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判断秋天到了?
天气变冷了,风很大,手上出现了刺。
相信,就像很多读者对小编的反应一样,应该下意识地撕下来,就像脖子上扎了刺一样。
孩子们也是,看到手上长倒刺,也忍不住地会用手撕、用牙咬。
但是想轻松的弄下来哪有那么容易,一个不留神就会撕成了这样▼
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想起长辈们的谆谆教诲:“让你多吃蔬菜,就是不听,缺维生素了吧!”
好吧,那为啥老是在秋天才开始缺维生素?
还有,到底缺了哪种维生素才会出现倒刺啊……
倒刺,在医学术语上称之为“逆剥”,指的是指甲周围表皮逆向剥脱。主要表现为指甲周围的表皮开裂,呈三角形的形状脱开。它属于一种皮肤或者说表皮不健康的表现。
坊间相传,当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时,手指上的倒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至于具体到哪种维生素,有说缺维生素A,有说缺维生素C,有说缺维生素D,还有说都缺的……
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长倒刺和缺维生素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然为啥只有手指有倒刺,脚趾怎么很少有长的?而且手指其他部位也不会长,只出现在靠近指甲的地方。
出现倒刺确实是代表身体缺东西,但不是维生素,而是油脂。
指甲周围这一小片范围的皮肤与身体各部位皮肤都不同,非常薄,而且没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这就造成了这部分皮肤没法达到“锁水、保湿”的效果。
秋季开始低温干燥,没有了皮脂保护,肌肤水分加速流失,极易造成表皮层缺水,进而导致开裂起皮。
所以干燥才是产生倒刺的重要原因。
此外,如果经常洗手、洗碗、洗衣服,或者打球运动,也有可能引发倒刺。
因为肥皂、洗涤剂或物理摩擦除去了皮肤表面的皮脂,导致角质层失去保护,水分蒸发加剧,从而出现干燥和剥离。
所以一旦手上长了倒刺,拼命补充维生素是没什么用的。这很可能是长辈为了让孩子们多吃蔬菜而误传出的“甜蜜谎言”。
以前当孩子缺少维生素时大部分靠食补,按照这个“谎言”做也相安无事。
但现在因为有了各种保健药品,反而有可能会造成维生素摄入过量,对身体产生危害。
比如维生素C过度服用可能诱发胃溃疡、腹泻、糖尿病、肾结石……
再比如维生素D补充过量可能会造成精神烦躁、体重下降、肝脾肿大、肾脏损害……
让我们还是回到对最初问题的讨论上。
既然知道了倒刺的真相,处理起来也就变得简单了。但是有一件事需要格外注意:
出现倒刺以后,千万别撕!
撕倒刺后果可小可大,有些人只是出了点血,而有些人需要截肢……
年初的时候有位演员发微博分享了她的经历▼
只是撕了个倒刺,没想到最后却变成了去医院动手术……
很多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血泪史”▼
前面提到了,我们指甲周围皮肤太薄弱了,会被一些不起眼儿的刺激引发剥脱、损伤。
如果长了倒刺后用手去撕扯,轻易就可以造成皮肤的破损。而当伤口碰到水后又容易引起感染,轻则红肿疼痛,重则导致甲沟炎,引起皮下脓肿或者甲下脓肿。
如果细菌进入骨头,还可能引起骨髓炎;如果细菌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可能会引起脓毒血症,会面临截肢的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
倒刺虽然创口小,但也能形成皮肤破溃,为细菌打开方便大门。那么出现倒刺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忍,克制住自己想去撕掉或者啃掉的想法。
然后用温水泡软局部皮肤,再用酒精消毒指甲钳或小剪刀后,沿着长倒刺皮肤的根部进行修剪,修剪到没有明显可触及的起皮即可。
随后外用护手霜或润肤霜,保护皮肤。
预防倒刺比事后处理更重要。
首先需要避免手部的过度清洁,在进行需要接触水的劳动时,建议佩戴橡胶手套,除了可以预防倒刺外,对于手部其他皮肤病如汗疱疹也有很好预防效果。
此外建议常备护手霜,每次洗手后及时抹一些。甲周皮肤分泌不足的油脂,我们外用护手霜给它们补上。
最后还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环境的湿度,防止皮肤水分从空气中过度流失。
为了全家人的健康,快把以上内容转发至“相亲相爱一家人”群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光明网、科普中国、猫大夫医学科普等
来源: 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