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关于音乐,有人把它当做忙碌生活中的放松,有人当做精神疲惫时的调节剂,调节也好热爱也罢,不同音乐中蕴含的旋律,意境以及其蕴含的情感都能透过声音的方式传达到人们的心中。
对于音乐的审美,不同时期的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有不同的特点,而音乐的审美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进化、成长的。
在一部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中,故事的主人公米克幼时因为意外双眼失明,少了看到世界的窗口,但是他对于生活的没有放下探索的好奇,用听觉代替视觉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米克用收音机来收录世界的声音,虽然视力几乎为零,但是最终他还是成为了一名调音师
没有了视觉的人生听觉显得尤为重要,而他真是通过不断加强自己的听觉以及音乐审美才能实现人生的再度起航。
审美力是个体对外物做出评价的一个主观感受,当然不同的审美力会有不同的倾向和喜好,要想看到更美更好的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力很有必要。审美力是未来世界的第一竞争力,其中就包括音乐审美力。
什么是音乐审美心理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的讲座中说:“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内容的,“联觉的对应关系”的原理,是我们把握音乐表现的关键。“而所谓联觉,指的是一个感觉可以唤起人的更多感官共鸣。
对于一个丰富的音乐审美者而言,在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听者可能会产生更多音乐本身要表达之外的东西,共鸣,感动,精神世界的丰富也由此而来。
音乐的审美心理有其成长性、差异性、主观性和共情性。
成长性
审美心理的成长性不难理解,人处于不同阶段对不同的音乐会有不同的理解,借用一句最流行的的话,“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终人”,有了感同身受在来听一首歌曲,人的感触往往是不同的。
而音乐审美的成长性也于此类似,人的审美心理在不断成长,对音乐的鉴赏力也会慢慢提升,就好像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又窄到宽。
差异性
音乐审美心理的差异性、个性化特点比较容易理解,有人陶醉于小提琴独奏的优雅,也有人钟爱刺激激情的音乐,所以对于一个音乐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各种程度的观点,音乐审美心理的魅力也在于此。
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先天的,有人对音乐旋律天生敏感,有人对旋律感觉不深,还有一点在于成长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做音乐早教的原因,启蒙教育不需要太刻意,用相对宽松的方式来进行对孩子开拓音乐性就会起到帮助。
主观性
音乐审美心理的主观性,是由个体内在需求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一个人所选择的他认为好的音乐是主观的。他认为好的音乐,一定是能够抒发他的情感的音乐。个体的这种对音乐选择的主观性,就是他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外在表现。
而一个好的音乐是由每一个受众的主观意识汇聚而成的,所以衡量一个音乐的好坏是由人性决定的,能够抒发他的情感,达到寄情抒怀的目的,才加以接受进而喜爱的。
共情性
音乐审美过程,其实是一种将自我情感对象化的过程。音乐之所以可以寄情抒怀,就是因为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容易让人产生共情心理,即将自我的情感对象化,换句话讲,就是与审美对象感同身受。
人类的情感无非是七情六欲,而人人都会经历一个这样的情感过程,而这就是共情的社会基础,将自己的情感对象化了。
孩子音乐审美能力存在不足
对于音乐,年轻人同样追逐潮流和时尚,现在孩子的音乐世界里流行音乐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样存在不足。
根据一项对中高年纪学生的调查发现,在50份调查问卷中,平时听流行音乐的人有50人,听少儿歌曲的有13人,而听民族音乐的只有5个,听经典名曲的只有可怜的2人。流行音乐成主流其实并不意外,但对于民族乐和优秀歌曲的兴趣缺乏并不是一件好事。
音乐具有包容性,关于好与坏并不好界定。不过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终归是好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
在不少妈妈们的早教计划中都会有音乐早教的内容包含在内,音乐传递美好,陶冶情操往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
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智力发展意义重大
增强记忆力,加强联想能力以及对思维能力的锻炼,比起大多数人眼中用于消遣和舒缓身心的定位,音乐的重要性其实远不止于此。
我国著名教育家但昭义提出“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孩子从小受到的良好音乐教育,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幼儿时期有意识加强视听练耳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就拿学习乐器这事来说,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右手主旋律,左手主和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左右手能力,也是对大脑锻炼和开发的过程。
莫扎特效应
在1993年,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肖恩戈登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他让一些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鸣奏曲》后进行空间推测实验,最后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种现象被他称之为“莫扎特效应”。
被人们视为“休闲”活动的听音乐也能激发大脑潜能,这一发现让人兴奋,实际上促进大脑的方式本就多种多样,而音乐恰恰也是促进脑功能发育的一种途径。
有了这个发现后,后来他们又对小学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2组学生一组进行钢琴训练,一组进行英语训练,完成后再进行一个有关比例和分数的游戏,最终进行了钢琴训练的孩子们成绩要比另一组的学生高出15%。随着研究的深入,音乐的作用也在慢慢被发掘出来,音乐欣赏能够强化人脑潜在的神经结构,有意识加强训练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增强记忆。
通过音乐产生联觉效应
联觉效应的作用在于把不同的感官沟通起来,这类沟通关系需要敏锐的反应和观察力,通过通感的方式来激发人的情绪和情感。
音乐的欣赏用听觉感知,而联觉效应可以沟通人的视觉感受乃至内心感觉和情绪上的波动,审美的判断也从单一的感官的自觉感知丰富到了全方位。修心养性,发散思维,这些都是联觉效应带来的好处。
音乐审美心理是由知、情、意的结合构成的。
感觉和知觉用于加强辨识,区分主题和背景的差异。举个例子,在音乐播放中有时候会有多重的音域区间,不同的乐器、和声等就是靠感知来加以区分的,当然感觉和知觉并非一成不变,这一点和经验方面有所关联。
情即情感,谈及音乐审美必须结合情感。审美取向在不同的情感阶段也会有所偏好,比如一些美好的回忆对人来说总是难忘的,音乐也是如此,好的音乐是一种熏陶,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音乐确实有这种力量。
所谓意志,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和音乐审美关系不大,但是联系到创作者们的学习,创作过程,能够认真欣赏好的音乐同样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意志的传播同样可以寄由音乐这个载体。
音乐产生的其他好处
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学前,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形成对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的正确审美观。通过艺术方式的教育来增强孩子们的求知欲,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知识和音乐结合也许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音乐活动有助于幼儿右脑发育,增强空间能力。左脑主语言,概念,右脑主图形,空间以及音乐,它们的功能各有侧重点但是相互连通,传统教育中注重左脑的锻炼,而右脑其实潜力巨大,因此音乐上的培养可以起到弥补和平衡的作用。
除此之外,幼儿音乐教育有助于锻炼听觉,增强记忆力,另外幼儿歌曲的学习中包含了语言上的锻炼,同样也是语言艺术性的一种培养。
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加强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
给孩子们打开用听觉来感受美好的世界,审美不光是用眼睛看到的缤纷世界,通过听觉同样可以发现美好,在音乐中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此外加强孩子们的表现力对他们投入其中也有好处,比如不少幼儿歌曲的歌词都简单易懂,一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表演,用歌声和动作来演绎歌曲。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力,音乐不管是在创作还是聆听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体悟,而对于聆听者而言,对音乐加以诠释也会出现不同的全新意境,让孩子们对音乐进行足够自由的探索,创造力无形之中会得到加强,独特的理解会让孩子愈发爱上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欣赏音乐不光是欣赏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智慧开启的一个阶段。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