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村,了解村民的最新情况,是季青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摄聂桂清在办公室通过电话听取群众需求。 |
聂桂清在村民家中询问村民近况。 |
南方名记者
祁雷工作室出品
在沙旁,没有人不认识聂桂清。
这位穿着警服的“邻家大叔”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夜间巡逻时,他是“夜游侠”;发生纠纷时,他是“和事佬”;遇到困难时,他是“及时雨”。
在村民眼中,聂桂清是平安“守护者”;在同事眼中,他是志同道合的“老大哥”;在家人眼中,他是勤奋的丈夫、严肃的父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聂桂清的家就安在警务室,有了聂桂清,我们很放心。
同事说:
他是我们的“老大哥”
聂桂清在警务室有两名好帮手:辅警徐铁权和何俊贤。两人每天和聂桂清同吃同住、走街串巷,对这位“老大哥”很是佩服。
今年36岁的徐铁权在“桂清警务室”干了8年辅警,作为土生土长的沙旁人,他从小就认识聂Sir。2010年,警务室缺辅警,聂桂清就把他找来了。
“桂清大哥平易近人,没有领导架子,我们工作不分上下,做事不分前后。”徐铁权说,好几个大年三十晚,他和聂桂清一起吃年夜饭、值班,再在大年初一一起巡逻。
常年跟着聂桂清调解,徐铁权对服务群众也颇有心得:多下乡、多进门、多个心眼、不摆谱、不敷衍、不怕苦。
今年22岁的何俊贤是聂桂清带过的辅警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两年前,何俊贤来到警务室工作,聂桂清总是带着他和群众“打成一片”。
“看到群众来办事,先送上微笑,问一声好,再请坐,处理事情有条有理。”何俊贤分享跟了聂桂清之后的学习心得。
在何俊贤眼里,聂桂清充满正能量,是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他会亲自下乡给偏远的群众送身份证,上门给五保户打扫卫生,自己掏腰包请吃饭。”何俊贤说,这两年的耳濡目染,让他也更主动地帮助群众。
两人都说,只要“聂大哥”在这里,就会一直跟着他干下去。
聂桂清的一言一行,也给前来“桂清警务室”学习的外地民警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7年,德庆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廖颖坚参加县公安局组织的“走好从警之路,立好从警之心”培训,来到聂桂清警务室参观学习。一走进警务室,他就被满墙的锦旗和奖状震住了。
令廖颖坚感慨良多的是聂桂清的认真:多年如一日坚持巡逻,多年如一日服务群众,“他虽然没有办过轰轰烈烈的大案要案,但是他的品质是办好大案要案的基础”。廖颖坚说。
2018年8月3日,廖颖坚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聂桂清警务室锦旗的图片,并配了一段感言:不慕名而来,不知他的“高”;不登门拜访,不知他的“多”;他用了数十载搭起了这个社区的“人心”,致敬这位“可爱”的桂清叔。
群众说:
有事找他准没错
2月17日早上8时,79岁的沙旁村村民刘荣来到“桂清警务室”。快过元宵节了,他想给聂桂清送点自家种的花生,顺便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请聂警官来家里吃一顿饭。
“认识聂警官十多年了,从来没成功请他吃过一次饭。”这一次刘荣再次失败了。在他看来,这位好警官热心肠,从不索取回报。
多年前,刘荣因外孙女的户口问题忧心忡忡。聂桂清从街坊们口中听闻此事后,主动找到刘荣了解情况。原来,刘荣的女儿常年在外地,外孙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眼看就要上初中户口却没着落,他急得落泪。
聂桂清告诉刘荣“放心就好”,就让他回去了。随后一个多月里,聂桂清多次奔走于民政、计生、妇幼等相关部门,提交申请、补办手续,终于帮老人的外孙女落了户。
这样的故事,刘荣说自己一天都说不完。他说,乡亲们只要遇到难事,就会找聂桂清。
在沙旁中学体育老师梁彬荣眼中,聂桂清“能力强,有威信”。
2007年,梁彬荣来到沙旁中学工作。刚来时,学校校风不佳,总有一些调皮学生不服管教。有一次,4名初一学生“埋伏”在梁彬荣通往办公室的楼梯间等待他的出现。当天,梁彬荣没有戴眼镜,一上楼梯就被4名学生拦截,还被其中两名学生打伤眼睛。
“老师被打成这样,太不像话!”聂桂清知道此事后,立即前来了解情况,并挨个到4名学生家中走访,其中有一名学生不肯认错,其父母也拒绝赔偿医药费。
聂桂清先向孩子的父母讲述了事件原委,还拿着法律条文向他们解释,讲述了不少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孩子的父母终于认识到错误,让孩子向梁彬荣道歉,并承担了部分医药费。
“聂Sir很有一套!”梁彬荣说,后来这几名学生非但不再调皮捣蛋,每次见到自己还会热情地打招呼。
