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陈述,远远比对错的评判更重要!
看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可能很多家长的内心都会犯嘀咕——孩子犯错误不应该立刻纠正吗?怎么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呢?
当然,我肯定不会鼓励家长包庇孩子的错误,我今天想分享的早教经验,其实是指出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进入的一个误区——
“地上脏,不可以在地上打滚。”
“我跟你说了无数遍,这样拿筷子是错的!”
“刚刚为什么不喊阿姨好,真是没礼貌。”
很多家长误以为,我指出了孩子的错误,严厉地批评了他,作为家长就已经尽职了;然而,真正有意义的早教,并不是这么轻松简单的。
解释原因,而非发布指令
前面列举的场景,无一例外都是家长单方面地给孩子下指令,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他不能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死记硬背是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样,家长机械性地命令,也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以后一定还会再犯。
当家长下次再纠正孩子的错误时,请一定要避免“你做错了”这样简单的批评,而是要详细解释原因给孩子听——
“我们可以先用手摸摸看,地上是不是特别脏呢?如果你在地上打滚,衣服一会儿就脏了。这是妈妈昨天刚刚洗好的,想想看如果别的小朋友把你刚画好的画弄脏了,你会不会很难过呢?”
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夸大
除了解释原因之外,家长还要注意另一个沟通的“雷区”,那就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千万不能随意地夸大事实。
比如“你真没礼貌”“你怎么这么笨”“你也太不听话了”这些“盖棺定论”性质的评价,一定是早教过程中的大忌。
即使是成年人,在面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时候,也难免会对自己有所怀疑;
孩子在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心理暗示的影响,更何况这种心理暗示,还是出自他们最信任的父母。
所以,家长批评孩子只能就事论事,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跟熟人打招呼、如何克服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而不是拿一顶“没礼貌”的帽子扣到孩子头上。
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避开上面提到的两个误区,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更“懂事”,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家长的各种指令,上学后又一直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中,逐渐丧失了对事物的判断力,也很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而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生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这种思维模式一定要从小培养起来,等到成年之后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们要让孩子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对于班上成绩不好的同学,要让孩子看到他们在运动、绘画或者音乐方面的闪光点,从而意识到成绩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等孩子长大,他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地盲目跟风,而是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会更有同理心。
关注抖音百万粉丝育儿达人【喜宝爸爸】,每天分享原创思维游戏和独家早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