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远逝的打麦场
文/刘晓勇
芒种一过,农村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一一麦熟,马上就要到来。而其中最为壮观火热的地方,非打麦场莫属。
多年前,每个生产队都会留出一块十几二十亩、地势较高且平整、而又临村临道的地,作为夏秋两季的场院。一般情况下,边上会盖上两三间小屋,以便存放农具和晚上供“看场”人休息。此块地,春季多种植大麦,麦收后多种植绿豆等早熟作物,以方便“腾地"。
大麦,比小麦要早成熟十天左右,收获大麦,是不能用镰刀来割的,而是要用手拔。为的是不要留下麦根,以便整平。拔大麦,虽说比割要费力,好在面积不大,人手也较多,一般情况,用不了一天就能完成。
一个场院的整理,先是用锄头把上层三四公分的土弄松,除去里面的杂草和异物,然后泼上少许的水,再撒上一层麦糠,最后用碌碡不停地碾压,行话叫做“杠场”,至少要“杠”上三四遍才算“大功告成”。一块合格的场院,要平整光滑不积水,扫帚扫上去,扬不起尘土,赤着脚踩上去不硌脚、不扎脚、且脚底有一股清凉袭来,很是舒服。
一块整好的场院,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不久便会迎来一辆辆装得高高的,满是“麦个子”的马车。它们在“场头”地指挥下,很快便会在场的四周形成一个个的小山似的麦垛,很是壮观。
“场头”,在场院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其权力超过了生产队长。随着麦收的进程,地里的未收割的小麦越来越少,所需的劳力也越来越少,相反的,场里的货物越来越多,所用的劳力也越来越多。场院,集中了生产队内一半的男劳力和几乎所有的妇女。做为一名合格的“场头",不但要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还要拥有一定的威望。在一个好的“场头”领导下,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少受许多冤枉累,并且,有时他还要懂得天气变化,从而避免出现“抢场”等手忙脚乱现象的发生。
在“场头"地指挥下,入场的"麦个子"先要用铡刀拦腰铡断,下端的"麦根儿"堆集在一起,等待用做柴禾分到各户,上端的部分则要摊在场中晾晒。“摊场”,包括其后的“翻场”,是一份力气活,也是一份技术活,既要均匀、又要蓬松,从而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照,而且,日头越毒,翻得越要勤。烈日下,看满场的男女,不断抖动翻转着木叉,叉上的麦秸不断地滑落,不时闪着金色的光芒,一阵微风吹过,浓郁悠远的麦香穿过场院,飘过田间,融进天空,融入汗水,融满炊烟……
“轧场”通常是“起晌"后的第一项任务,经过多半天得暴晒,根根麦杆失去了大部分的水分,在碌碡欢快有序地碾压下,颗颗麦粒纷纷脱下金色的外套,羞涩地藏在不断变薄的、亮亮的“滑秸”之下。只有在“翻场”的间歇,除了牲口把式外的大多数人,才有了短暂的休息时间,人们聚集在树荫下,擦下热汗,喝口凉水,抽着卷烟,哄着孩子,话着家常。
接下来的“起场”,很为重要,裹挟在糠中的麦粒,要经过充分地抖动,才能够尽量多的遗留在地面,而通常为了节省空间,轧过“头场”的麦秸,都要垛在场的边上,需要人们一趟趟、一叉叉略有技巧的堆码,才能最小面积的占地。以便日后的“落扬”,虽说是“打过头场没头场”,可为了那百分之二、三的收成,乡亲们这点劳动,还是愿意付出的。时间一点点过去,随风向而聚拢的尽含麦粒的“荒堆",渐渐形成一个圆圆的小山。
"起”完场后,最显手艺、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扬场”工序,便“闪亮登场”了。 这种活计,“技术含量”不低,通常情况下,这活计要由“场头”亲自操刀。据说,一个顶级的农把式,常常在无风的情况下,还能完成此项操作。只见,在簸箕的上下舞动间,空中腾起优美的弧线,宛如一道彩虹,颗颗麦粒,好像听到了指令,纷纷地和片片麦糠话别,整齐地列起了队伍,在"马道”下方,一个人拿着扫帚不断地“曼”着,把麦粒和麦糠打理得“泾渭分明”。渐渐的,“马道”越来越高,人们脸上的笑意,也越来越浓……
麦收时节,大多数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是不会猫在家中的,打麦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那大大小小的麦秸长龙,给他们提供了无穷的乐趣,他们顾不得炎炎烈日,时而把自己埋于其中,时而突然露出头来,惊吓自己的玩伴儿,手巧的,还能把那一根根麦杆,做成蝈蝈笼子、微型凉席等,送给伙伴,引来一群羡慕的眼神。何况偶尔还会有两毛钱一瓶的汽水,三分钱一根的冰棍享用,真是其乐无穷!
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场院的风景一点点悄然变化着,先是一台大圆盘锯,旋转出吓人的寒风,替代了铡刀的角色。而后一台台的四轮拖拉机,成倍效率地完成着过去骡马的工作。小小的扬场机,吐出一条长龙,出色地超越了最好的"场把式”,真正做到了“无风扬场”。小型收割机(俗称“推子”)和脱粒机的配合,使得锃亮的镰刀,连同着“摊场”、“晒场”、“翻场"、“轧场"、“起场”等工序,成了历史。终于,联合收割机,携着农民期盼的心声,走上了这火热的舞台……
大型收割机那振奋人心的轰鸣,取代了打麦场上的汗水和欢笑。不知不觉间,麦香依旧,而打麦场,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逝渐远了,它,成了我们这代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麦 收
文/ 魏彪
俗话说 "芒种三天见麦茬",还有俗话说"夏至三天没小麦"。这就是说,从芒种三天后收麦开始,到夏至三天后结束,整个麦收期只有短短的十五天。麦收有三怕,一怕下雨,没法收割打轧,小麦发芽发霉。二怕下冰雹把小麦砸了,颗粒无收。三怕不及时收割,小麦熟焦了掉粒掉头,损失太大。"挣秋夺麦",一个"夺"字就是要快。现在这十几天收麦期很轻松,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二三百亩,还直接打成了麦粒。毫不夸张地说,喝着茶水就把麦收过了。在过去,尤其解放前,广大的农民过麦收就太难了。这期间发生的故事很多,我讲两个。
一把麦糠
张老汉五十多岁,十几岁就跟着父亲下地劳动。没少吃苦受累,练就了一身本领。在洼里耕耩鋤管样样精通,在场里轧场扬场事事会,为人也厚道。
过麦收了,这是一年中最忙,最急,最累的季节。午饭后,张老汉马上提上一桶凉水,到场里翻晒准备打轧的小麦。麦收的天,骄阳似火,热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时从洼里急匆匆走过一个青年人来,看上去二十多岁,赤着上身,上衣搭在肩头,手拿一把镰刀,衣服被汗水湿透,脸晒得通红。张老汉一看就知道从洼里割麦回家的。青年人疾步走近张老汉,指着水桶急切地请求:"大伯,让我喝口水吧!"说着弯腰要喝。张老汉见状忙说:"慢!你看那是什么?"
