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说,鱼是广东人对田螺、斑马、杂交的统一称呼。
在自然界中,生鱼主要有两类,一个是乌鳢,另一个是斑鳢。我国历来就有食用生鱼的习惯,将其视为滋补品,要把一尾乌鳢养到3千克需要3年以上,斑鳢还达不到3千克,而杂交种就能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例如乌斑杂交鳢融乌鳢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耐寒、耐低氧和斑鳢肉味鲜美等诸多优势于一体,突显了该鱼独具的竞争优势。乌斑杂交鳢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惠农水产苗种繁殖场联合创制,是以经过多代选育的斑鳢、乌鳢为父母本杂交繁殖形成的 F1 代。该品种于2014 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鱼属典型的肉食性鱼类。该鱼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为 0-38℃, 最适水温为 16-30℃。水温达到 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水温下降到 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深水处;水温接近 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在自然界,它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它生性凶猛,能捕食各种小型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过去,人们主要养殖传统的四大家鱼以及鲤鲫鳊,它们主要是草食性、滤食性和杂食性,生鱼就成了敌害鱼类,遭到清除和灭杀,但是该鱼具有极高的食用营养和药用滋补保健价值,例如骨刺少、含肉率高,其蛋白质含量比鸡肉、牛肉都高,而滋补保健价值更为突出。它能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鱼通过驯化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在鳢科鱼类诸多原种、良种和杂交种中,以斑鳢为父本、乌鳢为母本的杂交种乌斑杂交鳢的生物学性状以及养殖生产表现最为突出。乌斑杂交鳢生长速度较乌鳢(投喂冰鲜鱼)高 24.7%,较斑鳢高 70%以上,常规年亩产量5吨的水平,喂养3个月平均尾重可达500克,5个月可达1000克以上。它可以高密度放养,突破了高密度养鱼的最高记录,年亩产量可达7吨以上;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耐低温能力强,优于斑鳢和斑乌鳢。与乌鳢相当,乌斑杂交鳢能在北方地区自然越冬,适于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养殖;该鱼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表明该鱼生物学性状稳定,抗逆性和抗病力强。养殖生产试验显示,该鱼是一类优质高产经济鱼类,同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例如在广东省,乌斑杂交鳢的养殖亩产量为 6-10吨 ,福建、浙江的养殖亩产量在 3-4吨,山东、重庆的养殖亩产量在 2-3吨。
乌斑杂交鳢主导养殖模式是单一品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当然,也可作为混养品种。
可以自繁自育,开展苗种培育,通过施肥和投喂人工饲料将鱼花培育成体格健壮、均匀的鱼苗、鱼种。若购进苗种,要选择获得产地检疫证的苗种,以避免疫病的传染和流行,造成病原性污染。
充分运用光热气的负荷和水土、植被承载,优选养殖场地和营造生产设施,鱼塘面积 3-5 亩,水深 1.2-2.0 米,水质清新、底质优良,排灌设施要完善、齐备,配置增氧机和水泵。
投放的鱼种要求体格健壮、规格整齐,个体≥6cm 为宜,放养密度为 8000-10000 尾/亩, 配养鱅鱼 40-60 尾,主要用于调节水质。
苗种投放后前一个星期要进行严格的饲料摄食驯化,可用少量鱼肉酱加小苗颗粒料混合投喂,每天 4-6 次,直到所有苗种完全抢食颗粒饲料为止。生鱼专用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量参考范围:体重 50 克/尾以前投饲率为10%,50-200 克/尾投饲率为8%-6%,200-300 克/尾投饲率为4.5%-3.5%,300 克/尾以上投饲率为 2.5%-2%。饲料投喂分 2 次进行,上、下午各一次,并严格按照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执行。
该鱼养殖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水质管理,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因饲料过剩或粪便残留等而恶化败坏,但水体始终要保持有一定的蓝绿藻。同时要做好防病措施,每 15 天杀虫、杀菌、消毒,当池水 pH 值在 7.0 以下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调高pH 值。该鱼粗生、生命力强、易养、病害少,只要把放养密度和投喂强度控制在一定水平就可以将病害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