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持续了很多天的秋雨停了。虽然寒流袭来,但明亮的冬阳很早就清醒了。
下午有闲,便与爱人到西河边散步。出小区西门,是南北向的滨河路,沿滨河路北行里许,向西进入一条巷道,沙石路面,深约三百米,中间拐两个直弯,便可通达河边。河边今年五月完工了一条踏水桥路。踏水桥用红沙条石作步踏,弯弯延延连接两岸,闲步其上,宽阔的西河更显气势了。踏水桥拦蓄了北来的河水,直达半里开外的拱辰大桥。故湍流化而为湖,荡漾碧波,长桥虹影,好不美煞。河水挤过踏水石,一跌而成三瀑,喧喧哗哗地向南奔去。这是离家最近的一处河边美景。类似的踏水桥路,下游还有三处。古城居民,走出家门,便水环山近,踏水而逰,好不惬意。但见岸边有工人正在新栽的绿化树下安置长凳,河中踏石上还有人在打捞挡滞的浮枝,岸上临深潭处则新安了雕石栏干。数日不来,又添新景,好不喜欢。此时游人不多,正好拍摄留影,准备为近日初学的抖音上传新景。
当我步到对岸,检视拍摄的影像,心中一震,再看看对岸的光景,那在夕阳朗照下的高大的红色塔形烟囱,好似突兀岸立,直入眼帘,忽然间震撼了我的心田。我突然意识到,他是特意在向我讲述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也许不久就会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座红塔烟囱所在地原来叫西河坝,属临邛老城的西郊,原来是一片河滩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时县委县政府(当时叫邛崃县,后来撤县建市改称邛崃市)决定在城西这片河滩地建设本县的工业区,当时是举全县之力用石头垒砌起了两公里多长的防洪大堤,在堤内沿河陆续兴建了纸板厂,皮革厂,啤酒厂,缫丝厂,五金厂,制药厂等,后来又在东路的羊安兴建了水泥厂,磷肥厂等,使邛崃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了全国的榜样。我那时读中学,从收音机或报纸上时常听到“市学重庆,县学邛崃”的报导。可见当时邛崃发展的影响。那时本县年青人,如果能走进这西河坝的工厂上班,是很体面的事,令一般人艳羡。
新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以及邛崃工业化集中发展的需要,狭小的西郊河滩地已容纳不了更多更大企业的发展,原有的企业也先后纷纷搬离了此地。于是这一带渐渐破落,原来厂园或成了停车场,或成了了废品收集站,厂房有的已彻底破败,能住人的厂区宿舍楼或租给了进城的农民工,或廉价卖与原来的职工。
如今走到这儿,与旁边的小区高楼相比,厂区既促狭又破陋,巷道仍是原来的沙土路。只有仅存的这座高大的红色塔状烟囱,仿佛还在向路人诉说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据说不久后这一片将打造成河滨休闲运动公园。
这座高高的红塔似的烟囱早已废弃不用,也许有二十余年了吧。如今野蔓缠身,仿佛皱面沧桑的历史老人,孤独地守候在这崃岭山下临邛古城的西河边,风吹日晒,默语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