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源自于一个提问的邀请,问题就是,题目所说的,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忽然有感而发,就下了这篇文章,足足7000多个字。
但是我觉得看完之后,一定会对大家,起到帮助的。
一下就是那个问题的我的回答:
我看了一下一圈的答案,结合我自己的认知,其实我想说的是,大部分答案照做了成功的人并不会很多,因为简单概括来说,这个问题教的都是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
或者说,我从一个经常接触学生的职业身份上来看,很多做法,都能够做的一件事情,是“让一个人成为一个学霸”。
当然,如果本文的上进心的目标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学霸”,那很多答案都很靠谱,但是如果别的目的,其实未必会有效,从其本质来说,因为这些答案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是“让一个人开始做”。
但是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或者说“怎么做”。
所以说,对于学生,每天逼着自己都“做一些事情”确实有用,很多时候,成绩本身是能够靠看书和刷题堆出来的,虽然效率很低,但是确实有进步,但是对于人生来说,就算24小时的忙碌,真的能带来收益么?其实未必的。
所以,之所以坚持不下去,并不是在于“我不想努力”,而是潜意识告诉我们“这么做是无效的”。
看看外卖小哥,他们都能够让自己将“上进心”转变为“行动”,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身来说,每一份行动,都是有“收获”的,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上进心,最最容易变成行动的。
那么真正解答这个问题,从“道”的角度来分析,
而想要讲清楚这个“道”是什么,我选择通过和大家一起交流我自己的故事,来尝试给大家一些启发。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现在,我是一个年入350+的创业者,做的是教育行业,语文老师。
能有这个收入,首先是因为我自己的业务能力是能够与这个收入相匹配的。不信可以移步我的专栏,看一下我对于教学和作文的解读认知,应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语文应试培训者,我的学生的成绩,每年也都非常的出色。
那么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故事,以及从一个“被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90后”的角度,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当下我对于自我成长的总结。
这篇文章很长,我也是上了一天课,看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信守回答,没想到字数越写越多,将近7000字了,不过确实大部分都是肺腑之言,希望对于大家带来帮助。
(一)混沌
其实之所以我之前说这么多东西是没用的,因为这种通过外化工具,来让自己保持长时间“进取行动”的状态的方法,我用过。
时间管理的书我看了也不少,其实内核也差不多的概念,我大学的时候,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我让自己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兼职,就是泡图书馆。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天天泡同济图书馆,那个时候我差不多快刷完了统计图书馆的7-10楼的大部分书籍(人文社科管理经济)类的书籍。
你问我那段时间的学习有没有用呢?我可以和你说,作用并不大。
现在的环境之下,知识的存量其实并不能成为你面对世界的比较优势,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存量的知识会让人遗忘,我看了很多书,记了很多知识,但是也忘记了很多知识。
就像现在,刷一整天的抖音的科普,能记住多少呢?其实效果是微小的。
当时我就完全凭借意志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浪漫”而去不断的看书——“知识的浪漫”让我不断用“厚积薄发”麻醉自己,意志力让我做这些明明看上去没有用的事情,但是还是咬牙坚持着。
这段时间,现在想来,对当下的我来说,除了谈资,对于我的成长,也没有什么帮助了。
但是我却没有办法让自己摆脱这个状态,因为当你叫我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这个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问题——对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迷茫,才是具有上进心的人没有行动的本质原因。
对于未接触社会的一个大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混沌的,我除了知道“体力可以换取财富”所以兼职之外,我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
面对一切的混沌,人是没有办法有任何努力的欲望的,因为会有很强大的无力感,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就是如此——学理工科的学生至少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事情,但是文科生来说,我学的东西是不是能够换来社会财富,我是一无所知的。
至于写作赚钱?这种东西我们都说了无数遍了,这是少部分人能够做到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做不到的,反而教别人用写作赚钱的,最后赚得盆满钵满。
