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悄悄落幕。
以支持者的迟到反攻,当事人的澄清,落下句号。
Sir无意回顾这场荒唐的战争。
只是想在蜂拥的流量散去后,重新凝视那个巨大的弹坑。
什么事?
从5年前一条新闻说起。
2016年9月16日,乔任梁因抑郁症离世。
2019年3月13日,乔爸乔妈更新了第一条抖音视频。
一家咖啡店,配上乔任梁的歌《我们都不坏》。
配文:无意间走到三里屯,来到这里。Kimi that is your place
△ @“高彩萍和乔老爷”
紧接着,乔妈在视频里宣布,会继续经营儿子的护肤品牌。
早期,乔爸妈的抖音号就像个品牌宣传官博,乔爸妈很少出镜。
2020年6月开始,乔爸乔妈开始在镜头前更新日常。
做菜、聊天。
早期大多是乔任梁的粉丝,后因乔爸乔妈的菜谱越来越奇特(还有一期烤过鳄鱼肉你敢信),涨粉也越来越多。
现今700多万粉,视频最高点赞近300万。
视频里的乔爸乔妈,性格越来越开朗,在镜头前笑得也多了。
拍视频成了乔爸乔妈每天的“主业”。
我有时候跟乔爸说,我们就这样子每天反正在拍视频啊,拍拍那个直播啊,真的不寂寞,有事做,否则很寂寞的。我们就像好朋友一样,一本正经地就过着就没劲,就要开开心心的。
人物专访|《乔任梁父母:失独之后》
能走出伤痛,重新拥抱生活。
这是一件好事,对吧。
就像我们总会对失去至亲的人说一句“节哀顺变”。
什么意思?
“抑制哀伤,顺应变故”。
这也是当初网友对乔任梁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怪就怪在。
5年过去,有人却觉得乔妈“节哀”太快,“顺变”太顺。
于是,便有了评论里的“善意提醒”。
乔任梁走了,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阴阳怪气。
你真厉害,这么快就走出来了
或者直接递刀子
你还吃得下??你儿子都死了
你们还要消费他!
哪怕不看视频内容,也总有人见缝插刀。
—看着乔妈妈眼睛有点害怕,别喷,实话实说而已
—所以她儿子没了
可乔妈的眼睛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生病。
乔妈得了脑垂体瘤。
脑垂体瘤是会导致“肢端肥大”的症状。
去年8月,乔妈去医院检查,确实如好心网友提醒的那样,脑垂体出现了问题。
因为激素的问题,脸部和肢体会变大。
这是不悲伤?这是消费?
不必自证,总之敲敲键盘就好了。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
今年7月,郑州发生水灾。
洪水褪去后,一张照片曾引发热议。
照片里,是个穿雨衣戴墨镜的男人,坐在郑州五号线沙口路出口。
身边,是块插在脚踏车上的木板,上头写着对女儿说的话。
妞妞,爸爸还想接你回家
妞妞是谁?是走失还是?
后来才知道,妞妞是他女儿,因水灾被困车厢后遇难。
爸爸估计是不肯接受女儿离世的事实,跑到地铁口坐了一夜。
雨衣是那天和女儿分别时穿的,戴的墨镜是女儿给买的。
有人跳出来。
质疑他在搞行为艺术。
有人说这父亲不正常。
甚至有人抖机灵说妞妞是条狗。
而事实到来时,法官们已经四散。
你没了孩子,就不配笑,不配过正常人的生活。
你的悲伤太夸张。
你笑了,你正常了,就是不爱,就是背叛。
你丑你病,都是活该。
……
这些网络道德法官们,四处游走。
审视起别人的伤口是否新鲜。
悲伤是否得体。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们看不见。
乔任梁的父亲是海员,从小他就和妈妈一起生活。
休息时跟妈妈电话,他也是多问多唠叨的那个,劝妈妈多出去跳舞,打打麻将,心情舒畅,不要乱想。
成年后,别人都是家长黏孩子,他反而更粘妈。
在乔任梁去世4周年的时候,乔妈妈写道:
妈妈没有一天不在想你,即使大雨大风,妈妈也会如约而至。
失去孩子的悲伤,除了当事人,谁能看见呢。
妮可·基德曼曾经演过一部电影《兔子洞》。
讲一个失去孩子8个月后的家庭,如何生活。
妮可·基德曼饰演孩子的母亲。
儿子因车火意外死亡。
电影开头,妮可在花园。
像没事人一样,怡然自得地侍弄花草。
花开了,她很满意。
可悲伤总是突然而至。
开车出门,车上的安全座椅,太刺眼了。
逛超市,看到别人家的妈妈不给孩子买糖,会上前生气地质问。
打扫房间,转身看到冰箱上儿子的画,失神发愣。
朋友过生日,她偏要花时间给寿星做蛋糕。
忙,能填满被心碎和思念占据的时间。
最后的最后,她做了个决定。
把儿子所有的东西,都收进储物间。
这事过去了吗?
能过去吗?
同样经历过丧子之痛的女主妈妈,平静的回答。
从未。
对我来说从未过去。
……
或许是它的重量吧,从某一刻变得可以承受了。变得让你能从它的重压下爬出来。能像一块砖一样放在口袋里带着走。
有时你甚至会忘记,但总有什么事情能让你重新想起。
纪录片《白月光》里,有个失去女儿3年的妈妈。
别人问起孩子的事,她尽量装得像个没事人。
什么时候装不下去?
节假日。
那些节日的祝福,尽管发自好心,却刺耳。
“我不想听什么春节好,我们春节不会好的。”
这是种什么样的悲伤?
不是烂俗电影的大悲大痛,更多时候,它是无声的,甚至要被掩饰。
我搁这块儿就像避难一样
为什么我们总在他人最绝望时说一句“节哀”?
这有用吗?
没用。
但当悲痛如此庞大而不可扭转,沉默是我们的体面。
不低估一个人哀伤的程度,更不高估一个人对哀伤的承受能力。
许多面对悲伤的“洒脱”,其实都在骗。
骗别人,骗自己。
王小波,“我越悲怆的时候我就越想嬉皮”。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母亲死后,众人面前“饮酒吃肉”,众人散后才“大哭吐血”。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
记者挑事地问北野武,日本对灾难的控制会不会比汶川大地震做得更好。
北野武拒绝比较。
如果您将这场灾难简单视为‘2万人丧生’的事件,那么您根本不会理解受害者。
……只从数字上来对比,这是对死者的亵渎!人的性命(死亡)不该说是2万分之一,或8万分之一。它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死了这件事,发生了2万次。
鲁迅《祝福》,有个可怜女人,祥林嫂。
她一次一次在鲁镇讲着自己痛失儿子的故事。
刚开始,故事有效:
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
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情,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只要祥林嫂哭了,他们就整齐划一地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 ”
后来,大家都听得纯熟了,看客们也麻木了。
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再后来,听的人甚至能帮她题词。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
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镇上的人嚼碎了她的悲哀,接着冷漠地吐了出来。
Sir不知如果鲁迅穿越到今天会庆幸,还是会苦笑。
毕竟。
这个时代“祥林嫂”不多。
但吃不饱的“鲁镇人”,似乎没有变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莉拉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