聂桂清的名字不但在沙旁如雷贯耳,还传到了德庆县其他地区。
“我听说有一次桂清叔上门抓捕嫌犯,还没开口嫌犯就坦白了。”2月16日凌晨4时20分许,外镇青年小张骑摩托车去沙旁朋友家。行至聂桂清设置的查车点时,他主动停下车,接受聂桂清盘查。聂桂清提醒他“注意安全,切莫喝酒”,随后放行。
“我听说过聂警官的很多故事,大家都夸赞他!”小张说。
家人说: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德庆县城靠城中心处,有一家小小的煲仔饭店。每天中午一到饭点,客人络绎不绝。客人都说“老板很实在,饭菜物美价廉。”
这家店的主人叫聂树锦,是聂桂清的大儿子。去年起,他开始经营这个小饭店,母亲也在厨房帮忙,生意还算红火。
“父亲总说,无论做什么职业,都要勤奋踏实。”在父亲身上,聂树锦看到了做人做事的准则。
在聂树锦的成长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似乎总是一个背影。“小时候,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经常见不到面。后来,他基本住在警务室,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聂树锦说,在他印象中,好几次一家人准备吃团圆饭,父亲就接到了报警电话,饭都来不及吃一口,便赶回警务室处理警务,留下一桌饭菜。
“我知道父亲工作忙,所以和弟弟从来不怨他。”聂树锦说。
走进小饭店的厨房,聂桂清的妻子徐石妹正在切菜洗碗。现在,她白天在店里搭把手,晚上帮忙照顾孙子,充实而忙碌。
徐石妹和聂桂清结婚已37年,在她的眼中,丈夫“很勤奋,对工作很尽心”,所以家中的事情她尽量不让丈夫操心。
妻子理解丈夫,丈夫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心。
以前,每到农忙时节,家中人手就不够用。徐石妹知道丈夫工作忙,从不愿向丈夫开口,聂桂清嘴上也不说什么,但会偷偷请亲朋好友过来帮妻子的忙。每次一家人团聚,聂桂清也会尽可能动手做饭,给妻子和儿子露一手。
几年前,聂桂清因公负伤被送往医院,不想让家人担心,聂桂清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妻子和儿子。“还是他同事给我打的电话,说老聂出事了,我才知道情况。急忙赶到医院,看他躺在病床上,还在打电话调解矛盾。”
在住院的40多天里,徐石妹悉心照料,沙旁的乡亲们也纷纷赶来看望聂警官。“40多天来了共800多人,我看到乡亲们后也更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热爱这份工作了。”徐石妹说。
徐石妹最担心的还是丈夫的身体。多年的劳碌让聂桂清患上了高血压、肩周炎、关节炎等职业病,徐石妹总是提醒他:“多休息,夜里出门要当心。”
采访当天是元宵节前夕,聂树锦还不知道父亲节日是否有空回家吃顿饭。“工作要紧,如果父亲有时间,希望他能回家,回不来就好好工作,保重身体!”聂树锦说。
■记者手记
小小警务室 也有大乾坤
从德庆县城驱车40多公里,途经18公里盘山公路,绕过66道山路急弯,2月16日晚11时,记者来到了德庆县官圩派出所“桂清警务室”。
从2004年至今,聂桂清已在这里坚守15年。
两层楼的警务室,一层办公,二层生活,里面的工作生活设施简陋却干净整洁。对聂桂清来说,这里就是家;对乡亲们来说,来到这里就很安心。
记者到达后,立刻开始采访,边看边听聂Sir讲述守护大山的故事。
在警务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个故事。“破案神速、公正执法、热心帮助、无私奉献……”锦旗上的字道出这位“全能阿Sir”的不平凡之处。
群众来办事,微笑、问好、倒茶、请坐,在警务接待室里的长椅上,无数乡亲向聂Sir道过心事,说过烦恼。
他的办公桌上,有亲手绘制的“人口基本情况登记簿”:18个月的走访,挨家挨户地询问,一笔一划工整记录。
时间飞快,4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聂桂清一刻没有休息,偶尔停下喝口茶。
凌晨3时一到,聂桂清开始了每日的“例牌”活动——夜巡。记者跟随他从警务室出发,一路骑摩托13公里到达南华候车亭。
山里夜间气温低,当天还下着小雨,聂桂清风雨无阻,到达后设卡查车,毫不松懈。
早上7时,天空微白。夜巡结束,又是一个平安夜。
记者跟随聂桂清回到警务室,本想作片刻休息,一面锦旗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桂逸之声八方闻,清廉办公爱子民,好心好意人易近,警卫家园乐助人,察言观色邪恶遁。”
虽短短数语,却是新时代优秀基层民警的生动写照。
吴珂
南方日报记者 祁雷 吴珂 马喜生 见习记者 陈理 发自肇庆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董天健 郑一见 实习生 王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