青年人转身抬头,顺着张老汉指的方向看去。张老汉说话的同时,另一只手迅速抓起一把麦糠扔在水桶里。"喝水吧!"张老汉说道。青年人转过身来,见水桶里漂了好多麦糠,知道是张老汉撒的,很不高兴:你让我喝水又在水里撒麦糠,怎么喝?因为太渴了,没多想,弯下腰用嘴吹开漂在水上的麦糠,慢慢地喝了一口,喝快了怕把麦糠喝进嗓子里。当他准备喝第二口时,麦糠又布满了水面,他又吹开,慢慢地喝了第二口。这样用了一袋烟的功夫才喝足。青年人站起身,张老汉冲着他微笑地说:"小伙子,你喝了我的水,肯定还在生我的气。我告诉你吧,看你渴的样子,你准想把我这桶水一口气喝干,可这不行啊,喝得太快凉水会把你的肺冲炸,会死人的,我放把麦糠,是让你慢慢喝,这把麦糠可能救了你一条命。"青年人听着,服了。羞愧地,感恩地不停点头。
"刘一镰儿"
刘铁壮,三十刚出头,别看只有一米七的个,干农活却是一把好手。尤其割麦子,割得好,割得快,在村里是数一的快手,人称"刘一镰儿"。
话说这年麦收,"刘一镰儿"和村里几个割麦快手,到四十里外的河西给一个大地主家割麦。这块麦地有五六百亩,招来三十来个割麦的短工。在麦地旁,地主指着他的工头说:"割麦你们要跟上他,他割多少你们就要割多少,如果怕跟不上,可以两个顶一个,开一个人的工钱。到收工时跟不上就没工钱。"地主雇的工头,肯定是割麦快手,人们猜测着。"刘一镰儿"心里有底,一言不发。
每个人三条麦垄,一字排开。割麦开始了,人们弯着腰,奋力割麦,没有说话的,只有"唰唰"割麦的响声。十点钟前,天不太热,几乎都跟上了工头。十一点后,天更热了,人也饿了,渐渐地有的被工头落下了,而且落下的人越来越多,落得越来越远。就像现在的马拉松比赛,以工头为首的第一方队,只有六七个人了。"刘一镰儿"在第一方队,而且总在工头前面十多米。"刘一镰儿"第一个到了地头,准备喝点水(有专门给送水的),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水桶。这时工头也到了地头,工头端起水桶喝起来,原来送水的把水桶放在正对工头的麦地里了。"刘一镰儿"也没说话,走向水桶,一看,水桶里没水了!四处望望,不见送水的人。 再往回割,割到地头,上午就收工了,半天的工钱就要到手了。割到头有二百来米长,平常这不算什么,但对于又饿又热主要是又渴的"刘一镰儿"实在太难啦!这地主太坏啦,最需要水的时候把水断了。"刘一镰儿"心里骂着。怎么办?不割工钱没有。割!"刘一镰儿"牙一咬,腰一弯,强忍着饥渴费力地向前割去。
到地头了,"刘一镰儿"追上了工头。但当他直起身来时,突然又倒下了,重重地摔在了滚热的麦地旁。
中考纪事
文/张晓辉
监考本是一件“苦差事”,中、高考监考更是尤甚。劳务费不多还在其次,关键是责任重大。可是每年的中、高考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还是会放弃休息的时间选择去监考,每当看到孩子们那朝气而又阳光的脸庞,我总会想起自己当年进城赶考的往事。
那是在一九九五年,由于我们是农村考生,距离考点较远,我们需要在考前一天住进县城里的招待所。一是因为房源确实紧张,二是为了节省起见,原本住两个人的标准间要挤进六、七个人,每张床上两人,沙发上睡一个还不行,仍要有人打地铺。
六月下旬的天气已经极其炎热,那个时候招待所里还没有空调,屋顶那台污渍斑斑的吊扇吱呀吱呀的“歇斯底里”仍然不能驱走热意。尽管老师一再嘱咐早睡早起,养精蓄锐,可是六七个小伙子住在一起,哪里会那么听话。我这人还有“择席”的习惯,一旦换了环境总也睡不着,蚊子在头脸处盘旋,同学们在旁边笑语,更是无法入睡,我决定出去走走。
招待所旁边有一个游戏厅,我身不由己地走了进去。那个时候的大型街机对于我们这些人而言似乎都充满了无穷的魔力,“街头霸王”“三国志”似乎是每个男孩子的最爱,我当然也没有免疫力。只是因为囊中羞涩,还要防着家长和老师,一直没玩尽兴过。
我掏了掏衣袋,算计了一下未来两天的生活费,似乎能有几元的节余,我生平第一次如此慷慨地换了几个游戏币。然而游戏就好比毒品,一旦沾染便欲罢不能,越陷越深,五元,十元……我几乎花光了妈妈给我的所有生活费。
我悻悻然回到招待所房间时,已然是夜间十二点钟,我发现那几个人依然没有入睡,谈性正浓。倒是身心俱疲的我一沾枕头就睡了过去,第二天早晨若非有人叫我都不会醒来。只是口袋里的钱连顿早餐也已不够。
早饭没吃也没有觉出什么,可是到了中午肚子就开始不争气,看着别人午餐,我只能默默地待在一边,但胃肠里似乎有无数只爪子在挠来挠去。这时,老师端着盒饭走了过来。
“怎么还没有吃饭?”
