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摆脱贫困,摆脱攻击,全力小康》特别报道。
“hello,朋友们好。欢迎关注农民杨卓林。这是室外直播。专门介绍我种的七彩谷稻。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仁里乡太元村的一处高山上,50岁的杨卓林正拿着一部手机在直播。“给你们看下我们这个稻子长得好漂亮。”说着话,杨卓林轻轻地扯过身边的紫色水稻,轻柔地抚摸着饱满的谷粒。
两个月前,第一次面对直播镜头的杨卓林紧张得说不出话,但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和直播间的“宝宝”们互动,还会热情地推销自家的大米。
一部手机、一场直播改变大山里传统的吆喝
杨卓林的彩色稻米通过网络卖向全国
镜头前,杨卓林身后,就是他自己种的20多亩七彩水稻。金秋送爽,又是一年丰收时,杨卓林的水稻和别人的不一样,不止满目金黄,还有紫色、红色、嫩黄……7种颜色,9个品种。稻在田中长、鱼在田中游、牛在田边养。
“10年前,我和妻子在外打工,因为没文化,只能做些体力活,收入低。后来为了就近照顾家里的三个小孩,我们决定回家务农。”杨卓林说,一开始没技术也不懂行情,亏了几万钱,只能凭老一辈留下来的经验摸索。
大变化出现在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之后,榕江县每年举办大大小小的农业培训,给更多的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以促进脱贫。
“培训的时候我意识到,一般的种植很难获得更好收益,必须利用本土环境优势,按‘特、优’两个方向,走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道路。”杨卓林说。
前7年,杨卓林翻遍大山,到处收集大山里的原生稻谷,还流转了十几亩撂荒土地,加上自家的三四亩土地,种起了红米稻、黑米稻、紫米稻以及香禾糯米稻。然后用优质的牧草养牛,用牛粪给彩稻施肥,再用彩稻来养稻花鱼,杨卓林的稻田不断地良性循环。
七彩稻虽然越长越好,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让自家的好产品卖出去,杨卓林通过手机学会了使用移动互联网,先是微信朋友圈营销,然后是头条号,今年开始,拍原生态的小视频发抖音让他一下子拥有了上万的粉丝。
“粉丝们看到我家的米、鱼、牛这么好,都给我发私信要买。后来我看到直播带货这么火,我也想试一试直播卖大米。机缘巧合地,疫情后,我们榕江县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开展了电商培训班,我第一时间报名了。”杨卓林。
在电商培训班上课,杨卓林学到了直播中怎么和观众交流,学到了怎么直播带货。现在家里的鱼和牛都有人预定了,养肥了就能卖;大米出来后,杨卓林也打算通过网络直播销售。
“我们家的彩色稻米可以卖往全国各地,内蒙、新疆、甘肃不包邮,其他国内地区满包10斤就包邮。”杨卓林笑着和我们说,现在鱼、牛、大米加起来,家的年收入有10多万,还比以前打工轻松,我很满意了。
桐庐、榕江创新打造“消费扶贫3.0”模式
通过网络直播促进榕江的“黔货出山”
杨卓林学习直播的地方就在榕江县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其实这是浙江省桐庐县与贵州省榕江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产物。
2019年以来,榕江与桐庐两地县委县政府创新打造“消费扶贫3.0”模式,联合签署并实施《2019年消费扶贫联合行动方案》,通过网络直播促进榕江的“黔货出山”。目前已累计帮助榕江销售农特产品5600余万元,带动5000多名贫困人员增收,其中通过电商销售占比达50%以上。
特别是去年5月榕江通过桐庐引进了杭州安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后,电商服务中心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升级,开展专业化的运营,重点帮助榕江打造农产品品牌、培育电商人才、建立农村电商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承接消费扶贫等工作。
“疫情后,我们已经组织了57期电商培训的学习班,参训学员达5188人次,学员们逐渐掌握了电商销售模式。”榕江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朱玉英说,现在正值榕江的百香果、小香鸡、红薯干,腊肉、茶叶销售季,前段时间我们举办直播助农活动,带货的同时,还广泛宣传榕江县优势资源、重点产业、发展前景,不断提升扩大榕江知名度。
目前,榕江县已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6个社区电商驿站,5个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电商驿站、40个行政村级电商驿站,通过多个平台在线经销榕江特色农产品。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带动下,23家物流快递企业入驻榕江县,261个农村乡级邮政、快递100%全覆盖。
“榕江以前也有电商,但整体落后。东西部扶贫协作引入安厨后,榕江当地的农特产品有了包装、品牌;同时还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得到韵达、桐庐快递等3公斤内包裹3.5元全国寄的政策助力。”朱玉英说,现在这里平均每天都有300到500单的订单量,虽然量不大,但很稳定,榕江电商有了持续性的造血能力。
人才深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
桐庐榕江帮扶领域全面延伸
榕江所需、桐庐所能。
自2013年桐庐榕江结亲以来,两方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资金、人才、社会力量等方面,桐庐竭尽所能,聚焦产业、就业、社会事业全力帮扶,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7亿元(含杭州市统筹),实施项目42个,利益联结12364名贫困人员。
人才方面,除了派遣干部人才,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外,桐庐榕江还通过拓展“银龄计划”,引进了杭州地区6名优秀退休校长到榕江6所中小学担任校长;深化“组团式”帮扶,形成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级教育“组团式”帮扶体系;开展“下沉式”帮扶,分批选派医疗专家下沉到榕江边远山区乡镇卫生院驻点指导,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开展“弹性式”帮扶,采取柔性挂职方式,根据种桑养蚕和茶叶加工等产业阶段性需求,选派若干名专技人员不定期赴榕江开展技术和服务,时间弹性,即需即派。通过一些列人才帮扶举措,实现两地观念互通、技术互学、作风互鉴,帮助榕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产业方面,围绕榕江发展“果、蔬、药、菌、猪、鸡”六大主导产业,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13亿元,打造了百香果、中药材、生态家禽、油茶、蚕桑等产业项目27个,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64人,带动7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还积极招引企业开展合作增强活力,利用公司雄厚的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确保产业快速发展。
劳务协作也持续深化,“点对点”输出,加强劳务需求信息对接,桐庐出台就业支持政策,组织企业送岗上门,今年开展“抗疫情、保送到”活动以来,有组织输送9176名贫困人员到浙江省务工。而且发挥驻桐庐劳务协作站作用,为在桐庐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子女就学、帮助劳动维权等服务。
另外,两地的帮扶领域正在全面延伸——桐庐榕江两地实现5个乡镇结对,桐庐发动5个社会组织、47家企业与榕江115个深度贫困村结对,桐庐16家医院、35所学校分别与榕江21家医院、64所学校结对,现已实现榕江深度贫困村、医院、学校结对全覆盖;桐庐的商会、协会、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类捐资捐物总价值达到4500余万元。
通讯员 | 吴方千 金忠诚 钱凌芸
摄影 | 王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