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果觉网主编
9月5日,今日头条第三期& amp# 039;金字节奖科技报道沙龙& amp# 039;在这个记者家里如期举行。
该沙龙会在每月邀请媒体界、学界与业界的专家,与到场的科技记者和自媒体人共同研讨新传播环境下的科技报道方法论。以下为第三期“金字节奖科技报道沙龙”上,嘉宾徐来所做的分享:
今天来之前我还在跟我们同事,包括一些朋友讨论今天发生的一些事。拿早晨陕西榆林产妇自杀的事来说,这件事的原初报道本身是有瑕疵的,这是单一信源的报道,所有信息都来自于医院,而且并没有采访到患者家属,也没有采访到其他的目击证人,所有言论都来自于医院。
从简单的新闻操作伦理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篇可能会存在瑕疵的报道。我们通过专业的医疗逻辑来看这篇报道,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患者本人究竟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可以接受什么程度的治疗?事实上,从技术上来讲患者是有签字权的。同时医院给出的逻辑是胎儿头太大会导致难产。但是,实际上医院方面给出的证据,和给家属的材料显示脐带异常这两者之间是不合拍的。
基于这样一个证据,我们看微博上大家讨论的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其实都跟这两个证据不匹配,大家都在利用自己的情绪说话,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证据说话。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些证据?所以下面我要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面对科学谣言,处理的方法有哪些,面临的困境又有哪些。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信息,尤其是在话语权逐渐向每一个人释放的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每一个人都在变成信息制造者和观点制造者,这会导致原来一些所谓传统意义上媒介权威,权威感丧失,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多时候我们发现各式各样东西都会出现,大量谣言就出现了。我在这里列了谣言三个可能来源:故意造谣、Lost in Translation、还有错误的类比。之前我因为参与辟谣工作,所以有很多媒体同行过来采访我,最远的可以追溯到福岛核危机。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我会绕开一些东西。比如说在新媒介条件下,在社交平台或者社交媒体这样一个条件下,谣言是否增加了?我想很多人会希望从一线的讨论者那边得出谣言增加了的这样一个结论。但是实际上是得不到这个结论的,我始终认为谣言本身一直存在,改变的只是信息传递的速度,谣言传播的这种速度增加了,整体数量并没有增加。
新媒介条件下,带来的另外一层就是辟谣内容的传播速度增加了,我并不担心所谓的“谣言已经在路上辟谣还在穿鞋”这个话,这个话的讨论没有意义,唯一值得讨论的是如何通过增加信息流速来改变一切。所以在我看来真正造成问题的并不是蒙昧、传谣,真正造成问题的是因为信息流动的阻碍。
01 故意造谣
首先是故意造谣的一个问题。其实有很多谣言是故意制造出来的,比如说:在二号线北京站那一站,以前地铁里有人卖报纸,说“国家一级演员刘德华在香港中环被枪杀”,这特别有意思,“国家一级演员”特别有意思,现在没有这个报纸了,不弄这个了。大家会制造名人死亡的一些谣言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开始以为这样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是纯粹好玩,甚至就像一个描述当中说的,就是要引起大家关注。
大家都喜欢听那些负面消息,都愿意关注那些哪出事了谁死了的事,负面信息更容易传递!当我说门口有一个香蕉树和门口有人被打死了的时候,你一定会关注门口有人被打死了。
利用这样的方式会有很多人制造谣言,吸引各式各样的注意力。但是在我们的舆论场当中或者跟媒体工作有关的舆论场当中,普通的这种名人死亡谣言不是特别大的事,不会被作为非常重要的媒体工作来做。但是有一样却会被作为重要的媒体工作,那就是商业谣言。这可能是大家工作当中不会注意到的一个东西,也是会在公众当中引起非常非常大争议的话题。实际上在背后就可以看到会有看不见的手,甚至在有一些案例当中,我们有可能会抓到看不见的手。
这当中最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一个案例,大家可以非常开心地讨论它,就是因为这个案例最后进入审判环节还有一个判决结果——宝洁公司商标案。
