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看了100多部同志电影,我想说同志电影的故事模式。
(数量不多,但仍想斗胆总结一下)简单地分一下类:
【1】【出柜风云】
一个人,发现自己对同性有欲望,其面对的首要选择就是要不要告诉别人?
这就是有关出柜的故事。也是人生的一桩顶级的大事了,命运里多少腥风血雨由此展开。用风云二字形容出柜看似夸张,其实也属实。
《男孩》《爱简单》《夏威夷》《天佑鲍比》等是青春期男孩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应,《自由坠落》《灰度灰》等则是已婚男子。这类故事,结局不尽相同,出柜,或躲在柜子里、偷食等等。
这类故事的发展动力,在于“性向觉醒——身心纠结——做出抉择”的故事结构。
性向觉醒前后,男主人公所进行的同性性行为,是比较吸引基友腐女们的画面,许多同仁都是奔着这个来看片的。我们姑且把它称为G点。把控好这个G点,怎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呈现出来,直接影响着同志片的美感。在这个G点方面,肉体交缠是一种主要的选择,比如《欲盖弄潮》《自由坠落》,但是如何拍摄交缠的肉体,亦有高低之分;此外静默不语,无声胜有声亦是一种选择,《夏威夷》如是。
剧情方面,一个显著的矛盾在于纠结。是否承认自己是gay,与是否要向家人出柜,是两个层次。
许多影片尤其是青春期gay恋影片,世俗家庭几乎是不在场的,影片止于两个人在一起处,故而期测中的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层面。而之后如何发展犹如白雪公主与王子结合的故事一般,不再交代。这便是第一个层次。
这样影片典型的画风是小清新纯爱系,如《暹罗之恋》。在第一个层次上,出现的矛盾主要在男孩们的心身纠结、出尔反尔、恐同深柜。《欲盖弄潮》里扎克在海浪里翻涌、在岩石上焦虑地坐着,把这种煎熬刻画得很传神,在出尔反尔这一点上比利时影片《男孩》体现得非常明显。恐同深柜则在《壁花少年》里的哥哥体现的非常明显。意大利剧《朱利奥和托马斯/G&T》更是用两季的长度才完成了男主的出柜历程,可见其纠结。在这类出柜影片中,《爱,简单》是立意高明的故事片,少年纯情美好,情窦初开、爱意懵懂,其高明之处在于其把性向的觉醒隐藏在青春的叛逆主线下,成长的少年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抗父母的权威,这样的情节使这个故事,更像一个青少年成长故事,而非仅仅一个出柜的故事。
第二个层次,是否要向家人出柜则牵涉家庭进来,家庭所带有的异性恋恋爱模式、结婚生子的传统使得同志们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选择与世人的反对针锋相对,矛盾借此铺陈开来。许多孩子禁不住父母的摧残,以死相逼。社会上这样的悲剧早有发生。这里所延伸的父母到底是关爱孩子还是关爱面子的问题,成为了反思父爱母爱的一个导火索。我们就会发现,光鲜的爱护下存在着某些阴暗的摧残。而这一点上,不只是同性恋所面对的问题,是整个青年人面对的问题,父母干涉自己的大学专业、职业选择、婚姻对象的事,非常普遍。“为你好”,成为了许多人的梦魇。
而这个层次,所衍射的情感反思,比第一个层次,更具有普遍性,为所有青年所共享,故而也比起第一个层次的小清新画风,披上了一层较为沉重的色彩。两人小甜蜜的故事片,的确美好,但是格局毕竟有点小,有点像美味的慕斯小蛋糕,吃了几块就会腻吧。而第二个层次,则可以如一壶烈酒,后劲十足,给人醍醐灌顶的启迪。
在第二个层次上,同志与父母的角力,成为一种故事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天佑鲍比》是典型的代表。前者其把性向的觉醒与青春的叛逆联系到一起,叙事动力更足,矛盾更多,更像一个青少年成长故事,而非仅仅一个出柜的故事。后者把故事核心放在母亲上,出柜最大的阻碍估计是父母至亲的态度,得到至亲的支持与否,可以说是简直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这部影片,男孩以自己的死亡换来了母亲的醒悟,母亲醒悟后在学校发表的一个演讲令许多人动容。她作为异性恋的代表,一开始对于同性恋百般厌弃,带儿子接受治疗,恶语相逼(许多家长就是这样,道理无法说服孩子便以死相逼),最后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死亡,而这位母亲在了解同性恋这个事实后,选择理解、宽容,为同性恋发声,其带有的象征意味比较浓厚。
同类佳作中,还有《喜宴》《非诚无语》等。
《喜宴》是一个同志形婚的故事。形婚,实属无奈之举,中国传统婚恋文化过于强大。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宗族传统,一支姓氏家族的壮大是整个家族的荣耀。“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类的话语,已经深深地刻录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心中,无论对错都已被当做道理忠言而被接受。其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断章取义的说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意是说:不孝的表现很多(三代表的是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其中的“无后”并不是没有生出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什么是作为后辈的本分呢?这个范围很广,并不是专指要生后代。
