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农村地区,经常能看到长椭圆形、有点扁平、长约10毫米、身体表面呈灰色、有光泽、头部前部有两对触须、可以滚动成球的虫子。这种虫子经常在落叶、石头等下面活动,到了夏秋,它们还会从落叶、石头中蹦出来,四处活动。
这种虫子在许多农村地区被称为“潮虫”,不过,它的学名叫“鼠妇”,是对农作物有很大危害的一种虫子。
在白天的时候,“潮虫”喜欢栖息在相对潮湿的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到了夜晚的时候,它们便会堂而皇之地从栖息的场所爬出来,并四处寻找食物。
一般情况下,“潮虫”喜欢取食小麦、玉米、水稻以及许多种蔬菜植物的嫩茎,如果没有植物嫩茎可以取食的时候,它们便会将植物的叶片当成取食对象,轻则,能够导致植物叶片缺刻,重则,可食光叶肉,仅剩叶脉和叶柄。据农业专家观察,一旦庄稼地里出现2000只以上的“潮虫”,就能够使农作物减产10%--18%。因此,“潮虫”被视为一种对农作物危害非常大的害虫。
“潮虫”的种类有很多,在全世界存在的“潮虫”已经超过150种,而且,分布地域非常广泛,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因此,“潮虫”被称为“广布虫”。在我国分布的“潮虫”约有2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普通鼠妇和光滑鼠妇等。
不论是哪一种“潮虫”,它们的基本特征都是一样的。它们的头部前缘中央及其左右侧角突起比较显著。头上有眼1对,有触角2对,第一对触角比较微小,而第二对触角则比较大且呈鞭状。“潮虫”的胸部分7个环节,每节有同一形状而且长度相同的足1对;其腹部比较小,可分为5个环节,第一及第二腹节狭长,第三至第五腹节侧缘整齐而圆。尾肢扁平,外肢与第五腹节嵌合齐平。
一般来说,在我国分布的“潮虫”有褐色和灰蓝色两种,这两种“潮虫”的背甲边缘均为黄白色,一旦触动它们,它们的身体都能够卷成球形,基于此,有些地区的人们又称“潮虫”为团子虫或西瓜虫。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潮虫”除了能够危害农作物的坏处之外再没有其它好处了。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在《本经》、《纲目》、《日华子本草》、《本草求原》中都称“潮虫”为一味中药材。
据《本草纲目》记载:
鼠妇性酸、凉,有平喘,利尿,解毒,止痛,镇静的作用。外用有发泡作用,可用于治疗哮喘,小便不利,血淋,经闭,惊风撮口,疮肿,久疟寒热等症。
经现代医学研究:“潮虫”体内含有“还元糖”,其“还元糖”中含有软骨素硫酸A和硫酸C,同时,其体内还含有脂类物质、丙酮不溶脂物质、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廿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蚁酸、胆甾醇以及其它不饱和脂酸等成分,药用价值较高。
经查阅资料得知,“潮虫”自古以来就被当成中药材使用,而且,用途非常广泛。其干燥虫体的市场售价在130元/斤左右,在许多中药材市场均有出售。
原本,我们都认为“潮虫”是农作物的害虫,可谁知“潮虫”居然也是一味中药材。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观念看待“潮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