“我……我……已经吃过了”,我跟老师撒了句慌,脸早已涨红。
“你是钱没带够吧,说实话,不要骗老师。”
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老师把他的盒饭递给我,说道:“这个先给你,今后两天吃饭咱们两个一起吃。”
我的考点在二中,距离招待所有一段路程。下午到达考点后,我才发现准考证落在了招待所。我赶紧回去去拿,可是天公不作美,竟然哗啦哗啦地下起了雨,此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几乎每年的中高考都要下一阵雨,似乎特意为了烘托某种氛围。
我冒着豆大的雨滴,不顾一切地往回跑,没跑几步,就已成了落汤鸡。这时,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前面,车窗缓缓降下,司机示意我上车,我迟疑了一下还是坐了上去,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小轿车。
司机师傅问我要去哪里?我说去招待所拿准考证,并且没有钱用来支付车费。
司机师傅说:“今天我免费拉你,我闺女今天也参加中考,我理解你的心情。”
司机师傅送我回招待所,又把我送回了考点,我竟然忘记了问一声司机师傅的姓字名谁。
我踏着开考的铃声,跑进了考场教室,心里默默地再次感谢了在我危难之际帮助了我的老师和那位“无名”司机。
那一年,我考进了县一中,而且成绩优异。
心灵驿站
我的父亲
文/ 寒冰
我的父亲是个善良正直、性格倔强、又博学多才的人,父亲和我既是父女,又是朋友,还是师生,我们之间没有代沟,这在当时的农村极为少见。而失去父亲,是我今生最大的痛,我不敢去触碰心中那伤疤,即使结痂了,再碰还是会疼得钻心。
早年,父亲高小没毕业,随着“闯关东”的人流去了大兴安岭,先是就读于伊图里河财会干校,毕业后在那里的林场、林业局做了二十几年的会计工作。两地分居的家庭,交流的方式靠的就是书信,母亲又是个大字不识的人,我上学识字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写信。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和来回穿梭的信件,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我是多么盼着父亲能回到我们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啊!
父亲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要到年根二十几才能回来。那个时候能和远方亲人联系的方式就是写信,非有急事时才发份电报,所以父亲具体哪天能回家是不知道的,一到腊月的二十五六,我就带着弟弟去接站,有时候连去几天也看不到父亲的影子,一次次失望而归。当终于看到父亲提着包,手里还拿着个小马扎(这是父亲坐车的经验,能买到火车票就知足了,肯定是没有座位的,他每年都自备座位)走下车的那一刻,我的心会激动地突突乱跳,高兴得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父亲一下车看到我们来接,眼角眉梢都是笑意:“接了几回了?”父亲的包里装得是很好吃的糖果、弟弟喜欢的花炮,还会有我的漂亮衣服……
一九八四年秋,几经周折,在外漂泊二十几年的父亲终于调回家乡,就职在县审计局,那时国家审计机关刚刚成立,需要有经验的财会人员。父亲的克己奉公、一丝不苟有口皆碑。查帐难免要得罪人,下班的路上父亲曾被人恐吓多次,可他不在乎,他说,国家信任把权力交给我,我就得为国家把好这关。父亲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超强,再难的烂帐到了他手里也能查得水落石出。以他的能力给子女找份工作还是不难的,可他不,告诉我们:你们有本事自己折腾,别指望我走后门。
父亲不善言谈,很少讲话。可我能读懂父亲那无言背后隐藏着的深深父爱。在单位父亲有自己的宿舍,可父亲很少住,他每天往返二十公里的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早出晚归。他和母亲说,要尽量多陪陪孩子,孩子们的成长他已经错过了一大截,既然回来了,就要尽量弥补这些年孩子们缺失的父爱。
有一天父亲下班回来,掏出一支口琴,放在嘴上轻轻一捋,一曲《北风吹》让我欣喜若狂,我瞪大眼睛看着父亲,原来父亲的数字123还能转换成do、re、mi。从那天开始,我小小的闺房里,每天晚上传出生涩的口琴声,从怎样识简谱开始,到一首简单的曲子从我的口中吹出,是父亲做我的音乐老师。
父亲调回家时,最大的行囊就是两个木制大书箱,那里面除了有他专业的财会书籍,还有古典名著、诗词歌赋、人民文学、戏曲剧本等等,他宁愿把其它东西留在异乡,也要让这些书辗转几千里陪他回归故里,可见父亲对书多么珍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有空就翻看那些书,父亲还不断买些新书给我,我不懂的就向父亲请教,也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物,每一次的交流,我都深深体会出父亲的博学,更对父亲多了几分敬佩。
我出嫁了,他深知女儿的倔强与任性,送给我的相册首页上,提笔手书一首《清平乐》道出自己的无尽牵挂:
丫丫情话,
自幼心中挂,
风摆柳丝珠帘下,
倩影半壁如画。
生在溺爱家庭,
罗衣绫扇凉轻,
今日出阁他去,
明朝别再任性。
九四年五月的一天,父亲去石家庄开会,突发脑出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深夜局里开车把我们送到父亲身边,病床上的父亲已是昏迷状态,哪里听得见泣不成声的女儿一声声的呼唤啊!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我们把父亲从石家庄拉回文安,又从文安拉到北京海军总医院,两次的长途辗转,父亲竟以他顽强的生命力活了过来,在医院做了定向手术,生命挽回来了,可却落下了后遗症。他再也不能工作了,只得离开他拨了三十几年的算盘。父亲是个坚强的人,每天坚持锻炼,虽然半边身子不好使,衣服穿得还是那么得体,平平整整,干净利索。右手再也不能拿笔写字了,这对善写的他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
父亲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三年后,八十岁的奶奶病重躺在炕上,父亲拖着个病身子,不分昼夜地守在奶奶身边。我们却忽略了父亲是个病人,他哪里还禁得起这样的折腾。果然病魔又一次来袭,父亲撇下奶奶和我们,永远地走了。那年他才五十八岁!我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翻看着父亲一篇又一篇的手稿,这些诗词、小说记载着父亲坎坷而又短暂的一生,我整理着,把它们装订成册。父亲一首名为《审计员》的小诗描绘出他刚直不阿的形象:
帐表单摞摞,
精审细酌,
切脉问诊小虫何?