宝洁公司原来的logo是圆形的一个老人的侧脸的logo,但是现在的宝洁logo是PNG。换整体包装对于商业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事情,宝洁公司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上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者被告知宝洁公司是“为一家魔鬼服务的公司”,logo上的老人脸是魔鬼,胡子形状有一些星星这些都是魔鬼的象征。然后美国消费者就真的信了这个话了,大量愤怒的消费者打电话到宝洁公司投诉这件事,宝洁产品因此销量急剧下跌。
宝洁开始调查这个事,最后发现这是宝洁公司在某一个地区的直接竞争对手干的,这个竞争对手在中国也有,也进入了中国市场的公司向直销经理发布谣言,这就对宝洁在商业上产生了巨大打击。最后宝洁不得不换了logo洗脱自己。官司也打到了2002年,判赔一亿多美金。大家可以想像宝洁公司换logo的事显然不是用一亿多美金所能衡量的,这是一个给商业竞争对手施以巨大打击的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是在美国的,那在中国有没有呢?大家有可能听说过某奶粉“雌性激素超标”事件,那应该是06年07年的事。当时所有城市的父母带小孩去检查身体,多地也出现了两岁以内的小孩发育了这样的情况。
当时我在《新京报》很早就介入这件事了,而且我们认为找专家讨论这个事是不可能的,因为以它当时的市场份额,如果真的出现了类雌性激素污染的问题,报的案例一定不会那么少,这其中一定有问题,但是我们当时没有调查记者配置,所以我也没有详细调查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也就暗下去了。之后这个品牌的整个市场份额就跌的很厉害了。后来是另一家公司的一个营销负责人出事了,出事以后相关材料有提及他跟这件事情有关,如果找的话可以找到相关材料。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比如果壳网处理过的谣言:有功能饮料曾经被指,内含国家二类管制药物安钠咖。其实安钠咖不是一种药物而是两种药品的混合物,而且这当中确实有国家管制药物,但是只是其中的一种成分是国家管制的,是什么呢?咖啡因,咖啡因是国家管制药物。而在这一则谣言当中没有说咖啡因,因为说咖啡没有人信他,他描述成混合物安钠咖,然后说这个饮料是有这样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著名案例,每一个人都听说过“一条祸国殃民的鱼”这是一个关于食用油品牌的谣言,也是大家可以搜到的关于转基因的问题。从这两个事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手。我们在日常报道当中是否会发现这样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后如何处理这样事情呢?这是大家在后续工作当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02 Lost in Translation
第二个是Lost in Translation,我最早的一版PPT本来是有一个海报的,但是转译的过程当中会加入很多自己的东西并且加入转译会导致误读。转译是有语言之间的转译还有学术之间的转译。这是我一直都拿来说事的一个照片,这是当时美军在伊拉克时候的一张照片。
当中这一部分是照片原样,两侧截取了照片部分给出的。只要对这个照片进行适当裁减我可以操纵看这张照片人的情绪。那么在这个转译过程当中我们如何处理这张照片,我们自己的判断会体现在这里。之后就会导致一个可能跟原来状态完全无关的东西。
比如说这一条新闻,这条新闻曾经闹得很大,但是时间过的比较久了,大家可能都忘记了。
当时有人拿这件事过来跟袁隆平培育的水稻比,这条新闻当时闹得很大,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受到了神秘的东方主义的影响,东方神秘力量的影响。东方人更加倾向于认为那些没有经过复杂加工的东西,更加原始的东西是更好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这样一种想法的影响,所以说我们会天然的认为通过那些原始的神秘力量,可能可以达到某种我们需要的要求和目的。
这一条新闻出现的状态,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说产品没有使用任何的化工产品,也没有使用杂交育种方式来做。我们施以人力用传统方法用古法可以做到这一步的。但是实际上这篇新闻在转译过程当中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这个邦有一个协会,专门是做水稻的协会,这条新闻最早是出现在协会网站上的,协会网站非常非常清楚的描述了它所使用的种子是一种杂交种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拜耳”的杂交水稻种子(Arize6444)而不是当地原始种。
第二个,在这个报道的后面就提到了农民始终没有得到这个邦政府为他提供产量证明,而且他在谴责这个邦不给他这样一个证明,为什么呢?这里有涉及到农业知识,某一种种子单产达到什么水平是有严格过程的,而且做多少植物才开始要被放在严格监管当中,从整个种植到最后收割脱粒是有明确计算流程的。
