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杰,胡适语言讲师:刘南
等了17年,68岁的徐大俊动员了全村的人,终于等到了再次跳蓝色马背的圣经。
数百游客涌向村庄,“无人机”坠落导致两人受伤,房子被砸,徐大俊表示不追究,村民家家户户迎客。
“让女人参加肯定不行,这个传统改变不了”,青圩马灯会会长徐大俊说。
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的马灯事务基本都是由村中的留守老人负责,继承成难题,而马灯会也拒绝村里的女性加入。
村里妇女主任胡贝贝带领妇女,参与现场治安、给游客量体温等工作中,却不敢突破“女性不能跳马灯”的传统。
一、时隔17年再跳马灯 却遇“无人机”坠落事故
这个春节,68岁的青圩村马灯会会长徐大俊经历了心灵的“冰火两重天”。
牛年正月初七,凌晨三点,南京溧水洪蓝镇青圩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
36匹“神马”,眼睛闪烁光线,微张的嘴巴里露出一口白牙,上下跳动时,睫毛扑闪。锣鼓声响起来,烟花在夜空中绽放。
36匹马灯中,6匹被选为“财神马”,这6匹神马需要给每家每户“拜门头”,一是祛除邪气,二是送去新年祝福。青圩村有527户村民,家家户户准备好香烛和贡品迎接神马的到来,无一落下。
“我们停了17年的老传统,现在恢复了!”68岁的青圩村马灯会会长徐大俊,语调透着兴奋。这是久违的青圩村新年盛景,然而,意外却突然而至。
按照民俗传统,马灯要从傍晚5点跳到凌晨。拜完所有门头,已是凌晨三点。
马灯是一种灯光舞蹈,村里三百多人跳马灯,很是喜庆,吸引不少游客。
游客来了五百多人,现场摩肩接踵,一位游客另辟蹊径选取了高处视角,操纵无人机在马灯队伍头顶盘旋,然而,无人机突然失控,掉下来砸到了两个人,村里的老年人协会也被砸出来一平方米左右的大洞。
受伤的两人,一名是游客,只是胳膊擦伤,另一名马灯会的工作人员是轻伤,两天后出院。后来,无人机“躺”在房顶,机主再没出现。
“事故”让徐大俊会长忐忑不安,他匆忙赶到医院,灯会受伤的老乡却告诉他,“肇事人”没留电话就被“放走了”。
徐大俊有点哭笑不得:“村民很老实的。我说你为什么不把他电话号码留下来,按道理来说,你问他是哪个地方的人,是哪个单位的,是吧?村里受伤的人说,无人机机主道过歉了,付了医药费,就没问那么多”。
大过年的,徐大俊想想,这事就不再追踪了。他笑着对大地传媒坊作者说:
“我估计他(无人机机主)也不敢来了,这个事情到最后应该也就是不了了之,就放在这了。”
但徐大俊遇到的问题不止这次“无人机”事故。马灯是晚间进行的“民间舞蹈”,突然来了几百号人,村里没有专门接待住宿吃饭的地方。
“外地人很多很多,南京市摄影家协会来了一百多号人,有个人来的,也有集体来的,我估计最少不会低于500人。我们农村有什么呢,又没有饭店,他们自带中午饭,我就稍微接待一下人多的时候我就接待不过来了。”
徐大俊动员村民们想办法,后来,村里呈现出一幅独特的景象:村里500多户人家,家家都像过大年似的,两桌三桌,四桌五桌,吃饭人多的不得了。”
“去村民家吃饭,我就说你们自由采访去吧哈哈,去群众家里采访”。徐会长说很干脆。
二、留守老人的马灯 青年人难继承
为了筹备这次马灯会,68岁的徐大俊会长忙活了整一年。
一年前,2020年春节,青圩村马灯会就计划跳马灯,但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不得不将这个活动暂时搁置。这一年,徐大俊组织大家排练,在附近表演。
青圩村跳马灯的传统源自乾隆年间,是南方农村地区流传甚广的一项习俗,承载着某种农耕社会原始的宗教信仰。人们将马灯视作神马,认为它们可以驱邪避灾,象征着某种吉兆,确保来年家中万事顺遂。
青圩村跳马灯中间几续几断,到了2003年,村里一位老人挑头又重新抄起家伙,重新跳起马灯。那一年,青圩马灯由于技艺精湛,广负盛名,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马灯规模实在是太大,在外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一时也难以把人召集齐活儿。村中原来跳马灯的主力老去的老去、迁出的迁出,一时之间,竟到了“危急存亡”之时。
青圩村坐落在石臼湖的北岸,距南京市区的车程不到1个小时。其这个临水的村庄盛产鱼虾,是江南地区典型的鱼米之乡。自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以来,村民们大都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外出工作或在当地乡镇企业打些零工。这是江浙地区乡村的缩影——村民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可也面临着空心化和乡村文化逐渐没落的问题。
马灯一沉寂,就是17年。
近几年,村民们自发成立“青圩村马灯协会”,队伍不断扩大,也获得了不少政策及资金支持,在“不要村民掏一分腰包”的情况下,青圩村完成了马灯材料的更新换代和场地的完善。徐大俊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们都讲经常在外面跑,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
一位参与跳马灯的毛姓村民说:“跳马灯对咱家人来说很重要,神马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为孩子学习带来好运,还能为生意带来福气。”
跳马灯是一个极大的体力挑战,村里马灯协会规定,跳马灯的人年纪要在16岁到50岁之间,还必须要身体健康。现在村里跳马的人70%都是16-40岁的年轻人,动员工作非常艰巨。
“灯会几百人,组织架构蛮复杂的,我们有常委、政治局委员还有委员。光我们这个领导班子大概30多个人,常委是4个人,1个会长,3个副会长。外面人都赞扬我们的规模大,”会长徐大俊笑着对大地传媒坊作者解释到。
灯会,也是在“抢救传统”,幸好几位懂行的老人健在,能教大家。
马灯正式开跳前需要去村前镜湖寺进行“起草”仪式,跳的过程中不同的马匹和人物有着先后次序……所有工作都要事无巨细地准备。