张开无私法规网,
挥毫探戈。
帐谱韵声色,
音符无错,
节奏合拍“阳关”过。
客观公正寓美德,
追求探索。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大公无私的普通国家干部。他不仅给了我生命,还教会我做人。我多想时光可以倒流,回到父亲健在的岁月,我们一起谈诗、论词、对酌,再去北京的名胜走一走……
减去十年
文/ 刘雨梅
夜里开始失眠,凌晨恍惚睡去,看见外祖母躺在地下的一间小房子里,有简单陈设,她在门正中的一张床上仰卧,我走进来,站在她的床前,她忽然坐起,转身对我说:“丫头,我冷……”
她患病多年,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认识,却一直以来并不曾忘记我。我临行时去看她,已感觉有些不妥,临近中午她还没有起床,不吃饭,安静地躺着,看着天花板出神。看见我她就笑了,自己穿上衣服,拉着我的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的脸,眼神澄澈,像个孩子。
她爱我,我是她最割舍不下的孩子,因了我的体弱多病,我性情的愚憨率真、善良而轻信…… 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孩子,她对我了如指掌,她不曾读过书,不认得一个字,从小到大,我和她之间的交流却没有感觉到隔阂。在我短暂而漫长的三十年中,并没有一个人像她那样和我有着这样大面积心灵的交融。
这个被她唤作丫头的女子,略经历了些人生的悲苦喜忧,荣辱繁华,人前隐忍坚定,面对她时却依然脆弱,不堪一击,让她轻抚着背,在她柔软的胸前流泪,让她担心…… 年少时的爱情,因面临远嫁,父亲暴跳如雷,母亲以泪洗面,只有她说:“你走吧。” 她心性清高却命比纸薄。一个美好的女子,三十几岁守寡,没有爱情只有责任。她于是希望我好,并不介意那个远方的男人是谁,只要我能欢喜……
见到她时,她平躺在气垫床上,瘦得让人心酸,却依然眼神澄澈,皱纹舒展,眉宇间残留着美……她的美是骨子里的东西,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融. 妈妈说:“这可是丫头?” 她笑着说:“是呗。”大家都觉得欢喜,因为她忽然的神志清醒。
我端了清水,她耳朵里的分泌物已经干燥,触上去是坚硬的感觉,蘸上水清理干净,用面扑帮她洗脸,说:“姥姥不要动啊。”她就乖乖躺着。她头发浓密,到此时也不觉缺少,只是全白了,亮晶晶的一头银丝,帮她梳理平整,别上玳瑁的卡子。剪指甲的时候怕她不肯,刚一拿来剪刀,她却把一只苍白枯萎的手放在了我的手里,像儿时我无数次把一只无助的手放在她的手里一样。
因为大小便都在床上,屋里有污浊气息,我把随身带来的檀香点上,弥漫着淡淡香气,这样的洁净让她欢喜,眼神变得轻盈起来。她一生洁净,因而显得高贵,寡居的她带着五个孩子苦渡光阴,常年穿着打着补丁的洁净衣服。
她的思维好像活跃起来,抚摸着我裸露的胳膊说:“热啊!”其实她想说的是“凉”。她在潜意识里还在为我担心,这个冷暖并不自知的丫头,只是语言基本在她那里丧失了,或者说是遗忘。她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她的枕上,然后把整个头侧过来,左侧的脸贴着我的掌心。这样的亲密让屋里的人吃惊,因为她很久没有这样细腻的意识了。
我只是难过,不让泪水留下来,在心里郁积着,胃开始痛。我在她面前哭了三十年,现在才开始节制,我不要让她看见我流泪,不要让她难过,不要让她不放心我。
我浅浅地笑着,胸口发闷,哽咽难言。 姨母们都是信佛的,傍晚的时候放起了大悲咒,我悄悄对佛说:“您是大慈大悲的,那么,请您帮我减去十年,把这十年给她,让她生存…… 那一刻,我的心虔诚而坦然。
诗路花语
夏 夜
文/张艳华
夜
宁静
星
眨眼
新月如钩
云似轻纱曼
促织悄悄鸣
偶尔蛙声现
不知何处起妙音
静谧夏夜一片
古筝音 声缥缈
一声一心颤
一声一消遥
声声悠远似仙乐
何似在人间
心平静
享悠闲
烦恼抛
离忧怨
但愿时间凝固
静好无边
子 夜
文/杨淑芳
夏日的晚风
吹走了白昼的浮躁
一颗心沉入湖底
再也泛不起涟漪
一杯旷世的酒啊
醉了八仙
绯红了脸颊
深一脚浅一脚
打着太极八卦
饮一口清泉水
拿起锄头
那田却没有了尽头
一棵草又一棵草
悄悄地滋生
婆娑的树叶啊
不肯静静地聆听
三十年的誓言
笑我痴心
不解风情
一支笔饱蘸着寂寞
撰写着孤独
张扬着不悔
肆虐着春夏秋冬
夜深了
只有灯下的清影
偶尔跳出的精灵
向着梦的最深处
渐渐地靠拢
鹧鸪天.端午
文/何万旭
梅雨霏霏频叩窗,
天南地北渡端阳。
举杯共饮雄黄酒,