我将我当时的状态,称之为“混沌”我觉得很形象,一无所知,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努力。
然后,我大三,开始了实习。
(二)发愿
大三的时候我去了单位实习。
和很多文科生一样,我去了实习单位,然后拿着80-120不等的实习工资,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
而同样,迷茫感越来越强了——我越是工作,越是发现自己就是一个不用消耗体力的体力工作者,每天整理表格,写一些公示,去将一些录音的内容转化成为文字——做行政的人,每天的事情就这么些。
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在我身上的不可替代性,我也并没有看到我每天的工作意义是什么,我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值这个80块钱。
我记得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为迷茫的时间节点,我不知道自己如何努力,我空有上进心,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意义感。
而在这个阶段下,我依旧保持了“行动”,靠的是我的意志力以及自己内心对于自我的高自尊的要求,每天我都会很忙,以及做很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每天上班卖力打杂,下班保持阅读习惯,希望自己能够像我以前看到的那些故事一样,因为一句精辟的话,打动领导。
那个时候,我还特别相信情商,相信自己如果拥有很多朋友就很牛,相信领导会莫名其妙的喜欢上我从此平步青云。
至于为什么领导会喜欢我?我觉得应该是我看了很多书,然后领导喜欢我这个被书籍灌溉的灵魂吧。
可惜,领导喜欢器重的,是那些颜值好的,或者业绩好的,似乎在我成功之前,很少有人表扬过我拥有一个很有趣的灵魂。
人生的转折点,是我大三的寒假。
那个时候我实在是太无聊了,于是我重新拾起了以前的一个工作,当年我以兼职的身份,在很多机构当过读辅导老师,后来一直觉得老师不是长久之计,不高兴做了,但是兼职一阵之后,我又开始重操旧业,开始做了语文老师,当时我在一个机构里面,带了一个班。
当时我实在是处在一种“意义感”缺失的状态,我不知道每天整理表格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每天看书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一天天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于是我重操旧业,做了辅导老师,当时我给了我自己一个目标,也是当时我唯一能够找到成就感的事情——把眼前这一届学生带好。
后来我有看了很多书,我从禅宗的书籍中看到一个词语,叫做发愿。
可能这个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发愿,而其实现在想来,就是这个“愿”,让我人生发生了改变。
EyeEm Selects in Cape Town
(三)基点
怎么描述改变呢?我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也就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是我人生的一个,基点。
我当时就不在外面做兼职了,对于我来说,同济的学生,又是上海本地的,人也不丑也没有啥大问题,想找到兼职或者实习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也没有太当回事,所以我就不再做实习的文职,我开始就做好眼前的事情。
大三那年对于我的改变还是非常大的,我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最简单的行动,就是备课。
可以说,课程的突飞猛进,是源自于大三,大一大二我凭借自己高考经验,以及自己口才方面的优势,能够稳住学生,稳中求升,但是真正开始好好努力研究教学技巧的,是从我大三开始的,我开始研究,开始备课,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成绩提升。
过程就不多说了,毕竟看这个问题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想做老师的,但是结果就是,那一批孩子,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提升。
当时我确实获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也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培训机构对于老师的克扣是非常厉害的,课酬中能拿到20%的钱给老师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多的老师,最多也只能拿到10%左右的收入。
而当我发现自己是一个非常有做老师天赋的人之后,我就开始决定至少当时20岁左右的我,是能够浪费几年做一些事情的。
于是,很幸运的是,在大三那年,我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这个感觉,我称之为我人生当中遇到的第一个“基点”。
而有了基点之后,人生就发生了一个变化——
(四)在混沌中整理秩序
有些人说,不就是做老师了么,有什么了不起的,是不是就要开始说那种学而思创始人那样的,学生人数一个到两个,两个到十个,十个到满教室,满教室到分校最后财务自由的励志故事了。
其实不是这样,我自己的成长轨迹也不是这样的。
我的的改变是什么呢?就是我找到了,在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自己的一个基点——做老师。
而做老师之后,我忽然发现,我看书变得有用——一个语文老师,当我围绕着作文去看书的时候,我每次看书,对于我的业务能力,有确实的提高。
这个确实是我现在具有知识量的原因。
