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时都穿学位服。中国高校目前使用的学位服基本上是世界上的“嫁接”,使用的是1994年定制的部分中国特色学位服,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学位服采用“随心所欲”形状的纽扣,袖口上绣着长城。
但最近这些年一直有一种提法:我们中国人,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学位服"。但到底怎么设计中国式的学位服呢?讨论了很多年,至今也没有讨论出一个标准和结果。不过,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中式学位服将何去何从
衮冕服可否作为中国式学位服?样式上虽然接近西方学位服,但寓意不对
目前网上对中国式学位服,呼声最高的就是以古代帝王的衮冕服作为参考进行设计。
所以,许多网友们自发地设计了一些中式学位服的样式,并且配上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比如,学位冠由原来的方形,变成类似于中国古代冕冠的长方形。
网上流传甚广的中式学位服
学位服也由原来的对襟,变成了交领汉服。
也有许多学校,以此为基础,还真的设计出了类似的学位服,并且率先在校内使用。比如中科大的学生,就穿上了这样的服饰:
中科大设计的中式学位服
但是,说实话,这种学位服用图片呈现出来还挺好看的,但是如果在现实中穿其实挺难看的。
它不算美观,也不够大方。而且这种设计也无甚意义:首先,设计者为何要以衮冕服作为参考设计中式学位服?
古代帝王的衮冕服
因为衮冕服和西方的学位服外观比较相似——都有一顶方形或长方形的帽子,都是一身宽大的衣服。
但是,当设计者这么想的时候,其实出发点就已经错了。
西方式的学位服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像"西方,既然要自主设计,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破西方学位服的外观束缚,选取更为美观、大方、适合中国人的设计?
况且,衮冕服古代是帝王之服,在帝王服饰中,又属于最为尊贵的服饰,是贵中之贵,这和莘莘学子们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和学子身上应该表现出的刻苦学习、功成名就、报销国家等品质和追求恰恰相反。
所以,以衮冕服为参考设计中式学位服,我是不太认可的。
褴衫能否成为中式学位服的参考?可以,但是样式又偏单调
中国古代的学生一般都是如何穿着的呢?他们有没有"校服"或者"学位服"?
其实也有,这种服饰的名字叫"褴衫"。宋明两朝的学生,一般都会穿褴衫。在《鹤唳华亭》里,国子监的学生们也都穿了褴衫。
《鹤唳华亭》中身穿褴衫的学生
从剧照中我们也能看出来,学生们看起来各个彬彬有礼,很有文人气质。
当然了,褴衫的颜色可不止是《鹤唳华亭》中的白色,我们从许多古画里面可以看到,褴衫的颜色也是比较丰富的。
我们从明代的绘画《徐显卿宦迹图》里其实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学子们所穿的褴衫,衣服的颜色总体上还是比较多的,但大体上以灰、灰黄为主。
《徐显卿宦迹图》中身穿褴衫的国子监学生
既然古人都这么穿,所以现在也有一种提法,认为可以以褴衫为基础,设计中国式的学位服。
从文化继承方面来看,褴衫确实是最为恰当的中国式学位服设计参考标准。因为早在宋代开始,学生们就是这么穿的了;到了明代,更是蔚为大观。
我们当代人既然苦于使用西式学位服,那何不选择褴衫呢?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褴衫的样式总体上还是偏单调。古代学子一般不那么追求衣着的奢华,所以褴衫的简洁,正好符合他们的身份。所以,褴衫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为主基色,不可能会存在红色、紫色甚至是五颜六色的褴衫。
身穿褴衫的学子 《徐显卿宦迹图》
可是,对于当代人来说,如果仅仅以灰色为基色,就会显得单调和薄弱,对许多女大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太朴素了,不够美观。
而且,由于现代大学的学科分类特别多,单调的颜色,也不足以区分不同的身份。
如果你要硬是在褴衫上强加很多花里胡哨的设计,以便于更"美观",更符合学科分类,那必然又将褴衫这一传统服饰给糟踏了。
所以,目前来看,褴衫可以用,但是如何去用,如何去用好,还值得商讨。
在我心中,明代的文官服饰最适合设计成中式的学位服
明代的文官服饰很有特色。首先是在颜色上分为很多种,有红色、青色两种最为基本的颜色。其次,文官服饰又可以分为进贤冠服、公服和常服三个基本种类。
我个人觉得,校领导和博士可以使用进贤冠服。区别在于,校长的进贤冠上的梁可以多一些,也可以戴貂蝉冠;博士的少一些,可以戴进贤冠,冠上的横梁数字可以再进行商讨划分。
貂蝉冠服和进贤冠服 《孤城闭》剧照
研究生可以直接穿文官的公服。
明代的文官公服以宋代文官服饰为蓝本,基本上保留了宋代的设计。它的特色是,衣服以红、绿等颜色为主(宋代还有紫色),头上戴的双翅较长的方顶幞头。
我们目前还可以从一些明代绘画中看到这种公服的样式:
明代公服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尽量往宋代文官服饰上靠拢。把宋明两代公服的优点整合一下,让学位服更加美观。
文科生可以穿红色;理科生穿紫色或者青绿色。不同的学科,又可以再在颜色上细分——比如,文科生的颜色可以是大红、绯红、绛红;理科生的颜色可以是紫色、绿色、青色;工科生可以是灰色、黑色或皂色,等等。
至于本科生,我们可以直接采用明代文官的常服。
明代文官常服
明代的文官常服,种类和颜色十分丰富。
不同的颜色和补子可以区分不同的学科。比如,军事院校可以用麒麟补,穿灰色或黑色;医学院校可以白鹤补,穿灰白色;其他的文科大类,可以穿红色,锦鸡补;理科大类可以穿紫色或者青色,孔雀补或者狮子补,等等。
此外,在古代补子是有品级划分的,颜色也有贵轻之分,但是我们当代人可以稍微对它进行改进,让它把等级的因素去掉,把文科、理科、工科等各科的特色和精神体现出来。
想象一下:右下角的是校领导或者博士,后面的都是身穿常服的本科生
而且,用明代官服还有一个好处——古人潜心学习,为的就是有一天能高中。我们当代人虽然没有那么功利了,职业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但"高中"或者是"功成名就",依然是我们的一大主要目标。
所以,使用文官服饰,也表达了学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我相信,当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们穿上这样的衣服时,都会是人生中最自豪、最幸福的时刻。
题外话——如果不能打破束缚,何以"中国"?
我一直觉得很奇怪——西方的学位服自然是诞生于西方的特殊文化环境,中国的学位服,其实也可以有自己的文化继承。
但是,很多"专家"就是在走一些旁门左道,哗众取宠。比如说,某知名的美术高校设计的中式学位服是这样的:
这种设计,真的毫无“中国式”可言,而且毫无美感
这是加勒比海盗,还是拿破仑?
所以你看,其实他们的设计仍然没有摆脱西方文化的影响。说是中式,但中式在哪?哪里中式?把扣子改成布扣就是中式?把领口改成立领就是中式?
真是笑话。
《加勒比海盗》和拿破仑。显然上述设计,依然没有打破西方文化的影响
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利用好;但在利用我们文化的同时,也要打破传统的、西方化的束缚。
如果你始终觉得,学位服就应该有一个方形的帽子,就应该有一个西方式的"长马褂",就应该有一个流苏,那其实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走不出这个圈子,何谈创新?走不出这个圈子,哪有"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