李安的《喜宴》以一个“形婚”被父亲识破的故事,展现了同志的如何在夹缝中委曲求全的生存故事。期间大量的细节,如父母的关怀,母亲聊起自己过往故事等等细节,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婚姻文化:一个中国女人嫁出去中国男人娶进来,必须呼朋唤友齐聚一堂,即使一辈子碌碌无为,结婚这一件事上也必须尽量的大张旗鼓,风风光光的,得到亲友们的祝福,父母双亲赢足面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个人幸福与家族荣耀的是成正比的。而这些风光、浪漫对于同志来说,无疑是奢望——同志的身份,让这种关系变得失效,甚至可能还是反比。伤害自己迎合父母或者周全自己伤害父母,都是满纸血泪的生活。形婚看似是一种双全,其中的演戏之苦,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期间,两代人之间的角力,两种异质性文化的差异,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在影片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份爱,应该是超越一切界限的,不是吗?这是李安借以影片希望传达的训诫。
《非诚无语》则是一部意大利喜剧片——20多岁的小青年,决定向父母出柜,而父母早在出柜之前就发现了他的同性恋身份,他们也兵荒马乱的,父母意见不一,争吵不断,孩子蒙在鼓中,实在忍受不了父母无缘无故的争吵,隆重出柜的时候,父母早就认同了他这一身份。之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小青年也抱得美人归。这样的故事,真真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出柜故事。影片多出铺陈,构思灵巧,当然最感人的还是——
“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告诉你们,你们知道了不要吓到其实,我是gay”
“嗨,早就知道了,不管你是什么,都是爸妈的心头肉!”
这样的结局。
比较遗憾的是中年出柜影片,因为所涉及的家庭伦理范畴,本来具有极大的张力,可以引发许多矛盾与思索,诸如,一个已婚男子在异性恋生活与同性恋生活之间,如何取舍,一边是心之所向,另一边是自己的妻子孩子,一个男人的责任感需要他牺牲自己的本真,而一个男人的幸福感要求他牺牲自己的责任感。两难境地,似乎无解。可以说,时到中年结婚生子才发现自己的同性性向,近乎一种人生的悲剧。如果能骗,但愿能骗自己一辈子。但是,觉醒了就是觉醒了,小草生长出来,要么继续生长,要么夭折,绝不可能当做没有发生过。
在这方面刻画得比较好的影片,比较少,《断背山》算是凤毛麟角。还有《灰度灰》《自由坠落》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层面,但是刻画得还不够深入。《灰度灰》给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结局,《自由坠落》第二部即将出炉,可以期待一下。
【2】【肉欲迷宫】
完成出柜之后,许多同志陷入了肉欲的漩涡,滥情乱性。《外出就餐》12345用五部的长度描画了几个男人在排列组合地乱性,还追求超脱肉体的纯洁爱情,具有很大的肉体观感与讽刺意味。《迷情站台》亦是通过一个环形结构的叙事模式,这类同志的肉欲大于爱欲的现实。
同志群体对于乱性,宽容度很大,有些同志很享受开放性关系,在他们眼中,滥交并非显得那么十恶不赦,比较中性,他们也不认可滥交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们这种行为。他们享受着在不同肉体来回的酣畅淋漓。许多同志情侣,都各自在外面拥有自己的固定炮友。这是一般异性恋者无法想象的,灵与肉怎么可以分开呢?身体和心灵都要专属于对方。这样的逻辑,虽然并不是所有异性恋者都赞同,但是可以说很大部分异性恋者都这样认为的,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主流婚恋观;而这样的专属观念,在同志群体里,亦然存在,但可能比例比较低。在中国,同性婚姻尚未立法化,两个人在一起,没有走法定的结合程序,就是不一样。没有法定的关系认证,便没有责任感的约束了,也失去了外部的监督机制。在目前中国,制约异性恋者出轨搞外遇的滥交,是整个社会的监督机制。中国人结婚,办喜事,要请各路亲朋好友,然后在众人面前,表白爱情,那句“无论贫穷…只爱他一个”是必然出现的,这桌喜事的潜台词是什么呢?诸位朋友,以后我就只和这位在一起了,只操他一个。婚后,这个人出轨了,被发现了,街坊邻居、同事老板、各路亲戚都会知道,他们都会用歧视的眼光看着他,试问这个人还如何取信于人呢?所以许多人不敢。而同性恋因为没有婚姻的这一法定程序,没有这样的监督机制,在外面偷食,出轨,开放性关系,一系列现状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样的同性恋者脑子里只有色,没有刀,不知顾忌,肆意妄为,由着性欲放纵自己。然后在性爱高潮时刻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感与孤独,酣然睡去,空虚的世界,等待下一次被另一个热肉体填满。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是许多滥交乱性者的真实生活写照。如同风筝与放风筝的人,没有绳子,紧靠着虚幻的信任,很难飞得持久。这样的同性恋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很难享有真正的爱。