但是我想说的,也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点。
有了一个人生的基点,我除了能够找到一种努力方式让我自己的“业务能力”精进获得不一样的成就之外,我还有了另外一个收获——我开始找到了路径,从一个无比混沌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基点”,来围绕这个“基点”整理这个世界的秩序,逐渐的将这个“混沌”的世界,整理出“秩序”,而每当我掌握了“秩序”,我就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
当时的我的“基点”是关于教育的,而教育本身,就两个重要的能力范畴——
第一个,就是教学水平,第二个,就是招生能力。
于是,我大四开始,就去了广告公司实习,做的事情,是文案。
没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文字功夫应该还算可以,而当我做了文案这个工作之后,我开始不断的去学习策划,不断去思考,寻找如何让一样东西,拥有“广而告之”的能力,然后在作用到我身上。
而在那个阶段当中,我获得了一定的成长,但是我也看到了资本的力量,我发现广告其实并不适合我,因为广告本身来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背后推动。
没有资金的推动,广告本身的曝光能力,不一定有那么的强大。
于是我又知道我该学什么了——
学文案,思考文章怎么更加具有可读性。
学会了去反思一些可视化的路径来降低自己思想的理解门槛。
当然,做那些动画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学习成本太大,但是我还是学习那些逻辑,思考怎么用文字的方式,来让自己的一些深刻的思想,有一种更加直白的,可读性的认知。
毕竟在广告公司,我被领导和甲方吐槽最多的,就是不落地——我说完,他们说我的是好的创意,但是我给出的作品,他们都看不懂其中的诀窍。
而好玩的是,这个阶段,对于作文我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增益——
曾经的我,有一种属于读书人的傲慢,叫做“对于知识的傲慢”,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你写一篇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才是厉害的。
写的文章,要么用非常深刻的哲学的专业词汇,要么就寻找古代的那些生僻字组成的词语教学生们去用进作文。
其实现在想来,是有风险的,有些时候,这些概念,唬住了老师,让你作文得到了一个不低的分数,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因为老师看不懂文章,而导致我学生的文章被打到很低的分数。
当年的我,会觉得,打低分的老师,是傻子,一篇文章只有写的特别晦涩艰难,才是厉害的。
但是做了广告之后,我忽然领会到了,让一篇文章有可读性,要比一篇苦涩的文章,能够在高考中拿到更加稳定的高分。
至少做广告的时候我理解了一句古训——“神奇卓异非至人”,用深刻作为储备,用简单作为呈现,才是更加有说服力的文章。
说的有些和我的专业太贴近了,但是总的意思,我就想说,在这个阶段,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而原因,是因为我有了基点。
有了基点,让我能够去不断的在混沌中推展秩序——我做广告的时候,我学的,都是对于我招生有用的东西,基点给我带来的,是学习的某种目的性。
而整理秩序的过程中,又因为各种能力的强化,而完善了我原有的基点——这个世界本身来说,降维打击是最优比较优势的。
我之所以作文教的好,除了因为我有天赋之外,我做过广告也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广告文案的工作,至少让我感觉到了,我自己对于知识的审美,是非常有捕捉力的。
很多时候,我翻一下书,就知道这本书适不适合将其中的理论用进高考作文了,而这个循环,我自己知道,是那个基点带来的。
(五)不断的滚雪球,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秩序,让自己的这个基点的外延,不断扩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成长就不细说了,大体来说,就是我像创业者一样的努力—— 我周末依旧在各个机构兼职担任语文辅导工作,但是我周中的工作不断的变化,广告做到一定阶段之后,我就不做了,一个是因为广告本身来说,需要大量资金,而对于我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我不可能像大公司一样给自己拍一个什么广告来招生,毕竟我能够面授同学的体量是有限的,我的钱也经不住几百万几百万的发单子。第二个就是广告没日没夜的加班,让我健康产生了一些问题。
于是我换了一个行业,我开始做自媒体,帮助一些自媒体公司去写文案,去写东西。
毕竟,写作是我的强项,当时还是公众号崛起的年代,虽然我自己很惭愧的没有创造过十万加的神话,但是我的写作水平,还是平均以上。
以及,我开始默默运营了知乎,运营了公众号。
当然,我不觉得自己知乎两万多个粉丝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毕竟知乎这边厉害的大佬有很多,但是知乎和公众号的运营,在一定时间后,发生了转化,每年知乎以及公众号慕名而来的学生都有不少。
而当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我知道,时间到了,于是我离开了自己以前的机构,开始了自己创业,凭借着知乎以及公众号以及同学之间的口碑推广,让我摆脱了自己做培训工作室的空窗期,慢慢的,开始让工作室正常的运转。
再加上我过硬的实力以及算是巧合也算是能力体现的连续多年压中了高考的题旨,我的学生的人数,慢慢变多了,然后我的线下工作室活了下来。
而活了下来之后,我又开始整理了新的秩序——网课,我开始将上课视频录像并且开始整理网课的招生逻辑与转化,开始不仅仅研究上海卷的作文,开始思考怎么样让自己的作文培训,能够涵盖更多受众。