下箸同尝糯粽粮。
悬艾叶,佩香囊,
龙舟荡漾桨飞扬。
汨罗江畔寻忠骨,
一曲离骚万古长。
馨香一瓣
弄巷是一枚乡愁的种子
文/张新祯
弄巷是一枚乡愁的种子,弄巷是一棵生根的树,仿若记述历史载体的一部厚重沧桑的书籍,翻起一页就有一页的味道,久久驻留心底。似情话柔诉,似历史的枝枝蔓蔓青萝再现。
喜欢漫步在家乡的弄巷,或青砖或红墙,深深的弄巷里,有小狗慵懒,有猫儿抚须小寐,时不时会溜达出一只趾高气扬的大母鸡,翅护小鸡仔,目中无人地走过你的身旁,弄巷安静得足以令人想入非非,如果可以,拥月光躺上一个时辰,有星儿眨巴眼睛,有风儿在耳边浅吟,有一首罗曼蒂克的情诗吟颂,在弄巷长脉的天际。
九道弯的弄巷里有神话,不论历史长河,我只沉迷于昨的青砖,斑驳的故事,门楣的精致,那一扇开着的木门里,有咖啡在陶里四溢的洋气味道,有清茶在盖碗里沸腾出脉脉的情思,我徜徉在布衫长褂的清脆算盘声里,“磨剪子来,戗菜刀”拉着长长高高的乡音呀,悠悠地灌满我的耳膜,我醉在了祥子的人力车里,梦回青衣。
我喜欢没事的时候,背包闲步街巷,说不清的一种情怀,尤其情衷老巷子,老巷子里的风儿永远是不急不缓的温温地拂着,在巷的深处,依稀传来脆生生地敲梆声,和着高辣辣没有半点杂音儿的叫卖声“换豆腐,黄豆换豆腐”令我如今想来都不由得舌津轻舔,好有味道。
弄巷里高亢悠扬的叫卖声,如长卷的莫高窟壁画,古韵凝字,抑扬顿挫的喊唱声,足以把整个弄巷都叫醒在岁月的荫里,看一段长褂老人娴熟的拉洋片,赏一场惊心动魄的胸碎大石,最恋那一大缸的染料神奇的把布匹渲染成黑精亮,白如雪的钉扣衣裳。一分钱,换回水里有糖精的老冰棍儿,融化了整个顽皮童年。
一弄巷都有家的记忆,一弄巷都有历史的传说,一弄巷的炊烟袅袅,满巷的祥和之灵,弄巷里有记忆的根与魂,有敦亲邻友的古朴民风,她是一枚传承社会良序的乡愁,有时间和我一起走走可好。
槐花飘香
文/王淑燕
四月槐花香,漫天“雪”飞扬。这话的确不错,我近几天晨起散步,每每驻足在一片槐树丛,沉浸在“漫天飞雪”的香气中,不肯离去。
说是树丛,倒不如说是大坑坡更准确。这是一个大约十多米见方的深坑,坑壁直上直下的,非常陡,只有西南角有一个缓坡通向坑底。早年村子里盖房、打地基,都用这里的土。近几年不再挖土了,坑底有了稀疏的野草,但长势不旺。那些茂密的槐树丛,就在坑沿儿上,像篱笆一样环绕着,形成一圈带刺儿的防护栏。也许是当初人工栽种的,亦或是那些燕儿鸟儿衔了种子丢在这里,久而久之,繁衍不止。无从考证它的由来,反正不成规则,一丛丛,一簇簇,从没人修剪过。但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家伙们”居然把根从断壁上伸出来开枝散叶,这不得不令人折服!每到这个季节,这里可“热闹”啦!雪白的小花朵赶集似的聚拢来,一串串挂满枝头,你挤我碰,香艳无比;还有的花枝挂在“悬崖峭壁”弯曲朝下,一嘟噜一嘟噜的晶亮莹润,多像古装戏里美人头上的珠簪啊!
我真正注意到这一片惊艳,是在七、八年前。也是这样的春末,母亲大病初愈,我把她接来住。早晨,扶母亲在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不经意间,一股浓浓的香气袭来。母亲仰起头,喃喃自语:“好香的槐花,正好撸来贴饼子吃。”“好啊,等孩子们回来上树撸。”我随口迎合着。当时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中学,周末才回来。
其实,我根本没在意。邻家的老院子闲置,没人住着,一颗老槐树却长得茂盛,经常有枯叶刮到我家院子里,害我每天清扫。可母亲一直惦念着,槐花花期短,好不容易盼到周末,那槐花也“老”了,母亲有些失落。
晚上跟老公提起话来,没想到他指给我一条“新大陆”――村北的坑边,有好多野生的小槐树,有新生的,开花晚,明天咱俩去弄。当然,第二天我们就真的吃上了“槐花饼子”,母亲的脸上更是浮现出大病以来少有的笑容……
如今,又是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思绪万千!流连于花畔,翻遍脑海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些精灵,单用一个“美”字是不够的。那洁白的花朵,那淡淡的幽香,不就是一首靓丽的诗吗?四月尽芳菲,槐枝绽新蕾。凝香醉日月,素雅倾娥眉。
啊,槐花!困难时期你为人们拒饿充饥;盛世繁年,你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怪不得史上那么多文人墨客都把你请进诗行,你清香、淡雅、坚韧,还有你无私奉献的品格,哪一样不令人惊叹呢?