这类影片还有《狩猎季节》(12)《兽穴俱乐部》(123),这两部剧基本上是有点剧情的GV。看后,除了满脑子的交媾场面,再无其他。电影应该带给人的灵魂洗礼的功能,完全失效。典型的下半身创作,与单纯的GV几乎没什么分别。这类影片在提供声色食欲的同时,拉低了同志影片的高度。
其实这样的题材,完全可以拍出深度,而不只限于声色肉欲。“性”是极浅亦极深的,浅层是声色肉欲,深层是欲望本身。比如,《居家男孩》。《居家男孩》是一个类似于一对中年同志家的性奴,圣诞节之际,得以独自在家,他约不同的人做爱,在满足别人之后,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我告诉你,我会在圣诞节那天自杀,你会怎么样?”但是得到的答案都是令人失望的,一次次的拔屌无情,射完就走,让他心里难受。他需要的不是,hey,baby,I gotta go! 而是,I wanna stay with U。影片的最后,有一个比较正向的结局,算是一个交代。比如《湖畔的陌生人》,其情色尺度看成GV,有大片段的做爱镜头,然而在这层肉欲镜头之下,是一部探讨欲望的寓言。爱与死亡,哪一个更重要?男主角的心上人、男主人、胖大叔都面临这样的选择,影片最后一片漆黑,杀手那声对爱人的呼唤,戛然而止。你是爱人,会应答吗?还有短片《chaser》,也是令人惊艳,推荐看看。
这样的影片,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不仅仅是局限于性上,而是触及到了爱的层面,不只是探索如何进行对欲望的呈现,而在于呈现对欲望的探索。如今,满足同志的性欲,比满足同志的爱欲容易太多了。可是,性高潮不过是那么几十秒,而爱高潮,是可以持续那么多年的。同志要过怎样的生活呢?一个提示是,滥交久了,便没有耐心去爱了,进而也不会拥有维护爱的能力。
【3】【同志运动】
同志平权运动,如果从1969年的石墙事件这一关键事件算起,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在越来越多国家同性恋合法化的今天,同志平权运动似乎迎来了新阶段。那些平权运动中所发生的动人故事,是不是应该挖掘出来,搬上大银幕,让主流社会进一步认识并接纳同志群体呢?故而,《平常心》《八号提案》《骄傲》等影片,相继出现。《平常心》着眼于美国八十年代的艾滋风暴,一批同性恋者建立男同健康危机组织,呼吁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这场即将爆发的大瘟疫给予重视;《八号提案》是一部纪录片。在2009年,数千名同志被剥夺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于是摩门教开始了全国性的组织活动,并带头融资和带头作用,努力制止超过三十年的婚姻平等地位。后来出了一部《审判八号提案》,电影讲述08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加州通过了一项极具争议的8号提案,8号提案将婚姻权界定为仅限于一男一女的婚姻,使加州同志群体丧失了4个月前刚刚获得的合法婚姻权。《骄傲》则是聚焦1984年,英国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在罢工的艰难岁月中,一群同性恋者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2015年6月26日,美国的最高法宣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同志平权运动在地球上的头号强国取得了胜利,证明着同志平权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
【4】【祛魅反璞】
在自然界,同性恋的比例远低于异性恋,一般稳定在10%左右,故而同志的身份是标出性的,如同众多孔雀中的雄孔雀,不可忽视。故而许多同志电影来说,往往聚焦于同志性取向这一点,着重刻画他们的性生活、性态度等等,虽然是一种对于同志的关注,但不可不说这带有猎奇、窥探的成分。同性恋与否,首先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除了性生活,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把同志当做一个性具,置于摄像机面前着力拍摄性生活方面,把整部影片的高潮处理为性的高潮是视野狭窄的表现。
将同志的身份祛魅反璞,把他们从性爱场面的泥淖中,解脱出来,还原到广阔的爱情生活里去,才是一个大的视野。他们之间,除了简单的纯爱,也会有黯然神伤、背叛抛弃、同床异梦.....异性恋感情世界里体会到的一切元素都同样存在同性恋中,因为主角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繁复杂的情感。
