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54洛阳海信乐经常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现场。
场上场下,台前幕后,总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或登台亮相,或沟通协调,或安排行程,那便是郭治会。48岁的郭治会,是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人,也是洛阳海神乐的市级传承人。小时候,他跟着父亲郭红运学过笛、萧等乐器,有一定音乐基础。2003年郭红运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一心想传承、弘扬面临失传的海神乐。组建洛阳海神乐社、组织社员各地演出、建设传习所……起初,郭治会只是从旁协助父亲,帮着帮着,父亲便把担子交到了他的手里。
洛阳海神乐源于周代,作为宫廷音乐代代相传,到唐代时非常兴盛,安史之乱后流入洛阳民间。演出时,二十多名演奏者身着隋唐风格的宽衣大袍,头戴礼帽,各自演奏着笙、管、萧、笛、琵琶、胡琴、古筝等乐器。音乐曲调优雅婉转、舒缓空灵,具有很浓的宫廷韵味。
“这可是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啊,失传了太可惜,可要想传承、弘扬,又谈何容易!”郭治会说。记得组建乐社之初,他陪着父亲四处收集乐谱。孟津、偃师、伊川、栾川……但凡听说哪里有乐谱,他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去搜寻。很多谱子是听着老人唱,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家后反复听、反复记,一点一点整理出来的。
没有地方彩排,郭红运就叫大家到他家里练习;没有服装、乐器,大家就自己做;缺少演出经费,大家就凑钱演。郭红运和乐社成员的坚持,一点点感动、激励着郭治会。从搜索整理海神乐资料,到组织申报省市两级非遗项目,从联系专业老师集中培训,到参加各地交流演出,十余年来,郭治会全情投入其中,已将传承弘扬洛阳海神乐当作人生奋斗目标。
在郭治会的坚持下,洛阳海神乐社传习所从今年3月起,坚持每周组织5节乐器培训,指导乐社成员掌握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风雨无阻。
“每次演出时听到观众的掌声和赞美,内心都充满了动力。”郭治会笑着说。值得兴奋的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不仅整理出100多首海神乐谱,演出的舞台也从李楼镇延伸到北京、合肥、西安、连云港、台湾等地。仅今年,洛阳海神乐社就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演出40余场次,为广大观众完美展现了唐朝宫廷音乐的大气磅礴。
最近,郭治会正和乐社成员们积极排练,为“老家河南 春满乡村”2020年河南乡村春晚演出做准备。排练之余,他还和乐社成员一起努力,尝试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豫剧、曲剧甚至流行乐元素改编入海神乐谱,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发展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洛报融媒 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王文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