这个实验当中,农民自己种完庄稼以后自己过了一下镑,在没有任何第三方监督情况下,自己说自己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而且这个水平不是真的种了一公顷土地得出这个结论,而是种更小的土地,用更小土地乘系数,这就是记录为什么没有得到认可的原因。
而其实在我们处理报道的时候,是不能简单去把这个编译下来就能解决问题的,编译过程当中编译者都没有能够准确复述原报道情况,连是否是杂交水稻这件事都弄错了。
那么类似情况还有一些其他的,这里面主要讨论编译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记者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有学中文的有学传播的,大家在处理带有科学元素报道的时候,其实是会存在问题的。我们如何准确的把握科研当中所存在的那些细节?比如说最近有一个闹得很大的事,这个事跟传统媒体关联不是很大,更大的是自媒体造成的一个问题。
最近发表的一组论文,大家应该可以注意到这个争议了,这个论文的主旨是说你吃脂肪吃得多有可能反而对健康有利的一个论文。这个研究做得很充分,有人说他打营养学家的脸,一堆营养学家开始出来说话了,说看清楚到底谁打谁的脸。
这个研究有一个非常大的样本量,应该有1.5万人样本量。按照一般理解,我们会觉得样本量这么大一定是件好事,可问题恰恰在这一点,在营养学家的范畴当中,这样的大样本量可能是不少的东西,样本量越大意味着条件越复杂,需要对每一个条件监控才能得出这个数据跟数据之间的比较。
比如说在这项研究所做的总结当中,有一个组别脂肪摄入非常非常少,在总摄入情况当中,主要营养元素就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样。数据显示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中位数达到77%,也就是说这个组别几乎全都是吃主食的,而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加在一起都只有23%,这个数值是低于正常营养摄入要求的。
也就是说这个组别是一个明显的营养不良的组别,这个营养不良的组别产生的数据会对整体数据产生非常大污染。当它被作为实验抛出来给营养学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来参考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没有问题的是一个实验或者是一组数据。
但是当这样一组数据直接抛向公众,而且是以“柳叶刀打营养学家脸”这样的标题抛给公众,给公众造成的错误认知是非常严重的,它实际上就制造了谣言,这是一个转译过程当中出现的谣言。
03 错误的类比
最后是错误的类比,中国人爱干这种事,取象比类,这是神秘的东方力量的一部分。这类问题在健康食品类新闻当中特别容易出现,容易被理解并伤害准确度的描述。这里我放了一个奇怪的插图,这个插图表现的东西其实跟前面有关联,只是说在学术转译上面,媒介对学术转译上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容易理解,但是伤害了准确度的这样一个类比来解释某一项研究,从而带来这样一个错误。
这里我本来想说 “烤鸡腿等于吃60只香烟”这个对比是不对的,烤鸡腿是在烧烤当中出现有害物质附着在烧烤食品表面,我们如果吃的话会带来问题。但是很简单,如果说只是去比较苯并芘的话,一只鸡腿跟60只烟苯并芘很难比较的,香烟产生物质源不只是苯并芘,当然鸡腿也不一样,这个比较是本来就不对的。
但是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讨论控烟问题的时候,经常有人拿出这样的话来为自己做辩护,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讨论。那么在真正的谣言当中,完成纯造谣当中类似情况也存在。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谣言造成了非常大的产业上波动,就是“塑料紫菜”这个事对福建紫菜产业产生了冲击,甚至于要导致当地的紫菜行业协会出来发声明,最后国家食药监出来特地新闻发布会专门说了这个事,这个影响还是挺大的。
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用简单类比的方式去描述的,这个紫菜撕不破,这个方式类比塑料袋,看起来很像,是不是就是这样做的?其实那个号发了很多类似的东西,比如说柑橘掉色,柑橘正常有色素是很正常的,植物当然有色素。擦一擦掉色了说这个橘子是染的,用自己简单比较方式来产生结论。
还有一个谣言,就是当年河南的一家报纸做过的非常著名的报道,就说面条当中被添加塑化剂,因为这个面条可以被点燃的。这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谣言,这是因为媒体不了解食品行业产生的谣言,大家在自己日常工作过程当中是要避免这种简单的类比。
当我们面对各式各样信息的时候我们如何来拆分这样的谣言,果壳网之前有把我们所做的谣言粉碎机那么多年的内容,做了一个数据库产品叫做“流言百科”,里面收集了很多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说法。其中有很多是真的,所以我们没有说这个产品是谣言还是如何,我们说的是“流言”需要我们验证。所以当我们面对流言的时候我们如何对它进行拆分?
