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不管大江南北,新房都有红双喜子,即连体吉祥话。
根据民间传说,这一贴红双喜字,与宋代文人王安石有关。
二十三岁的王安石,正值壮年,来京赶考,食宿都在汴梁的舅舅家中。有一天,在舅舅家附近,一员外家的门楼上挂出一盏大红灯笼,上面写着:“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闪旗雷鼓,天作证”,说是要把答出下联的人选作女婿。当时王安石急着要进考场,根本没时间考虑。一进考场,他就立即做完了测验。考官又拿出一张纸条,面试王安石,纸条上说:“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中食海酒,地为媒。于是王安石对出对联。考试结束后,他又以考官出示的一副对联,对出了员外的对联,员外信守承诺便将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当王安石准备迎娶美丽新娘之时,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原来他金榜题名了,被封为状元。这是一种喜上加喜的欢欣之情,于是他写了两个并排的“喜”字,贴在门口。从此以后,结婚贴红双喜就有了习俗。
它只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民间传说而已。有学者从学术角度对此进行了考察,大家觉得红双喜字是个吉祥的合体字,它们的本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是将领传达命令的符号。一般都是将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刻在竹、木上,再剖两半,双方各执一份,以验真假。
汉朝是道教盛行的时期,道士们又把这种手法运用到书中。例如东汉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早期的几个记号“兴善除害”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像“尊者无忧无虑”这样的字,实际上是几个具有吉祥意义的隶字的合体,学者将其称为“复”。这股思潮影响了后世。很可能,自宋代开始,合体字就逐渐脱离了“符”的范畴,演变成一种民间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方式。清朝时期,人们对连笔画的厌倦之情可见一斑,出现了“金榜题名”二字招财进宝等说法。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红双喜字,目前还没有确证。但是它所表达的“喜上加喜”的美好愿望至今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