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在2018年十大“科学”科学谣言旧真榜发表活动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科技奇协理事金谦斌就“科学”谣言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化谣言协同机制方面如何有效应对“科学”谣言发表了讲话。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今天主要讲如何有效应对“科学流言”的问题,我们提出“社会化协同辟谣”的概念,把它看做是当今社会化媒体时代应对科学谣言的终极对策。演讲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作为一种辟谣机制的社会化协同辟谣,三是结语。
今年英国伦敦的数字科学(Digital Science)公司旗下的综合评价系统(altmetric)评选出了2018年最受关注的10大科学研究,排名第二的是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真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的网络传播”。这个研究引起非常大的关注和轰动。研究主要揭示了谣言的确比真相传播得更快,天然具有比较传播优势。
因此,在今天万物皆媒、世界互联的时代,我们应对谣言一定要有创新性思维。从现状看,目前的谣言辟谣,最大的问题是各类辟谣努力分散在社会不同平台和空间中,社会的辟谣力量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人民日报曾提过一个概念,我想可以借用,即建立辟谣“联合战线”。一如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全国解放的胜利,提出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今天的社会化时代,辟谣也需要建立类似的统一战线,所谓社会化协同辟谣。
社会化协同辟谣是聚合多方力量以应对谣言的策略和手段。社会化是指把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和空间的多元主体、多个系统、多种网络的辟谣力量整合。这个过程中,能否协同、如何协同最为关键,涉及如何进行不同行动者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多种系统、平台的信息如何互通和交叉验证,乃至行动者网络和平台、媒体网络在遵循信息伦理前提下如何进行有效协作。
从谣言的生产看,在整个社会层面,其未必是高度组织化的——虽然特定谣言的生产往往有某种组织化力量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同谣言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网络空间此起彼伏的出现和扩散,又让我们分明感到,谣言,包括科学谣言的生产和传播,是有其社会协作与分工的,背后可能涉及一个巨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链条。很多谣言的生产和传播,去伪装之精巧,策略之高明,让人觉得背后一定有专业化、组织化的推手。惟其如此,一个社会对科学谣言的辟谣,也需进行社会动员,借助不同主体的自然功能和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分工写作,以协同辟谣来应对谣言。如果把真相比作物体,谣言就如影子,所谓如影随形。辟谣犹如消除影子一样的努力。只有通过社会化协同辟谣,才能真正达到辟谣的“无影灯效应”,使谣言无所遁形。
社会化协同辟谣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行动。但凡行动,必须动力。社会化协同辟谣这一集体行动背后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是建立社会化协同辟谣机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的集体行动概念,更多指作为一种抵抗体制力量的体制外集体协作行为。但就这里的社会化协同辟谣而言,这种集体行动应该是全社会各个层面的整体协同,无论制度内还是制度外,主流媒体渠道或各种社会化媒体空间。
多年来,国内有一批卓越的辟谣平台早已经与各类谣言在进行短兵相接的斗争。对此,有学者也专门总结过。这些平台包括:一是以新浪、网易、腾讯等微博社区为代表的运营商专门辟谣微博;二是以北京、河北、新疆、香港等地陆续出现的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为代表的跨地区政府性联合辟谣平台;三是以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果壳网留言百科、科学松鼠会等为代表的民间专业性辟谣网站等。而近年来上述不同辟谣主体更呈现出跨界协同的某种趋势,如政府部门、媒体和各种专业/行业协会进行协作。事实上,“科学流言榜”正是这样协作的产物。
然而,现在很多的辟谣平台,或组织,还都处于各自“分头作战”的状态,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协同。从全社会的整体看,如果没形成有效的协同辟谣,则会对“辟谣大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因为谣言具有多样性、周期性、顽固性,尤其在万物皆媒时代,只要留了死角和盲区,谣言就会继续播撒种子,于无声处野蛮生长,形成此起彼伏之势,屡禁不绝。这也是今天我为什么着重想谈社会化协同辟谣这一理念的原因。
从行动者的角度看,目前社会化辟谣主体大致有五种,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平台、专业科技人员/科学共同体、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以及普通网民。这些多元主体不仅各自形成某种网络,而且因为不同的人可能同时隶属多个网络,所以这些行动者网络也有一定的交叉,但总体看,还远谈不上对全社会民众舆论和信息空间的全覆盖。
下面我来简单谈一下这五类辟谣行动者。
首先是传统媒体。这里的传统媒体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高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典型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从传统中走来,在今日移动互联时代不甘落伍,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变革,经过与各种新型媒体的同场竞技,大多已经华丽转身。从大众媒体时代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他们坚持切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把关人”角色不动摇,引导舆论,设置议程。它们堪称辟谣联盟中的“近卫军”。凭借其高公信力的媒体品牌,传统媒体的辟谣常常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独特作用。以2018十大科学流言之三的“科学发现人体最大新器官?它离器官还差得远呢!”为例。这一流言就是典型的媒体失责与误导的案例之一。国外两家新闻媒体提炼了作者的“感觉”和“想象”,分别发布题为《间质: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和《新发现人体最大器官》的头条新闻,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报道狂潮。国内一些媒体和网站将这些新闻观点翻译后,更是打出各种抢眼标题。这一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媒体的重要性。