首先要搜索相关信息
这一点需要我们使用到外语工具。中文互联网由于受某种原因受信息污染程度会非常严重。信息简单复制,大家都在不停简单复制各式各样信息,传抄各式各样信息。又因为我们通常会通过搜索工具去核实这些信息,当我们用搜索工具核实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搜索权重设置机制,导致我们看到大量的都是简单复制出来的信息,并且我们错以为这些信息是对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中文搜索工具去验证这些信息,我们需要使用到外文信息去进行搜索。
或者说如果我们有一些信息不是外文线索的信息,而是纯粹是一个中国信息,我们可以去找一些相对来说靠谱的信源。至于什么是相对靠谱信源,大家可能自己心里面各自有自己的一个不设防的信源的清单。不同的人在不同人眼里信源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家老太太就认为央视信源就是靠谱的信源,包括说新闻联播会是一个靠谱信源,这是老一代人愿意信的东西,甚至我们发现有一些谣言传播时候利用老年人的特点。
比如说让我又好奇又好笑的一个谣言是我之前注意到的,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信息说“农业部说转基因就是有害的”配了一个央视的《新闻联播》一个截图,我说这不可能啊农业部怎么可能说这个话,打死我也不信。然后看了一下正文,行文的样子你是分辨不出来信源在哪里的,然后看《新闻联播》图,把我鼻子气歪了,图非常模糊,但是依稀可见前面三个字是“卫生部”,卫生部改卫计委都多少年了?这个截图大家可以想像是什么年代的截图,就打着“卫生部”这样一个描述来套在农业部的头上非常可怕,所以说信源还是需要分辨。
然后分辨信息
我们要对这个信息做一个大致评价,如果某一个信息让你感觉恐惧,那你得冷静一下,因为传播工作在很大的情况下是渲染工作,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有害的,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定期对受众情绪操纵。但是我们看到普通互联网信息的时候,或者乃至于自媒体信息的时候,他们是在自觉不自觉的使用这种情绪操纵的工具,我们每个人可能成为情绪操纵的一个受害者,包括我自己。
今天早晨说的那个新闻,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很愤怒,我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了,这时候我需要冷静一下分辨信源来源才会觉得这个新闻可能存在问题,之后我跟相关专家做沟通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面有若干疑点。当我们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感到恐惧感到惊讶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冷静一下,不要带着这样一个惊讶情绪和恐惧的情绪去做自己的工作。
最后是形成的方法论
我们需要一定方法论帮助自己摆脱错误观点,包括摆脱成见,包括摆脱一些套路来帮助自己去更好的分辨一些信息。
04 方法论
这里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方法,我们面对流言时候的流程。有很多人会给我们投递不同说法希望得到帮助来对它进行拆解和分辨。我们的大概工作流程会按照这样一个方法来做。
首先是拆解和对应
我们会看一个谣言包含哪些方面,那么这些方面是否可以单独成为知识点拆解和对应到具体知识点。比如说我们会处理很多食物相克的谣言,这是一个媒体旧案。有一年我印象是山东泰安出现过一个事件,当时是泰安两名女大学生在当地一家必胜客餐厅吃饭,在吃饭的过程当中其中一个人在餐厅猝死。然后死者家属开始回溯点餐食物,人死肯定跟餐厅有问题,回溯的时候发现有海鲜披萨和柠檬水,当时就引起了一个著名的谣言,就是海鲜和维生素C不能一起吃,因为维生素C有还原能力,可以把海鲜当中的砷还原出来,有机砷变成无机砷变成砒霜会致死,当时有个网媒还做了报道。
但是这个谣言里就会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先这个反应有没有可能会发生?其次这个无机砷对于人体伤害究竟有多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时候,需要把这两个问题,把这一个谣言拆解成两个问题分别来进行解释。首先是会不会发生这样的反应,结果发现人体内不会发生反应。即便我允许它反应,那么砒霜的量要达到多少才能够致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讨论。
查阅文献
这个可能对记者来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我们来讲是基本功了。文献很重要,大家所能想到的大多数问题科学家们都做过了。当然有一些东西太简单我们就没有办法查,没有办法拆解。拿食物相克的主题来讲,大量食物相克主题谣言我们是无法拆解它的,为什么?因为文献里没有讲为什么。比如说羊肉跟萝卜不能一起吃就变成谣言了,因为你没有办法拆解,也没有办法对应到文献当中,这样的谣言就会比较尴尬了。
