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6点,天亮安静的山村刚从睡梦中醒来,准备迎接新一天的黎明。
早起的农户并不多,没有喧闹,只有蛙嚷、虫鸣、鸟啼,热闹、却又安宁。
(清晨赶着牛群上山)
而此时,范开剑和妻子正赶着他们的30多头牛,浩浩荡荡地穿过山间的小道,去往牧草茂密的地方。
到达目的地,大部分牛儿开始大快朵颐,几头“调皮”的被拴在了树上,也只能安静地吃着青草。安顿好了牛群,夫妻俩从山上回到了家里,准备送孩子上学,此时已经8点。送完了孩子,夫妻俩一人去割牧草,一人在家打扫牛圈,一直要忙活到下午3点,然后再去接孩子回家。接着两人一起铡牧草,干到下午6点,再一道去山上把牛群赶回家,关进牛圈,这才结束一天的劳作。吃完晚饭,往往都9点多了。
养牛人的生活忙碌、劳累、艰辛。
“养牛半年,我从一百八瘦到一百四,整整四十斤!”说到这儿,范开剑咬着牙,皱紧了眉头。看得出,往日的劳累和心酸在那一刻充盈了他的脑海。很快,眉头舒展,目光锐利,脸上彰显着笃定与坚毅:“我就是要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在异乡创业的原动力。
范开剑本是云南省宣威县人,也是大山里长大的孩子,骨子里就带着山里人的质朴、能吃苦的品质。16岁那年,他便开始外出打工,在广州从事美发行业。两年后,他进入了一家发动机生产工厂,慢慢地从临时工做到了技术人员,月工资也达到7000元。在这家工厂,他一干就是9年;也是在这家工厂,他认识了妻子熊淑芬,贵定县德新镇新铺村人。他们在2009年完婚,并育有一子。2014年,已经有了不少积蓄的范开剑决心自主创业,考察了多个地方、多个项目后,他决定到老丈人家养牛:“一是这里有大片的山林和牧草,适合养牛。二是养牛太辛苦,没有几个人愿意做,我就要做这种没人愿意做的苦活路。”拿定了主意,夫妻俩2015年4月便回到了新铺村,开始盖牛圈、买货车、四处考察牛的品种,并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牛——6头水牛。前前后后一共花了18万元,积蓄几乎花光。养牛的投资超出了范开剑的预算,扩大规模的周转资金没有了。
(范开剑的“贵定县云嘉养殖场”小微企业)
范开剑第一次贷款是2016年2月。“虽然这里是我老丈人家,我也在这定居了,但始终是个外来人口,不知道信用社会不会贷款给我。”范开剑当时还有些忐忑。了解了他的个人品质和养殖规模,贵定农信社新场信用社马上给他办理了6万元的“致富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了这笔资金,范开剑可以放开手脚买牛了。“我是小本经营,所以经常是是短线操作,买来的牛喂几个月后,如果有好价钱就卖了。不像有的养殖大户,一批牛要养一年才卖。”卖了牛,有了空余的资金,范开剑便把贷款都还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要讲诚信。下一次买牛差钱的时候,也好再过来贷。”
由于良好的信用记录,贵定农信社新场信用社给予范开剑20万元的授信额度,凭贷款证、身份证、银行卡即可到网点办理20万元以内的信用贷款,手续简单,方便快捷。每年农历“六月廿四”,贵定县德新镇四寨村会举行苗族会亲节,斗牛比赛是节日的重头戏。5月份就有人向范开剑订了10头斗牛,当时范开剑刚买了一批牛,手头没有资金,便又到贵定农信社新场信用社办理了10万元贷款,风尘仆仆地赶往云南买了10头斗牛,回来转手赚了一些。
养牛需要一定的养殖技术,得会防病、看病、治病。范开剑一切从零开始,通过看书,查询互联网,咨询兽医、畜牧局技术人员,加上日常的实践,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很多时候都没人教,都是利用空余时间看书、上网来学,花了不少的功夫。养牛到现在,我经手了一百多头,生病死了的只有两头。”两年来,范开剑的“队伍”不断壮大,从6头发展到了36头。他申报的小微企业——“贵定县云嘉养殖场”审批通过了,还获得了“2016年度家庭农场”的称号。
(山上的牛群)
又一天清晨,范开剑依旧赶着牛儿进了山。
“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会不会觉得无聊?”
“选了这行,就必须吃这个苦,没有退路。并且在山里还常常有野猪作伴,有趣得很哩!”范开剑嘴角微扬。
养牛人有着牛一般的坚韧,也有着诗人般浪漫、豁达的情怀。
供稿:贵定联社 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