似水流年
文/张爱武
我和我的同龄人,50年前,出生在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古洼文安,人称大洼。
特别之处在于,我们从小最熟悉的一个字就是——涝。
涝了以后什么样儿?公路和大沟无缝连接,一片汪洋;棒子地、高粱地让水泡了;豆子地、瓜地让水淹没了。瓜还没熟,只能在水里捞着摘熟的,生的就不要了。
棒子也没熟,平时吃不上煮嫩棒子,嫌浪费,现在一地全是嫩棒子了。有水就有鱼,天天都有鱼吃了,可是,一季的秋粮没了。
涝雨后,家家户户的大锅里,煮着嫩棒子,烀着国家从东北那边调来的大土豆子,就是饭了。人人谈论着水里泡着的再也熟不了的庄稼,叹息里还带着笑容,因为已经涝习惯了,这是俺们文安洼的特色。茫茫大洼,过不了几年就得涝一回。
俺们村下坡都是水,学校就在下坡,怎么上学去?一点儿都不浪漫,就是一个字——趟(音:汤),蹚水。学校东边的树林子都淹了,俺们坐在教室外边的水里上课,露天教室,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水,视野无比开阔,我们特别兴奋新鲜。课桌和凳子下面,腿和脚泡在水里。
1976年到1978年,三年大涝雨。80年,进入火热的八十年代,我们上初中了。
到了一中时代,晚上嘎嘎的像要把宿舍房顶炸开的大雷和雪亮的大闪,是雨季的标配,但是再也没有涝过了。每年的雨还是不小,但我们都经过、见过,都不当回事儿了。
雨季之后,秋天来了。王老师教给了我们李清照的词。
少年读诗,能读出韵味,但理解不了感受。好在我们能把诗词跟现实的生活联系上。
暑假,大雨连下几天,屋顶漏雨、瓜架被风雨吹倒。傍晚,雨烟缭绕、雨雾弥漫、那种无奈和凄清,就是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吧;
周六回家,东关外,路边槐花飘香,翠绿的麦子地,比上周长高了一截儿。三“河”交汇,三条大沟横向、纵向连在一起,燕子飞旋,野花盛开,这就是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吧,虽然既没有江水,也没有群山;
周日返校,东关外的大荷塘,荷花盛开,荷叶满塘。真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田田”的意思是“荷叶相互覆盖”,形容荷塘里荷叶成片随风摇曳特别辽阔的意思。我喜欢那样辽阔的荷塘,所以取了个笔名:田田。
喜欢词胜过诗,因为词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特别有美感,更能抒发感情。
上学时最爱大声读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豪迈的词,不只是有英雄情结,更喜欢和欣赏那种积极豪迈的人生态度,让我觉得应该积极地、而不是消沉地对待生活。
最向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那人”是谁呢?蓦然回首之间,那静静伫立在灯火阑珊之处的人儿,她是谁呢?
她不就是,不就是那个慢慢成长的自己吗?从青涩的小男生小女生,慢慢变成现在沉稳、丰富、淡定、成熟的自己了吗?
以为只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就一定能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前些天,看到淑贤在朋友圈发的一段话,颇多感慨。
“人生路上,不是每个人都有蓦然回首时,也不是都有机会看见灯火阑珊处的,于是,只能在回忆中众里寻她千百度”。
“眷眷红尘,总希望是带着微笑的面容,静听岁月里花开的声音,一路前行,收获不同的感动”。
是啊,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要寻找什么呢?找到以后,会怎么继续呢?最幸福的,也许是在寻找的过程之中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少年听雨,壮年听雨,而今听雨,三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让人感怀唏嘘。
这三天一直在下雨,静听频率相同稳定执着的雨声,心情特别坦然,有晴就有雨,晴天出门方便却炙热,雨天出行不方便但是凉爽,各有各的好处。雨天来了,晴天还会远吗?该来就得来。
辛弃疾的词里多次提到“流年”这个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像水一样流逝的岁月,把懵懂少年变成了两鬓霜染的中年。
既然青春留不住,且把中年作少年;既然时光留不住,且让一天成十天。
我们的青春曾经在最美好的岁月里,绽放了最饱满的花蕾,青春无憾,往事无愁。
青春没有惆怅,那些青涩的时光,留给了我们无比难忘美好的记忆。今后,我们还有大把的好时光一起共度,续写上青春的篇章。
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初心未改,梦想未伤。
有朋友说,过去都翻篇儿了,看未来。有朋友说,无所谓了,都快老年痴呆了。我的心,还是那么热,不,那么火热。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再多的挫折坎坷,泼不灭心里熊熊燃烧的火苗。还有那么长的路,怎么这么容易就认栽了?大步往前走,雨天心里有阳光啊。不努力,对不起自己奋斗过的青春。
青春岁月,忐忑不安,怕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试想,如果不是像流水把尖尖的石头棱角磨平,变得圆滑,你怎么会特别怀念年少的纯真?有些东西,是专门用来怀念的。
记忆里,家乡田野里盛开的小小花朵,一中的枣树上,那星星点点的一树黄花,从未远去。
有遗憾吗?怎么说呢?如果我不是那么傻愣,非黑即白,没有一点中庸之道,不会变通,不想后路,不遵内心,不那么容易绝望,青春会没有一点遗憾。
很多同学朋友回到文安,都不约而同地在朋友圈晒出了防洪堤上的风景,满眼绿树,长长的高高的大堤,是家乡特有的风景。我爱你,家乡,祝福你,属于我们的热土。我也想晒,晒我的思念,晒我滚滚的热情,晒我发自心里的无比幸福!
时光飞逝,似水流年。思念家乡,怀念青春,热爱家乡的土地,祝福我们在那片土地上不老的青春!
教学楼拆了,家里的老房子拆了,村里扩张了,几个村都快连上了,县城起了高楼,完全认不出来了。但是,那块土地没变,我们的心就不变。叶落归根,人一定要有根,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根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似水的年华啊,请收下我滚烫的祝福。
这里的雨,连着家乡的雨。
曾经的青春年华,连着家乡和远离家乡的我们。
似水流年,青春不变。
文海涛声
那年篱笆落满香
文/郝金梅
算一算,父亲该有65岁了吧。他是腊月最后一天——除夕——的生日。可是却从没给他过过一次生日!