实验
然后我们有可能会去做一些实验,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对这个操作后果进行描述。媒体经常做这样的实验,因为有时候媒体发稿或者其他原因,试验不充分,或者实验过程当中不考虑控制因素,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有一年出现这样一个谣言,就是西瓜为什么甜?西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瓜农或者西瓜销售者往西瓜里打了甜味剂所以你会觉得那么甜。做这样谣言大家第一反应是我去试试看打进去什么样子,能不能吃得出来,能不能打得进去,能做到这一步其实是基本东西,很多媒体都做了这样实验我们也做了。
而且这个实验的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我通过染色的方式打有颜色的水进去,然后看扩散情况,究竟扩散什么程度,最后发现因为内部压力的问题,能打进去量也是非常低的。很多媒体觉得把实验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就能够说明问题了,但其实这个案例当中“给西瓜打针”案例当中,光做到针很难打进西瓜去这一步说服力不足啊,因为读者会历届很难打进去并不能证明没有人这么打,可能还会有人这么打,或者用其它方式会去打。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跟前两天一个情况有关系。马未都家里的西瓜可以保存400天,为什么?因为这个西瓜表面没有任何伤痕,表皮起到了保护作用可以保存很久,但是打针这样行为会破坏保护层,一定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知道夏天西瓜堆在露天摆放那么卖,打针的针管不是无菌的,会对西瓜会造成非常严重伤害,所以我们做这个试验没有禁止打针,我们把西瓜在室温情况下静止48小时才发稿,当西瓜切开后其实可以闻到明显腐败味道,这才是真正说明问题的一个方式。
一个西瓜销售者不可能只把西瓜放48小时一定会放更久,而这个做法一定会给他带来伤害,给销售带来伤害没有人这么做,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做到这一步才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这是实验过程当中可能有时候不那么着急,需要有更完备的证据来考虑。
核查
这个是大家在日常工作当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就是有一些东西可能还需要相关专家的进一步核对才能够更加准确的对它进行描述,或者说需要一些交叉验证避免一些作者在写稿的时候没有考虑特别完备可能带来的问题。
05 破谣流程需知
学科区分
这里面还会有大量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大家自己所学的专业,可能跟自己工作领域跟科学领域不太相关。那么有可能需要注意的第一个是学科区分,我发现我们的媒体同行在做一些稿件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某一个证据或者某一个线索,通过自己的理解判断这些证据或线索究竟对应什么样的科学学科。
但是学科分类其实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话题,大家可能会犯错误,还是举刚才我说的例子,就是山东泰安必胜客猝死的事件。前述网站所做那一篇稿子。记者其实讲写稿伦理来讲做的蛮完备的,因为采访两位专家,而且两位专家观点针锋相对的,其中一位专家是农大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的工作会涉及到毒理学,所以这个案例当中找一个涉及到毒理学背景的老师来分析维生素C和海鲜在人体当中究竟有没有可能变成砒霜这个问题好像沾边。她提出观点是人体当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一个情况。
为了平衡报道,这个记者又找到了另外一个专家,这个专家认为这样可怕场景是有可能出现的。这位专家是来自浙江某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我们说的是跟吃东西有关的一个话题,所以说看起来找一个消化科医师好像是合理的,但是消化科临床医师不管毒理,这个领域跟他专业领域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说尽管这位专家最后给出观点是会发生这样的反应,而且这个结论是符合这个记者需求的,就是达成了一个平衡报道的目的,但是这个专家选择了是错的,观点是错的,因为这个领域不是这个专家领域。
有时候我们确实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我们找物理学时候我们找物理专家,有可能找研究量子论去分析光学问题,或者说分析一个热力学问题,这个学科差得很远,这个专家不一定能够非常好解决你的问题,所以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尽可能找一些接近这个领域专家去讨论。
