,船是普通的船,就是电影里追鲨鱼那种船,大家就挤着上下铺睡。”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依然认为冒险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潜水让人快乐就是很解压,一下水很多烦恼都忘了,很多物质的东西都放下了,在水下你不用说话,只去听呼吸的声音就好了。”
订酒店前,我要评估窗外风景
最早促使王梓走上环球户外旅行的契机,只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意料之外。
2014 年,她还在写字楼里上班,做服装设计,每天按时起床,上班下班,画稿看秀,当时她所在的公司是外企,假期较多,她也就时常请假出去玩。
在菲律宾仙本那,她第一次学潜水,岸边的孩子光着脚从海岸线飞快跑过,嘴里发出快乐叫笑声,王梓在旁边看着,感觉有一串星光掉落下来,“(看到)那些当地小孩无忧无虑,那么穷却那么开心,回来以后就很不适应,我喜欢的东西变了,我的初衷就是让自己开心,以前画画衣服看看秀就很开心,现在觉得潜水才更开心。”
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每天都开心呢?
于是她便辞职了。
一种光鲜潇洒的姿态之后,总会有一些更为坚固的东西支撑着,像但丁《神曲 · 炼狱篇》里那句“无风时,白雪飘落山间”,白雪的轻逸,正是包围在群山火海间,才显得如此生动; 同样,也很少有人看到王梓背后的辛苦和坚持,而这些,只是因为曾经在仙本那海岸边所萌发的极其单纯却又无比强大的热爱。
王梓在每次旅行前,会极其疯狂细致地做攻略,一个目的地的旅行攻略常常打印出来像一本书那么厚,“因为我之前工作中便习惯了做表格,所以我出去玩常常把旅行计划做得非常细,我擅长做攻略,也喜欢做。以前我们做服装更有规划,全年计划季度计划每月计划每日计划...... 我从小画画,常比别人快,闲的时候多,大家还在加班,我已经开始研究攻略准备要去哪儿玩了。”
去意大利五渔村之前,她会将城里所有酒店在 Google Earth 上看一遍,“我会细致到,在 Google Earth 上看酒店的位置,搞清它窗外对着哪儿,窗外的风景是怎样的,走到阳台上哪个角度拍照好看,然后才会定这个房间。”
冰岛自驾,她一星期不眠不休,研究怎么能更节省时间,“我也会筛选酒店的位置,看它到机场的距离,城市之间的距离,几点到几点都会严格卡着,比如几点去玩雪地摩托、几点去看极光,很多很多这种小事,都一一提前去定。”
也因此,朋友们都喜欢和她一起玩,将一切行程安排全权交由她决定,她身边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她便开始从单纯的独自环球旅行走向了更加成熟的旅行商业化道路。王梓的旅行是那种最精致的旅行: 选最好的酒店,挑出最佳窗外风景的房间; 选最佳的场景和体验、准备最漂亮的衣服,画上最精致的妆容,也许有些刻意,但时装设计师的背景似乎让她很难忍受那种 “毫无准备” 的旅行和照片。
放射出一束坚定光芒
同时,看似甜美的旅行中,有无尽喜悦,也难免凶险。
在印度尼西亚,野生海牛总是栖息在浅海,这些庞然大物时常潜出海面呼吸,吸完气便慢条斯理潜入水中,因此海牛并不常见,王梓在印尼旅行时,特地找到一位熟悉海牛的渔民,听说那位渔民每次站在船上呼喊,海牛便从海里遥遥地游过来,她从前在埃及找过海牛未果,便央朋友带她去。
“是在科莫多旁边一个岛,我们飞回去后就找到那个渔民,他的船就像拖拉机一样,又破又原始,出发后,渔民站在船边一边拍一边喊海牛的名字,那海牛就过来了......”
王梓便准备下海拍海牛,渔民赶紧告诉她海牛极易发情,下去很危险!“可我当时就挂在船边的梯子上,海牛马上过来开始蹭我,我用手挡了一下,它马上就发情了,一下子把我撞下船,我下意识地推了推它,感觉像是推到一堵无比巨大的水泥墙,心想完蛋了,抬头看见一个 GoPro 在录像,灯一闪一闪,我抓住开始摇,朋友才把我拽上去了......”
被拖拽上来的王梓一腿血,船上没有人再讲话了,她就笑着安慰大家,“嘿,我刚才拍了巨牛的片子!”后来朋友才告诉她,日本有一位海牛饲养员,就是在下水时,被庞大的海牛抱住压在身下窒息而死。
今年 3 月,王梓在阿尔卑斯山滑野雪。在半山腰的一处陡峭地段,同伴因为紧张蹲在雪地上,无论如何也不敢继续前行,王梓陪在她旁边,从正午到日落,眼见天色将晚,周遭是偌大的阿尔卑斯山,几十座山峰连绵险峻,最后她不得不呼叫直升机救援,“我当时就想,太阳下山就没有光了,到时候别人没办法找到我们,后来直升机过来,最后一个才救起我......”
问她怕吗?
她摇头,“没想过,我挺信命的,我觉得我会没事。”
户外运动都对她有着强烈吸引力,夏天在海底潜水,冬天在野地滑雪,她穿梭在世界各地最富风情与危险的地域,也因此,命运也在更多时刻,向她露出一副神秘而美丽的面容。
英国作家 Geoff Dyer 曾在漫长的嬉皮士游荡生涯中,去往美国内华达州黑岩城参加过 Burning Man 火人节,就像卡尔维诺《消失的城市》一样,黑岩城是一座一年只会存在一周的城市。王梓去的时候,也感受到这种璀璨之中的流逝,“一开始也有想会不会很乱、很脏、没网、没法洗澡,去的第二天就没人玩手机了。看不完的艺术展听不完的论坛,很多有意思的人...... 一切都很疯狂,大家都很认真,晚上没有灯,每个人都穿着 LED 装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到你。”
那一年,在内华达州的火人节,人们将密密麻麻代表愿望的纸条贴在火人身上,这塑像不为某一个具体的神明所造,它很快就将被焚烧,气氛依然宛若节日,多年前奥登的诗句还在风中飘扬:
也许,我就像它们一样
由爱和尘土构成
被同样的虚无与绝望围攻
放射出一束坚定的光芒
本文由树木计划合作作者时尚先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