古语说,在家从父,的确如此,我一直从父,从父的还有我的儿子,从出生就长在外婆家的“白眼狼”。记得那年,那是一个上午,天微微阴云,父亲开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我租住的地方接我回家。那天他没有喝酒,却像醉梦里一般不停言语,“这就是陈世美”。我没有哭,眼中的眼泪却淹没了整个心,如同溺水的人,挣扎着。我不知道如何把行装收拾完的,只记得扔掉了所有关于他的东西,那些书和衣服,还有这个我不曾住过刚刚搬来的房子…从那以后我还是没有离开过父母家。
父亲没说什么,只是默默搬着东西。就像他年轻时那般,只会干活,很少说话。他是嗜酒的,所以我恨屋及屋,甚至恨那些卖酒的。我几乎只看到他的醉态,稀里糊涂的说着几十年前的旧事,那些活在他醉话的事,是真的,那些他提起的人也已作古。每每此时,我恨意又起。于是把他泡着一棵瘦弱的像野草根的小参的玻璃酒坛,高高举起哐啷摔碎了…不知道何时温馨的亲情变成了一串鞭炮,火药弥漫四起。可是儿时的记忆里,父亲不是这般模样…
父亲总爱抱着妹妹,身边拉着小小的我,在村外的小路上,唱着歌。冬日的菜园里,下了雪,铺了厚厚一层,光秃秃的枣树上还挂着几颗枣子。父亲总有办法把枝头的枣子摇落,他温暖的看着我们高兴的捡拾。那种凌霜的甜味,是把耳朵根都甜透了的。他把枣子都留给了我们姐妹几个。我总期待冬天的到来,希望树上挂着几粒枣子。
从什么时候父亲开始嗜酒?我总在想,一个大男人家,为什么与酒为伴?哪里还有一个父亲的榜样。有些陌生在日月里潜行,慢慢就忘记曾经的模样。
他经历过最荒寒的饥荒年,能活下来的都是天意了;他也在队里开拖拉机,所以唯一的技能就是和车有关;他去挖海河,多少人累的想哭?…他的故事和那段历史一般长,我只是在他的故事里看云烟里的历史。我亲见的是他沉默寡言,别人有求于他,他从不拒绝,东家拉车麦子,西家压场豆子,他忙完自家的就去帮人家。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不知道谁还记得他的好。
他的好,全都泯灭在酒里了。但是没有泯灭的是他骨子里的善良,正义。我性格像极了父亲,不能让善良变得圆滑。所以族亲的长辈对他和母亲没有好言语,于是年少气盛的我找到那个长辈,单刀直入丢下几句话,“以后可以不要对我父母言语恶劣吗?”其实,如果我懂得语言的艺术,或者放任不管,我未来的路需要他铺石。他们一向看中我,以我为荣,我是家族里读书最争气的孩子。但是我更不愿意看到父母受人欺负。别人给了我赞赏,父母却养我小。很难想象贫穷家的孩子供出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大的代价和艰辛。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在我享受天之骄子时,吃着饭堂里我分角计算的饭菜时,他们却背灼炎天光的劳作,吃着没有营养的饭菜。虽然我的父亲没读过几年书,却铺就了我通往象牙塔的路,更铺就了我的人生路。他比谁都懂得读书之道,更懂为人之本。
父亲变得陌生起来。他没有去过我上高中的学校,也没有去过我上大学城市,只去过我单位的门口,那是我刚刚上班,他们老两口给我送铺盖。那时他已经很爱喝酒了。只是我还没清楚他喝酒的原因时我和父亲走散了,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应该记得门前的小路吧。
我是记得回家的,但是次数少起来…有几次坐上车站拉客的三轮车,夕阳里那如他年龄的老人,恍惚间以为是父亲慈祥的身影。眼泪哗哗来了…
谁还会问我粥可温?
人有七情,是无法舍弃的。我没有给父亲写过文字,落笔之时方知是沉淀在岁月不曾走远的温情。走过冷暖,才知我同他一样,善良没有底线,饱受炎凉,又无从倾诉,我时常诉于文字,而他只能与酒对话。
如果,人有三生,来世还要做人,我依然不想出生在富贵人家,只想再做一次您的女儿,听您一次话,给您买一坛喜欢的二锅头,给您一个理解的眼神不再冷冰。那些为您写的诗,也只有在清明中元时随长烟一空罢了。
洼淀印象
文/王武德
曾经的文安洼是一片湿地,芦苇接天,水韵悠远。这里盛产鱼虾,莲藕,被称为东淀,与西边的白洋淀相通连,构成庞大的水系,涵养着冀中大地,养育了古洼儿女。在我小的时候,生活的范围就是出生的村庄,那时水还是很丰富的。村庄的四周都有坑塘,塘边袅娜着杨柳。夏天,这些坑塘就是我们的乐园。一天之中要在水里泡上三四个小时,在水中自由的犹如灵动的鱼儿。仰在水面静看悠远的蓝天白云,潜到水底去挖一把淤泥,时时与鱼儿相撞。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无忧无虑。那时的季节分明,在春天,你能在万物未醒之时就能感受到春天独有的气息。你行走在黄昏的水塘边,眼里是鹅黄泛绿的柳枝,鼻孔里充满微带鱼腥气的水与淤泥气息,耳朵里传来梦幻般的虫声鸟语。夕阳落到了柳树的梢头,半月挂在半天之上,哪一样不是美好的景象呢。
如今,我记得在1976年之后,文安以及冀中一带开始年年干旱,水退去了,残存的坑塘变得污秽不堪。四季变得不再分明,春天变得短暂急促,难以捕捉到那特有的气息了。环境变了,四季变了,人心变了。在发展的浪潮中,时代进步了,也失去了好多美好的东西。我们被潮流裹挟着向前,渐渐感受不到了花香鸟语和美好的四季气息。人到中年,开始回忆那些美好,也在闲暇时去寻找,感受那些曾经的记忆。文安近几年建了几座公园,公园利用原有的水道树木,又广植花木,布置假山喷泉,景观渐成。水景公园的水塘里遍布芦苇,鱼儿很多,也有水鸟栖息。但是,水体多纳城内污水,发黑发臭,遍布着浮游植物,已没有昔日洼淀景象了。倒是围绕着县城的防洪堤边,没有建公园的护城河,因为有自然野趣,留下了些洼淀的影子。
我在天气好的季节,常常骑车在新防洪堤上走过。从世纪大道的小堡桥北去,防洪堤下有一段宽阔的水面。水里和河的两岸生长着茂密的水草和芦苇,水体清澈,水面如镜,映照着蓝天白云。这是一段安静的自然的野地,成群的野鸭游戏在河里。一只野鸭就像一艘小小的舰艇,划破水面形成一片扇面状的波纹。夏末秋初,小野鸭长全了羽毛,晃动小小的躯体,跟在雌鸭的左右,时时把头扎进水里学习觅食。我见过一种个头大的水禽,头上有很大的一块白羽毛,很警觉地在水面游弋。水中间有横陈竖列的芦苇带,水边的芦苇更加茂密,形成了水禽们优良的栖息地。我常常困惑,这些野鸭们如何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季。冬天就见不到它们了,即使岸边的芦苇还在,他们又如何觅食呢?难道它们也飞到南方温暖的地方过冬吗?它们还具有长时间飞行的能力吗?不过,当来年河冰融化后,它们就又轻盈地游在水面上了。
这片水面俨如文安洼淀旧日的缩影,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芦苇很像微缩版的白洋淀。水滋润着世间的生命,洗涤环宇的埃尘。生命不能离开干净的水,温润如玉的水是自然地的馈赠。有了水的滋养,就有万物的生生不息。有了水的点缀,心灵就有栖息的港湾。真的希望这美丽的盆景展开来,重新装点文安的土地,希望映照水里的影子永远是蓝天白云------
阿姨!您在哪里啊?