村里共有36匹马,每匹马都至少需要4人负责,一人扛旗,一人插烛,一人跳,还要担心有人体力不支,预备1人打好花脸随时准备上场替补,再加上打火流星开路的,放铳的,敲锣打鼓的,跳灯队伍有三百人之多。
这可给徐会长出了个难题。“正月跳马还可以,平时因为我们要训练,这么多人不训练不行啊,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一个队伍,你不训练,怎么达到步调一致,怎么形成好看?所以说平时训练真的相当困难。”
徐会长琢磨着:“这次跳马的有大学生、研究生、技术员甚至还有大老板,各式各样职业的都有。所以我们只能在周六周日搞一下训练,周六周日城里人都放假了嘛。但是有些上学的、打工的就只有逢年过节才会集中地放几天假,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时间,以马为单位分组,错开排练。”
在排练的过程中,这些平时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系,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也变得更加深刻。
青圩村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深圳、上海、东北、新疆的天南海北。村里的马灯会,把大家凑到了一块。
“村里团结力啊,亲情啊什么的都增加了”。徐会长补充道。
但是春节年轻人的参与毕竟只是短时的,村里的马灯事务基本都是由村中的留守老人负责。
他曾经想过找年轻人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但现实有很多问题。“我也就一个高中毕业的水平,传媒这方面新的手段我们没采取什么,都是人家来采访我们,我们就接受,我们自己搞不起来。年轻人也没有时间,都要上班。再一个他们也不懂,他们搞的话需要经过我介绍给他们,大家都有事呀。”
三、“让女人参加肯定是不行的,这个传统改变不了”
虽然跳马灯这一习俗已经中断了17年,但青圩村马灯会仍然保留传统的马灯跳法、服装与马形。虽然在灯光等技术设备上进行改进,但传统的东西不能改,需要原滋原味传承下来。
如今,青圩村跳马灯的各项细节完全按照传统跳法进行。在青圩村参与跳马灯的全部为男性,没有女性参加,因为从传统的说法来说,女性是不能接触马灯的。
“让女人参加肯定是不行的,这个传统改变不了,因为搞的就是老传统,信的就是这个老封建的东西,所以说这个传统是改不掉的。就是这个这个,哎,重男轻女,这个女人不能参加,就是说这个马灯堂里面,女人都不能进去,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不能破坏哈哈,还是以传统为主,因为这个继承的就是传统,发扬的也是传统,这个我不能更改的。我们这个马,群众称为神马,群众很崇拜很崇拜,谁也不敢改,一改就矛盾大了。”徐会长如是说道。
(女子马灯演出 来自创作者@一片云)
事实上,在溧水区也有一支专门由女子跳马灯的马灯队伍,名为前进马灯表演艺术队。与青圩村的马灯相比,前进马灯队的马灯似乎少了些威严的意味,没有浓重的眉毛,周身布满彩灯,同样也会受到邀请前去各种活动现场表演,谈到这个马灯队的时候,徐会长表示:“我不知道他们那个宗旨是什么,我们还是以传统为主。”
徐娟是村里一位普通的妇女,有个女儿正在上高中。她虽然不能参加跳灯,但这几天也是忙活得没日没夜。
这是时隔17年再次跳起的马灯,“上次看还是我五六岁被大人牵着走的时候呢。”女儿李晶晶补充道。远近的亲戚都被邀请过来观看这久违的盛况,家中款待亲友的重任便落在了徐娟的身上。忙着洗菜、做饭、操持家务的她甚至连出门看灯的时间也很难挤出来。
“肯定很想看啊,但是家里走不掉啊,没办法。我有一点点空就会偷出去看的。”徐娟说道。
面对记者,徐娟也坦言,自己看到村里跳得如此热闹,自己也会有想要参与跳灯的想法。“肯定有的,估计还是有不少人会这么想。但是他们不允许女的参加。不过这个我们有也不敢说出来,这些都是老一辈的传说,不能违反的。”
胡贝贝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嫁到青圩村已经好几年了,有个6岁的儿子。平时她在村中会发动妇女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比如给老人剃头、量血压、组织广场舞比赛等。“平时跳广场舞的倒基本都是女性,很少有男的参加,男性一般都要上班,再说也不怎么感兴趣。”她提到。
事实上,在这次马灯会的举办过程中,村里的女性工作者们也参与到了现场治安、给游客量体温等等工作中。
但是关于跳灯的这个传统没人敢去突破。
胡贝贝表示,看到大家跳得热闹非凡,自己的内心难免也会蠢蠢欲动。“但是这是有文化传统的,几百年都是这么传下来的,而且也都是民间自愿组织的。就算我有这个想法要改变的话,一下两下也改变不了的,只能说先看吧。而且现在也没那么严格了,年轻人一辈的都比较随意,我听说也有女的进去了(马堂)也没事,可能以后会好一些吧。”
在徐娟的女儿李晶晶眼里,时隔多年再次进行的跳马灯活动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她表示作为村子里的一员,当然想要亲身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但是村里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即使再想参与,也没办法,最多只能站在旁边观看。
她跟随着马灯队走过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仿佛自己也真正参与了一样。
(文中徐娟、李晶晶均为化名,本文图片来自受访者和图文江苏百家号)
作者介绍:刘洁、胡思语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研究生
排版:杨岚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大地传媒坊】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