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解放日报、双边晚报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表示,将把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肖瓦烈、英国科学家斯托达特和荷兰科学家费林家。
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这三名科学家将平分约合62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据介绍,这个分子机器比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还细,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机器”。那么,分子机器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什么是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究竟是什么?这要从分子说起。分子,人们并不陌生,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物理上,物质大多数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组成,通常使用显微镜来观测。
鲜为人知的是,分子本身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能够相互作用,能够识别,甚至能够“动”起来。当然,要让它动起来,需要研发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就是三位诺奖获得者所做出来的分子机器。
据诺奖官网的介绍,分子机器是“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包括一部微型“起重机”,几块人工“肌肉”和微型“马达”。
别小看这个机器,它和历史上的电动马达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19世纪30年代,电动马达问世,然而,在那个年代科学家看来,电动马达只是各种各样的旋转曲柄和轮子,却没意识到这些东西将导致电车、洗衣机、风扇以及食品加工机的产生,并彻底改变了世界。今天,分子机器则被认为很有可能将在新材料、传感器以及储能系统的研发中得到应用。
分子机器是如何造出来的?
据诺奖官网的介绍,简单来说,制造分子机器只需要三步,这三步也分别是由这三位获奖者做出来的。
第一步是将两个环状分子连接在一起。1983年,绍瓦热实现了这一步,他成功地将两个环状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链,即双环化合物,并命名其为“索烃”。
一般来说,一个能够执行任务的机器,必须包含可以相对移动的部分,“索烃”正好满足了这个条件。
接下来是第二步,利用一个分子推动另一个分子运动。斯托达特实现了这一点,1991年,他成功合成出了“轮烷”,即将一个环形分子套在一个线性分子上,如此,环形分子就能以线性分子为轴,进行运动。
在此基础上,他设计出了分子“起重机”,分子“肌肉”和分子计算芯片。
第三步是设计分子马达。费林加就是第一个研究出分子马达的人。1999年,他研制出一个分子旋转叶片,能够朝一个方向持续旋转——这个东西就是分子马达。
在这个基础上,他成功让一个玻璃圆筒开始旋转,要知道,这是一个比分子马达大上1万倍的圆筒。后来,他又设计了一辆纳米小车。至此,他将分子由稳态变为能够运动的状态,并初步实现控制。
分子机器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科院院士田禾介绍,生物体内的很多活动,其实都有赖于分子机器的运转。科学家研究细胞分裂、DNA复制、物质运输、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追溯到分子层面后,发现它们都是众多分子机器做功的结果。因此,化学家可以和生命科学家合作,通过设计、合成分子机器来模拟各种生命现象。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指出,目前,分子机器处在概念应用阶段,尽管分子机器目前还没有实际的应用,未来它会怎样改变人类的生活?据介绍,它有望用于更精准的疾病检测、药物输送,超高密度信息存储、能量存储,新材料、传感器等众多领域,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进入人体细胞,还能“撑”死癌细胞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分子机器还可应用于尖端的生物医学领域。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研究员秦天石博士举例,如在针对癌症患者的肿瘤治疗中,分子机器便可以派上大用场。
肿瘤细胞本身就已足够微小,小到现在的机器人技术根本无法进入。此时,“身量短小”的分子机器便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通过血液的流动,进入人体的正常细胞和癌症细胞内。而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症细胞的细胞膜较为脆弱。如果在人体外施加电磁场或是加热的引导,人体细胞里的分子机器便能感受到外界的能量,从而发生形变,使得体积变大。变大后的分子机器就会撑破癌细胞的细胞膜,从而使癌细胞的“生存质量”大打折扣,甚至是死亡。秦天石介绍,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在国内科学家的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使得这一展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除了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分子机器在半导体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通过对于信息储存方式的改变,未来,你可能再也不会抱怨U盘的储存空间不够大了,因为分子机器的应用,你的U盘可以存进更多的照片和视频影像资料等。
南工教授正开发“超长待机”电池
南京工业大学林宗琼博士告诉记者,分子机器的核心其实是分子尺度可控的机械运动。将分子运动的“超分子作用力”运用到有机半导体和柔性电子领域,实现“超分子作用力”对半导体性能的可控调节,会给柔性电子材料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机遇。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教授为首的先进材料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将石墨烯等有机光电材料应用于可携带电池的研发。“超长待机电池”的特点是寿命超长、存储量大,充一次电后使用时间可达一周以上,电池使用寿命可延长至10-15年。
除了可穿戴设备外,柔性电子还可应用在健康指数、医疗检测、生命体征等健康医疗领域。黄维院士举例说,只要将生物智能芯片植入独居的老人体内,便可进行全程适时监控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诸如脑血栓、高血压之类病情一旦发生显著变化,便会经由智能芯片第一时间发送给家人和附近的医疗机构,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
两位获奖者和中国颇有渊源
“今年的诺奖是对分子机器领域发展方向的肯定,中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目前已有一大批年轻人从事这方面研究。”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黎占亭介绍,除了绍瓦热教授已退休外,另外两位获奖者的实验室中,都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他们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都有斯托达特和费林加的学生在开展科研。
△荷兰科学家费林加
浙江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员李昊就是斯托达特的学生。他说,斯托达特非常喜欢招收中国留学生,因为中国学生非常勤奋,他喜欢中国人努力的工作态度。由此,斯托达特也很喜欢来中国,2005年被华东理工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还是天津大学的兼职教授。
虽然这是项离现实应用还比较遥远的研究,却使科学家对分子运动的操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实,在生命体中,科学家早就看到了分子机器的存在,但生物分子机器结构和机制复杂,一旦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实现对分子机器的精确构建,将可能引来材料和信息技术的新一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