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楚山也有。西南诸峰,林谷,留美,郁郁葱葱,深沉的秀丽者,琅琊岛。”近一千年前,北宋作家欧阳修降级到泸州县,给安徽滁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
而今,一群小小“书童”,在醉翁亭旁摇头晃脑地吟咏这篇文章,体验文学之美、山水之乐、研学之趣。“书童”谓谁?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滁州中小学生也。从2017年滁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成启用至今,在该市教体局统筹指导下,基地已为全市236所中小学的学生开设了20多门综合实践课程、15条精品研学线路课程,实现了全市各县区八年级学生全覆盖、市辖区六年级学生全覆盖,两年来参加五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超过35万人次,成为滁州中小学生的“快乐大本营”。
破除瓶颈:“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
“但地方教育部门在实践探索中,却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瓶颈难以突破。”滁州市教体局副局长丁瑞介绍,以师资为例,经过调研测算,要建一个全市性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教师编制就需100多个。如果从全市现有在岗教师中挤出人手,这些教师又缺乏相关资质和证书,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建好用好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滁州市教体局研究决定,在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全覆盖性的原则下,改扩建一所已撤并的农村中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外聘专业教育团队,“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得到滁州市政府批准,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市教体局外聘了28名教官、教练和研学导师以及30名后勤服务人员,教学团队全部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全部拥有教师资格证、国家级或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
“专业化的团队保证了基地实践课程的安全有效实施,更重要的是,我们最后只用了4个管理岗的编制,就撬动了原本需要100多个编制才能做的事。”丁瑞说。
感受快乐: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岩壁上布满五颜六色的岩石点,下面铺着软软的垫子,一群学生正拉着从墙壁顶端放下的绳索,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爬,红扑扑的脸上满是快乐。
“在攀岩中我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想要放弃时教练给予我鼓励,支撑着我往上爬,登顶时心里的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充满兴奋、骄傲、快乐、激动。”正在上攀岩课的初二学生赵圆圆说。
类似攀岩这样有趣的课程,基地为学生准备了20多门,在这里,所有课程的设置全部经过市教体局的安排批准。
在占地13万平方米的基地里,素质拓展区、国防教育区、生态生活区、自然探索区和室内培训区等五大功能区域规划整齐,综合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各种高中低空拓展设施一应俱全。滁州市委教体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李中东介绍,基地采用集体住宿式活动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投入到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身心体验和实践操作,磨炼意志、锻炼身体、提升本领,最终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课程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赢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基地运营部主任王兴瑞介绍,经过数据采集分析,学生的课程完成率达98.5%,“他们认为收获最大的是意志得到锻炼,学会团结协作,学到实用技能,锻炼强健体魄”。
集聚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好实践课程
在李中东看来,开展好综合实践课程,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还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
滁州市教体局与市公安局合作,在基地建立禁毒教育馆,布置有各类毒品模拟样本,配备声光电互动设施,让学生了解毒品危害、远离毒品。
“现在我们基地成了香饽饽!”王兴瑞说,目前滁州市的人防、交通、环保、法制、消防等近20个部门主动要求加入进来,在基地布置展馆、开设相关课程。
与此同时,家长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基地会在晚上定期举办篝火晚会,由学生自己组织,展示才艺。晚会通过网络在手机端进行直播,平均每场在线观看的家长人数达10余万人次。
一位家长告诉老师:“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出趟(没出息)’,但没想到在基地举行的篝火晚会上,他既能当组织者还能上台表演,变化真是太大了。”
从2017年9月开展综合实践五日营以来,基地平均每年为滁州各区县培训学生5万多人。
“建立两年来,基地创造了两个‘零’——家长零投诉,学生零事故。”滁州市教体局校外活动中心主任周树龙介绍,2018年该基地被教育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目前全国已有120多家单位来此学习经验。
记者 张晨 俞路石 特约通讯员 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