不要迷信老专家
这是大家容易犯的一个错。有些老专家未必有时间去应付你的提问,有的时候他的回答或者给的观点可能是相对草率的。哪怕我们问这个领域具体专家,这个专那么够是需要有时间,你需要留给他时间做功课的,这是我们媒体家在特别前沿问题上,如果不是做这一块的,或者对这一块关注不是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说给专家留下时间不太够,或者把采访专家事情放在最后做,留给专家时间根本就不够。
要知道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擅长跟媒体打交道,他们有可能不知道怎么跟媒体说不,所以只是勉强接受你的采访。
所有的内容都已经研究过了
理论上来讲所有内容都已经研究过了,但是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置信水平,当我们说一个期刊置信度有多高的时候,我们经常说影响因子,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领域你很容易被影响因子误导。影响因子并不是直接说这个期刊有多么好,不是这样的。影响因子说这个期刊上所发表那些论文被引用的概率有多高。讨论的是相关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那么在同一个学科当中,可能会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就是影响因子越高期刊本身越权威,即使这样也需要讨论,因为比如说我们现在去看科学史上影响因子最高那些论文是干什么的?不是做结论的,是做方法的,发明了一种研究方法。所以说后面这种方法被大量使用,所以大家都去引用它所以导致影响因子高,但是这个跟论文做出什么结论科学结论有多重要,这个可能是无关的,这个是大家容易犯错的一点。
论文置信度
还有不同学科当中,因为学科本身差异,各学科当中影响因子会出现落差。比如说有一个落差,比如说生物学会很容易出现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领域很大投入非常高,就是大量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大量人在做这个领域当中相关研究,所以说出的论文多,出的的论文多总引用数就多。
我们讲二八定律一定会集中某一些论文当中,有些论文没有人引用或者很少人引用,但是有些论文大量被引用,一定势必导致发表那些论文刊物,他的影响因子变得非常非常高。这是生物学很热门领域!
反过来那些不热门领域投入资金量很少,做的研究也没有多少人在做,平均引用率可能差不多,但是很少会出现这种引用大量集中到一篇论文的情况,因为本身可分配引用数据不多,所以导致这个领域期刊影响因子很低。
我们会发现在有一些期刊我们经常开玩笑,有一些期刊生物领域当中二流期刊影响因子放在另外一个当中是顶级期刊,这是最牛逼的期刊影响因子并不高,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不要被某一篇期刊影响因子所欺骗,总体而言有大体的置信度的判断。
整体来讲,中文文献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要差于英文文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而且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愤愤不平的情况,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金字节奖:寻找中国最佳科技报道
金字节科技报道奖是由今日头条发起的,一项评选优秀科技报道的行业奖项。该奖项邀请了多家科技新媒体创始人、杂志主编与知名媒体人担任评委,包括:
何伊凡,今今乐道读书会创始合伙人
季 艺,《人物》副主编
靳继磊,猎云网创始人
李志刚,新经济100人创始人
刘成城,36氪创始人
骆轶航,PingWest品玩创始人
林 军,雷锋网创始人
阑 夕,逐鹿网创始人
马 克,《财经》杂志副主编
牛文文,创业黑马创始人
屈运栩,财新网主编(商业)
王 波,《博客天下》主编
王姗姗,《第一财经周刊》助理总编辑
谢灵宁,界面合伙人
姚名扬,金字节发起人
张 鹏,极客公园创始人
曾 鸣,《智族GQ》报道总监
赵 添,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
祝佳音,触乐网创始人
(排名不分先后,以姓名首字母为序)
金字节科技报道奖分为月度奖项和年度奖项。月度奖项面向上月发布的优质科技内容,评选流程分为自由提名、评委评审两个阶段(行业自由提名作品,评委团从中票选得出获奖作品)。
目前,金字节已举办十三期月度评选和第一届年度颁奖典礼,获奖作品既有来自《财经》杂志、《智族GQ》、《财新周刊》、36氪等媒体的深度稿件,也有独立创作者的优秀作品。
近日,金字节将举办第十四期(8月)月度评选,更多信息,请关注『金字节奖』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