《霸王别姬》《断背山》《春光乍泄》《爱很怪》同志爱情片的堪称典范。《霸王别姬》长居国产电影前五名,程蝶衣的同志身份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出的,在李碧华的原著中,则刻画得更加明显,影片将一份触不到的爱情置于60余年的历史的长度,朝代更迭,时政变换,三个人之间如何地纠葛与和解,引人注目,令人难忘;《断背山》讲述的是男人之间的如高山静默深沉的爱被李安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一爱情的证明不是性爱场面的完美无敌(其实,本片中性爱场面极少而且并不暴露),而是靠其他的细节,比如,二人的初次相遇、打架、离别、重聚、争吵、最后的承诺等等,这些真正还原了所有恋人恋爱时的样子;《春光乍泄》讲述的是两个男人相约游看大瀑布,最后一人失约的故事,何宝荣花心行径伤害了黎耀辉,黎耀辉仍怀期待拯救着何宝荣,在数次争取无果后,黎耀辉决定独自赴约,再离开此地,何宝荣看到空空的房间,抱枕痛苦追悔莫及;而《爱很怪》则是近年来的佳作:两位老同志,在纽约州同性婚姻合法后举办同志婚礼,失业并流离失所,分别寄住在不同亲友家,最后其中一人逝去的故事。着镜较多的,并不是二人的感情,而在于,外公寄住在自己侄孙家的生活,三代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与侄孙的矛盾,这份矛盾在外公死后才得到和解。这样的故事,相比前两者,一点悲壮的因素都没有,比较平淡。但是,细细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是更真切的生活,相守四十年的老同志,在一起时喋喋不休、争吵不断,晚上各自睡眠时,又相互想念,这般矛盾的统一,没有深厚的感情是无法实现的。这部影片没有肉戏,两个胖胖的老人拥抱在一起,哪有什么肉欲、美感可言呢,不过这部影片压根没想打动观众的下半身,它想打动的是观众的上半身,是心,是爱。如此冲淡,如此深情。
说到冲淡与深情,不由得又想起一部片子,那就是08年陈俊彦的《你好,再见》。这部片子,看后令人难忘,闻同性友人逝去,来到他的小镇,与其朋友相处一天,两人对话谈天地了解彼此追忆共同的友人,深夜中两人淡淡地拥抱,第二天拜访者离开。这样的拥抱,极富超越,不是基于性的念头、爱情的欲望,而是基于人性的关怀,这样的感情,不是爱情,而是爱,是一颗破碎的心与另一颗破碎的心的相互抚慰,一颗寂寞的心与另一颗寂寞的心的相互体谅。默然寂静的拥抱,是无关情欲的大爱。(2014年响应同志平权运动的《 Until We Could》短片,亦是出自其手)
一部好的同志爱情片,观众看到的一定不是Ta们的爱情,一定是自己的爱情。把同志爱情片拍成性爱滥交场面的大集锦,只能说是导演自己的意淫。
此外《单身男子》《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蓝宇》《时光驻留》(这个导演为人所知的影片是《登堂入室》)亦是将同志祛魅反璞的佳作,《周末时光》《燃尽八月》《橘色》这样的影片也触及到了祛魅返璞的境界,亦可值得一看。
在这方面,许多短片甚至比电影长片更加出色地表现出同志的感情生活、情感关系。比如Requited(2011)Thirteen Or So Minutes (2008) Steam (2009)The Best Men (2007)Triple Standard (2010)Cowboy(2008)都是很不错的电影短片,可以看看。
【5】【更多电影类型】
目前以同志为主角的电影,主要涉及的是爱情片、剧情片、纪录片。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除了爱情片,还有剧情片、悬疑片、探险片、科幻片、动作片等等。在其他的类型片领域占比极低,这样的现实暗示着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排斥仍旧深深地存在。各大类型片中,大小角色的性向设定基本都是异性恋者,而同性异性只是不同的性取向,到底还是平等的,所以为什么不可以置换他们的性取向呢?同性恋者一样可以如异性恋者一样在各大类型片中,游刃有余。《V字形仇杀队》带给了我们一个惊悚的世界,而主角V其实就是一个同性恋者。这让我们看到了在惊悚片中,同性恋作为主角的威力。前面提到的Cowboy (2008),亦是典型,这部短片虽短但是寓意深刻。
当同志不再仅与爱情片紧密相连的时候,便是有更多好电影出现的时候。
【6】【反思】
同志电影或同性电影,命名的是以同志为主角的电影。那么作为对立面的,是不是有类似的“异性电影”叫法,这样叫不是很多余吗,的确,所以没有这样的叫法。这样一比较,我们便可知会,同志电影或者同性电影这个的叫法,其实是一个电影的伪类型。从这里亦看出,同志电影这样的叫法,标志着同性恋群体的标出性,因为在人类社会,异性恋是不言而喻的,是默认的设置,只有违背了这个性向设置,才需要标示出来,故而有了同性电影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如今的同志电影叫法应该是一个当今历史环境的观念产物。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接受了同性恋这样的事实,那么这样的叫法应该也会成为历史,届时,同性电影与异性电影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一样——多余。
出处: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