现在疫情阶段,我的网课,也有声有色,同学们都说,收获很大,而现在想来,大学毕业到现在,五年时间,其实我做的,就是站在我大三给自己下达的那个宏远之下,寻找到了基点,而在这个基点之下,不断的整理这个世界的混沌,寻找混沌中的秩序。
从而,有了我的现在——秩序掌握的越多,我也让自己变得越强大。
用“滚雪球”来形容我这几年的人生,我觉得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这也让我庆幸于我当年的选择——和很多人一样,作为同济的的我,有自己的傲气,觉得天天和高中生打交道的老师工作,不能给我带来想要的成长,我更加想做厉害的事情。
但是因为自己的当时建立于茫然的抉择,让我找到了基点,也让我能够在这个基点之下,围绕着它,慢慢整理这个世界。
而如果当年没有这个基点,我可能依旧看很多书,依旧会加班工作,但是远远没有现在的成就。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现在,也是有过去很多的偶然,共同作用而生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领会到了,知识本身,不是“所见即所得的”——看书其实没有用,带的目的的看书和学习,反复的操作,刻意的练习,才会让知识本身,变成我的能力。
人和人的差距,不是在于知识的存量,而是在于能力与认知。
(六)总结
到了总结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当下有没有资格做总结的事情。
毕竟我还是沾了一点红利的光,我的现在也可能有偶然性,天赋以及别的因素,不一定能够复制。
但是我现在的感觉一样如此,我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依旧就是在现在的更大的“基点”之下,去寻找更多的秩序去整理。
短视频我现在在研究尝试。
要不是疫情,我可能会让自己去尝试一下脱口秀——一样靠说话吃饭,我想让自己试试更多的受众。
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优化本身,意味着残化,就像今年徐汇一模考得作文题旨一样,我现在在口才,文案方面有我的优势,但是别的能力,比如管理,协作,处理人际关系等等方面,是被残化的——以老师的方式和学生相处,根本没有太多的情商需求,所以无论从情商还是能力上来说,肯定不如那些职场的朋友。
所以还是在自己被优化的赛道上不断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内容生产者,我不会挑战自己让自己重新去获得另一个基点去努力,而是在现在的基点下不断外延。
但是这几年最大的特点是,我做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
我也不需要太多的“表格”之类的时间管理秘籍,帮助我管理有没有浪费每一分钟。
因为我玩游戏,浪费时间,会自己产生负罪感,而我的努力本身来说,因为有目的性,似乎就不要太多别的方式来给自己带来激励——我很少会说:工作这么久,赏自己一顿好吃的。
而会这样——讲了一天课,好累,忽然刷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好好玩,我好像又自己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作为一个娱乐。
但是忽然发现,好像写这篇文章,又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hhhhh,有些人说我工作狂,但是我乐在其中。
因为我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基点,又为自己,不断寻找基点的外延。
(七)总结2
写到这里,我又开始习惯性的辩证,可能这个是我作为一个上海卷的语文老师的习惯。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成功的路径,既不唯一,也不绝对,我开始想,我身边那些“上进的成功者”,他们为什么这么厉害。
和我一个年级年薪百万以上的就不多,排除家族企业和那些特别厉害的技术大牛之外,我发现,靠自己百万的人,除了我这种“奇葩”之外,还有一部分,他们是选择将自己放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下。
比如我周围自己几个高收入,都是在bat或者华为或者四大工作的人。
似乎上我也找到了另外一条关于上进的路径,那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巨大的压力的环境下。
一个高压的环境会逼迫一个人快速的成长。
996地方的人工作压力和强度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确实看到了,他们身上的专业,优秀。
毕竟这个环境之下,逼迫着你,一个月学会,别人半年的东西。
当然,也不是重复工作,很多时候他们还有个特质,就是他们并不是用时间去换钱的。
毕竟,机构里面课最多的老师,他们虽然收入最高,但是他们也是最难从机构出来创业的。
因为在我的角度来看,过度的忙碌,让他们没有经历,去拓展秩序。
(八)最后一次总结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上进心变为一个人的行动——
1 让自己进入一个高压环境下,环境的高压会逼迫你优秀
2 像我一样,虽然有很多偶然性,但是寻找到一个你人生的,能够创造成就的基点。
然后在这个基点下,不断去整理这个世界的秩序,通过掌握更多秩序,让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可能有些形而上。
但是有句话叫,道可道非常道。
时间管理只是一种“术”,而我将我自己工作中找到的“道”,用我的最大努力,用一种我自以为最好的方式,来向大家表达出来了。
我希望我已经足够表述出我的体悟,也希望我的故事与感悟,对那些有意上进的年轻人有所帮助。
有上进心,就寻找一个基点吧——这个基点,就是一个成就,无论做饭好吃,篮球打得好,游戏玩得好都行,以成就为基点,寻找合理的方式外延与基点整理这个世界的秩序。
久而久之,当你的雪球滚起来了,你会自然成为行动的巨人,而且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