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关于未成年人直播补偿纠纷的事件频繁报道,成为现象级话题。
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全国两会中,多份代表的提案也关注到如何规范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建议从未成年人资质实名审核、家长监护模式、消费风险提示等多个角度采取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南都记者发现,除了陌陌、抖音和虎牙3家平台,另外如YY、斗鱼、映客、一直播、美拍、花椒、B站、龙珠直播、酷狗直播、战旗直播、企鹅电竞、触手、NOW直播、爱奇艺、火猫直播和快手等17家平台没有在新用户注册和消费时设置有效身份审核环节。而上述3家平台虽然设有简单验证,但用户选择跳过后不影响充值和打赏功能。
共性:父母陪伴少、打赏间隔短
未成年人获得家长相关账户密码的途径大同小异。
南都记者通过梳理2015年以来的相关报道发现,一些家长付款时未避开小孩;一些家长当着小孩的面说过密码;另一些家长允许小孩玩其私人手机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消费的原因。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直播平台普遍缺少有效身份审核,用户登录后可直接充值、打赏主播。
2017年至2019年,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接手的关于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案件就达五、六十件,接受家长求助类似问题的情况有上百次。“足以见得,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网络消费行为已不再局限于法律问题,而是一种非常严峻的社会现象。”
据赵良善介绍,这类案例往往存在共性,比如打赏的未成年人年龄集中在8岁到13岁;家庭条件均较差或者父母陪伴少;打赏的间隔时间短,例如一晚上花费几千元等。
“我代理过一个案子,河南许昌13岁男孩小苗迷上了‘鬼步舞’,用父亲的救命钱打赏主播2.4万元,该父亲患肝硬化晚期。我在与平台交涉时谈到了几点,这个男孩的消费频率非常高,他用了自己的照片用作登录头像,很明显能看出是未成年。另外,该平台未设置任何登录障碍及提示,因此平台存在绝大部分过错。”赵良善介绍说,在未成年人打赏发生后,家长与平台的过错该如何界定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如果平台进行了基本风险提示及技术甄别,设置了身份证信息及登录人审查等,可以初步认为平台尽到了初步审查责任。此时出现纠纷,才可以适量减轻平台的责任。
而实践中,很多直播平台的审核门槛低,未成年人只要知道支付密码或有支付工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购买相应的虚拟财产。在南都记者近日调查的20家直播平台中,有17家平台未在新用户注册、消费前提供有效的身份验证。有的平台虽然设置了实名验证、人脸识别等审核环节,但用户均可选择跳过,审核“形同虚设”。
赵良善认为在相关打赏案例中,家长都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密码,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家长长期未发现小孩存在巨额消费行为等,家长对于扩大的损失存在绝大部分过错,对于合理范围内的消费数额(例如3个月内),平台予以大部分返还;对于扩大的损失(超过3个月)建议结合家长的过错程度,平台可返还一半或者一小半。”
约束:不得为游客模式用户提供游戏内消费服务
相比于直播行业尚未形成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行业共识,网络游戏行业在这方面探索的步伐明显要快不少,相关规定的出台也在推着整个行业向前走。
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用户须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网络游戏经营单位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
2017年2月,腾讯上线成长守护平台,同年7月发布了健康系统。2018年9月15日,《王者荣耀》健康系统正式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介绍,健康系统将根据相关信息精准判断玩家是否为未成年人,对于确认为未成年人的玩家,平台会严格执行健康系统的限玩规则。
按照相关规定,网络游戏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用户提供消费服务。
另一游戏大厂网易自2019年1月起,在首批15款手机游戏中上线了防沉迷系统。在21:30到次日8:30就全面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此外,在限制时间内,防沉迷系统还会适时提示玩家的剩余游玩时间,游戏时间越长,这个提示就出现得越频繁。
“游戏公司通常会先分析后台数据,判断是否确系小孩在进行游戏充值、消费。比如,现在孩子玩手游的多,一般在周六日达到高峰,周一到周五基本没有。总之,孩子得选择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用家长手机进行验证付款。为了避免用户输入假身份证,游戏公司的后台服务器需要外部购买身份证信息接口,随便输入身份证有很大的概率会验证失败。”游戏法专家孙磊向南都记者表示,网络游戏实名制和游客模式禁止内购消费的规定,是网络直播和网络游戏都必须遵守的,否则平台将遭到处罚。
专家:不应对未成年人举证标准提出过高要求
在面对家长或未成年人本人提出的退款申请时,平台在处理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一系列验证来规避遭“恶意退款”的情况。
通常,退款申请人会被要求提供未成年身份信息、监护人身份信息、监护人与小孩关系证明、消费凭证、消费行为是未成年用户独立操作的等等,而最后一项往往成了家长们共同的难题。
抖音、触手等平台提供了关闭消费功能的未成年模式选项。
“在具体实践中,直播平台主要掌握相关用户观看直播、聊天、消费等后台数据,用户自身确实比较难以证明。对此,当未成年人一方已尽力通过直播账号的实际控制权、未成年人自身的陈述、直播账号的消费习惯与充值消费时间、账户与主播的聊天内容等证据时,就应依据优势证据认定账号的实际操作者属于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向南都记者表示,在网络环境下,不应对未成年人一方举证的证明标准提出过高要求。
程啸认为,依据《民法总则》相关要求,未成年人中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充值、打赏,以及未曾获得监护人的许可、追认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充值、打赏行为均是无效的。因此,直播平台和主播应当返还。但如果各方都有过错,应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
程啸介绍说,“例如监护人是否对网络支付的账号与密码尽到保管的注意义务,是否在收到银行转账提示后及时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控制,直播平台是否采取了合理措施识别未成年人身份,以及主播在知晓用户是未成年人时是否及时通报平台,是否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行为等。”程啸认为,国家监管部门应当出台相关规范,要求直播平台落实用户实名制注册制度,加大技术投入。
“建议采取巨额充值、打赏等异常行为的提示,设置充值、打赏数额日均上限,使得平台及用户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避免财产损失的扩大。另外,监管部门应设定规范要求直播平台提升主播门槛,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以对引诱未成年人高额打赏的主播进行惩治。”程啸说。
出品:南方都市报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秦楚乔 詹晨枫
更多内容,点击专题【互联网平台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