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100家企业“传家宝”、百年风华致敬!
从5月11日开始,CCTV财经频道对100集微型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进行了称重。
由百年兴业以来,百家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出镜,他们将各自企业的“传家宝”带到演播室现场,讲述信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红色财经印记、探寻中国经济脉络。今日第十二集为您讲述“第一块防弹玻璃”
信物名称:防弹玻璃
信物传承者:中国建材集团
信物年代:1968年
信物印迹: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汽车防弹玻璃
信物讲述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周育先
1968年的一天,中南海警卫连的一个小型车队,鱼贯开进了北京西山。没过多久,传来了三声清脆的枪声…
故事还要从18年前开始讲起。那时刚刚建国,毛主席受邀访问苏联,期间,一直乘坐着一辆黑色轿车,汽车的外观呈慢坡式的流线,并不是特别豪华,车也很重,跑起来很少颠簸。这是“吉斯”,是由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特级防弹保险轿车,这种车自重7.72吨,有8个缸,油耗相当大,车身外面被厚约八公分的装甲紧紧包裹着,底盘装有厚厚的钢板,车窗上安装有八厘米厚的防弹玻璃,这样一辆防弹保险轿车可有效防止高射机枪、穿甲弹、地雷攻击。此外,车厢内还有一道可升降的中隔墙玻璃,能与前面驾驶舱隔开,既防弹又保密。
斯大林听说毛主席建国大典时检阅部队用的还是革命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军制吉普车,就下令送给了毛主席两辆防弹车。从这时起,苏联产的“吉斯”轿车,也开始承担保障新中国外交活动礼宾安全的重要任务。
时间来到1966年4月。一天,陈毅同志坐着刚刚生产出来的国产红旗轿车,去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毛主席看见崭新的国产轿车非常高兴,随后说到:“我们接待外宾,礼宾车还是人家斯大林送的防弹轿车,什么时候我们自己也能生产呢?”
公安部和北京市立即会同有关方面,成立了专案组,专门研制防弹汽车。其中防弹玻璃技术能否突破,就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中国建材院航空玻璃试制车间位于北京东郊,远离市中心,这里除了工作人员,平常很少见到外人。夹层组的陈永定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因为这次烧制的是防弹玻璃,要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玻璃都要更大、更厚,炼制玻璃的坩锅就要持续不断地加热,保障玻璃液的质量。这时正值1967年的隆冬,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厚厚的积雪阻塞了交通,燃油都滞留在外面,难以运送到车间,可如果热量跟不上,坩锅内熔化的玻璃浆随时会成为一滩废料,怎么办?
陈永定灵机一动,想到了离车间8公里远的通州火车站,每天都有空油罐车停在站里,罐底有凝固的油底子,挖出来,正好可以解燃眉之急。冒着冬天凌晨的寒气,一队热火朝天的自行车队带回了熔化组最缺的燃料。
不断地试验,经过烧制、磨平抛光、玻璃热弯、酸处理、四片夹层,最后加温加压十多个小时后,一块重量超过169公斤,厚度达到了7.5厘米的坚硬透明的防弹玻璃终于从高温釜里被慢慢地吐了出来。
1968年的一天,夹层室主任徐增祚、军代表朱士良、夹层组组长宋武山、组员郭英仕带着4号车窗样品,跟随中南海警卫连战士们一起来到了西山靶场。在100米开外的位置,警卫连战士用7.62毫米的穿甲弹,对着防弹玻璃同一个点连开了三枪。
崩!第一枪打在玻璃上第一层的25毫米,玻璃打成裂口了,弹头落地了。崩!第二枪弹头嵌入了防弹玻璃中。崩!第三枪的弹头正好打中了第二枪的子弹孔,将第二枪弹头往前推入了,推出去三分之一,没穿透过玻璃。
随着国产汽车防弹玻璃试制成功,不懈奋斗的中国建材人又瞄准了一个新的目标——浮法玻璃技术,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最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1964年,中国专家组被发明地英方直言“现在与红色中国谈浮法技术为时尚早”。1971年,洛阳玻璃厂成功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块优质浮法玻璃。直到今天,遍布全国的289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绝大多数沿用着当年的工艺。
从汽车防弹玻璃、浮法玻璃的奋起直追,到世界水平最高的疫苗瓶的自主生产、全球最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的工业化实现,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在玻璃建材领域迎头赶上,工艺、性能、产量不断升级应用更丰富、广泛,在神舟飞船、大飞机、航空母舰、三峡工程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项目中都能见到中国建材的身影,中国建材人正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孙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