第二类辟谣行动者是网络平台。从辟谣力度和覆盖面而言,网络平台堪称辟谣联合阵线的主力军。当今中国,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科普已经成为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例如新浪微博上最有影响力的53个科普账号中,有近半数账号拥有超过百万级粉丝的关注度。网络平台辟谣行动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包括专业辟谣网站、政府主导的跨地区辟谣联盟、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各类辟谣产品(如腾讯“较真”、“微信辟谣助手”等小程序)以及诸如“丁香医生”、“蝌蚪五线谱”等自媒体。
第三类辟谣行动者是专业科技人员,即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当前我国总体制度性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程度较低的时代环境下,科学家仍享有较高的社会信任度。因此,科学共同体无论作为整体(如科协)或成员个体参与辟谣,是一个社会应对科学谣言不可或缺的“利器”。对涉及其专业领域内的谣言站出来辟谣,从本质上也是科学家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科学家参与辟谣的一个经典案例,是2016年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网站上,联合署名一封公开信,声援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或食品,重申其安全性,并敦促“绿色和平”组织停止对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的诋毁和抵制活动。这个事件在世界范围,极大地提振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信心。
第四类辟谣行动者是各类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可否认,辟谣是需要资源投入的。但由于各种科学谣言所涉及的技术、产品、现象又常常和特定企业或行业的利益关联,因此,辟谣本身也可能关乎各种利益,由此,辟谣方面军中,不仅有出于社会整体秩序维护的各种非盈利性组织(如各类行业协会和政府组织),理论上,也可以有营利性组织的参与空间,以类似危机公关为其商机定位。事实上,我们相信,以专业辟谣作为其部分业务的企业和组织一定会出现。
第五类辟谣行动者则是最广大的普通网民。常言道高手在民间。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科学要真正跑赢谣言,还是需要发动辟谣领域的人民战争。从类似“知乎”这样的问答平台所发挥的解疑释惑作用可以看出,一旦广大的网民群体都参与到真知和真相的传播中,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总体上,我们始终相信正义的力量,真相终将驱逐谣言。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是2014年清华化工系学子自发昼夜捍卫PX词条事件。
如果把制谣传谣看作是一种主动进攻,辟谣终究是一种防守反击。从本质上言,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因此,在辟谣大业中,我们还是要时刻不忘主动、积极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以传播促辟谣,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恒久共识。2019年1月8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与字节跳动联合发布了《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共同探讨短视频对助推知识普惠的价值与作用。抖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3388亿。利用各种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全社会多元主体、多元辟谣行动者积极主动进行知识普及和分享,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提高民众对各类科学谣言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
最后我们来谈谈社会化协同辟谣的可持续问题,即辟谣的动力机制。如前所说,辟谣是一件需要耗费资源的事业。辟谣这件事要坚持下去需要一定的动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涉及到几个层面不同性质的动力保证。首先是社会对正义和真善美的价值引导和切实呵护,包括司法、舆论、组织奖惩乃至商业保险等方面社会“基础设施”和政策、信息、文化等软环境的健全,这个需要长期建设,但政府或各类公权力机构对此负有不可替代的主要职责。二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化协同辟谣的多元主体中,媒体担负着十分独特的主体责任,这是由媒体本身的功能属性和专业性决定的。提供负责任的内容,传播真知,本来就是媒体作为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建制的题中之义。最后,普通民众参与辟谣,其参与的持续性,既有赖于人们内心不熄的利他性行为动机,也有赖于辟谣本身也会对辟谣者带来各种有形无形的“回报”,如声誉、声望等广义上的收益。我们相信,只要有效协同,在辟谣方面,一定可以形成数据平台方、媒体、企业、专家、高校、政府多位一体的高效辟谣机制。
简单总结一下。科学如何跑赢谣言?这有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媒体的努力。虽然万物皆媒,但是主流媒体负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而兼具一定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广大民众是最广大的社会化协作辟谣联盟的主体力量。这部分力量怎么样最大程度加以动员和整合,关乎我们反科学流言和谣言的持久战最终的结局。
谣言是社会的痛点和痒点。日光之下,谣言无穷时,辟谣无竟时。如果把谣言比作真相的影子,有效的社会化协同辟谣机制,可以最终成就辟谣的无影灯效应。
▲专家在2018年十大科学流言发布会现场,向媒体提出倡议
(文字已经金兼斌审核。整理/记者 李荔)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