文/ 刘国凤
一个干净舒适的农家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主人,这个画面在我脑海中像过电影似的,储存了四十多年…
从我记事起,我父亲就是大队会计,我时常跟父亲去大队部玩。
记得有一次,我也就是七八岁,刚上学,礼拜天我又跟爸爸去大队部,爸爸和几个村干部在商量事情,门开了,一声清脆的女高音飘进来,随着声音进来一个漂亮的年轻阿姨,太漂亮了,高挑的身材,一双黑色的凉鞋,青色的裤子绿色的的确良碎花短袖衫,齐耳的短发,白净的皮肤,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我不错眼珠的盯着她看。她也发现了我,‘这是你家孩子啊!这么漂亮文静,好可爱,我认个干女儿吧’!她望着我爸说。我害羞的往我爸身后藏。阿姨办完了事,非要带我去她家给我摘枣吃,我紧紧拉着我爸爸的手。‘你就带她一起去吧’!漂亮阿姨和爸爸说。
于是,爸爸就拉着我的手,跟着漂亮阿姨去了她家。阿姨的家离大队部很近,就在大队部南边的一个胡同里。
阿姨打开大门,小院干净整洁,西面一棵大大的枣树,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绿绿的叶子间挂满了大大的红红尖尖的枣子,院子东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有开得红红的指甲花,有五颜六色的茉莲花,月季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漂亮花朵,简直就是一个小花园,让人心旷神怡。阿姨把我们带进屋里,屋里更是一尘不染,白白的墙壁,白白的炕单,炕上的被褥叠得棱是棱角是角,用一个彩巾罩着。屋里有一个长长的柜子,柜子上面的东西摆的井井有序,给人一舒适温馨的感觉。
阿姨给我拿出糖果,饼干一些好吃的东西,让我在屋里吃,阿姨出去顺手找了个长杆,在树上挥舞了几下,霹雳啪啦,红红的枣子滚落了一地,阿姨放下竹竿给我拾了一大兜子脆甜的枣子,父亲有事先走了,我对阿姨也没了陌生感,我吃着东西,阿姨又出去了一会,去附近的小卖部给我买来发卡,绸子头绳,把我扎鼓成了个小公主。从此以后我和阿姨就成了好朋友,我放学或周日就去她们家玩,她有好吃的总给我留着。我妈妈做了粘饼子,糖饼啊豆沙包啊也总让我给阿姨带去。听妈妈说阿姨是知识青年,北京人,嫁到我们村,我在阿姨家看到过那个叔叔,也挺英俊帅气,总是面带微笑,有时脸上不易察觉的飘过淡淡的忧郁。
阿姨也把我当成了她的女儿,给我洗头梳头总是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我有不会的作业也问阿姨,阿姨有时间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讲故事。
每当我和妹妹打架,挨了母亲的打,就哭着去找阿姨,她看到我哭鼻子总是想法设法地把我逗笑,然后给我洗脸,给我讲故事《孔融让梨》啊,草原英雄小姐妹啊……我觉得阿姨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
阿姨也经常回北京,说要不是怕耽误我上学就带上我,回来总是给我带回花裙子,北京的糖果。穿出去小伙伴们可羡慕我了。
记得一次中午,我放学,阿姨在我们家,在和妈妈说话,我高声喊阿姨,阿姨好像是哭过,见我进来转身擦擦红肿的眼睛,我心疼的说:阿姨,谁欺负你了?‘你阿姨要回北京了,今中午在咱们家吃饭,你和阿姨待会儿吧!我去包饺子’阿姨一下把我搂在怀里,抽抽噎噎的哭起来,我一边给阿姨擦眼泪,也跟着阿姨哭,可是毕竟太小了,心里还暗自笑话阿姨:这么大人,去北京几天,还值得哭鼻子?谁知道这一别就是永远。
那天阿姨走了以后,我总是有一种失落感,像往常一样,放学总去她们家门口望上一眼,总是看到紧闭的院门,我多想能听到阿姨的笑声,阿姨能从里面走出来啊 !有时我就站在村口望着北京的方向发呆,多么想能看到阿姨回来的身影啊!我时常问妈妈:妈,阿姨走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不回来啊!妈妈无奈的说:等过年阿姨就回来了。
从那后,我就天天盼年,放年假了,快过年了,阿姨快回来了,我心情一天比一天好,想着阿姨回来相逢的情景,我会有好多话和阿姨说。眼见年天天临近,怎么阿姨还不回来呢?腊月27过了,28过了,我天天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玩耍,其实是想第一时间看到阿姨回来。今天腊月29,明天30了,阿姨今天肯定回来,我早早的起床,吃过饭又去和小伙伴们去村口玩。下午天下起了雪,小伙伴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只有我还在雪地里等着阿姨回来。突然一双大手从后面把我搂在怀里,我大声喊:阿姨!扭头一看是妈妈,妈妈眼圈红了:回家吧孩子!看冻的青牙紫嘴的,阿姨不会回来了!我扑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
后来听妈妈说阿姨是离婚了。可能阿姨是为了前途。阿姨!不知您现在在哪里?过得还好吗?您可知道,有一个孩子一直惦念了您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