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 画像)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
这一年的乙丑科进士名单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此人姓严名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
在本次科举考试中的获得了二甲第二名(全国第五)的成绩。
老实说,这个成绩不能算好,因为毕竟科举考试的焦点全部集中在一甲获得者的身上。
状元,榜眼,探花,这才是当时的香饽饽。
成绩虽然不能算好,但也绝对不能算差。
科举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乡试,会试,殿试层层筛选,能中举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儿,何况榜上有名,位列第五。
譬如我们十分熟悉的范进同志,不过是中了个举人,就到了要发疯的地步。
严嵩考了全国第五,心情十分平静。
他从小就聪慧,写得一手好诗文,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所以考个第五只不过是正常发挥。
很快,他被朝廷选为翰林编修,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翰林院是个好地方。
(翰林院)
明朝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登内阁”的规矩。
意思就是说,只有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十分出色,亦或是被皇帝中意的进士们,才有资格在翰林中任职。
而如想以后在大明王朝有更好的发展,比如加入内阁,成为内阁学士或首辅,则必须有过在翰林院的工作经验才能担任。
对严嵩来说,翰林院不仅是他人生的新开始,更是他跨向更大政治舞台的跳板。
但初入翰林的严嵩同志还没等跳几下,一场大病就把他的前途推到了一个毫无希望的境地。
是的,严嵩的身体出了很大的问题,大到已经生活不能自理,别说上朝,就是吃饭喝水也得需要人服侍才行。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的话,那就是,严大人,废了。
没办法,每况愈下的身体让严嵩不能继续任职,于是他辞官归乡,开始静养。
这一静养,就是整整十年。
这十年,大明王朝发生了很多事。
弘治皇帝朱佑樘龙驭上宾,正德皇帝朱厚照接替皇位。
朱厚照宠信宦官,大太监刘瑾权倾朝野,一时风光无两。
接着刘瑾伏诛,大明的文官集团们在首辅杨廷和的带领下又占据了上风。
(杨廷和 画像)
他们在正德皇帝驾崩后选定了皇帝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作为帝国新一任的继承人。
接着,这位新皇帝为了和文官集团相抗衡,又提拔了以大学士张璁为首的帝党心腹,接着杨廷和落败,张璁当权,又接着张璁在文臣交锋中落败,一个叫夏言的文臣又独获圣心,成为了皇帝的新任宠臣。
按理说,几个时代都已经过去,严嵩早已经被人们遗忘。
大明的官场上新人辈出,而他这样一个时代的弃子,又会有什么机会呢?
您还别说,历史还真给了严嵩一次机会。
此时朝廷里最为得宠,权势最大的大臣非首辅夏言莫属,而严嵩,恰好是夏言的同乡。
大明的政治氛围里,拉帮结伙这种事儿屡见不鲜。
毕竟自己一个人单排总是不好上分,但如果肯灵活组排,那上王者就变成了十分轻而易举的事情。
同年考中进士的,可以相互亲近,考试时遇到同一位主考官的,也可以结为党羽,反正只要相互之间有点关系,都可以达成交流合作的共识。
而严嵩和夏言是一个乡里长大的孩子,关系当然更加非同寻常。
(夏言 画像)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严嵩表示,夏哥,你现在是功成名就了,能不能提携提携小弟?哪怕随便给我在朝廷里谋个差事,让我混口饭吃也行啊?
不得不说,严嵩的姿态摆得相当低。
我在查阅一些史料和相关著作时,甚至发现有些作者会用“拼命讨好”这四个字来描述当时严嵩巴结夏言的行为。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从辞官归乡的十年以来,严嵩不是没有努力过,他拉过关系,走过后门,送过大礼,但顶多是在南京地区混一些毫无实权的闲官做一做。
南京是陪都,虽然也有一套和北京相同的管理班底,六部三司一样不落,但毕竟不是真正的中央权力机构,所以就算在南京城里做了高官,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出息。
南京实在难以实现严嵩同志的雄心壮志。
是的,没有人会在南京官运亨通,只会有人在北京城里仕途不顺遭到贬职才来南京赴任。
于是,严嵩打定主意,他要北上,他要离开这里!
但在这年头,想要去北京城里当官,是十分困难的。
帝王脚下,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严嵩算是哪一根萝卜,想去就能去?
单靠自己的努力重返帝都,当然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儿。
但如果有夏言帮忙,那可就容易多了。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嘉靖皇帝朱厚熜喜好修道,从早到晚除了在屋子鼓捣灵丹妙药之外什么也不干,几乎不参与朝政。
皇帝不管事儿,那么首辅夏言就得替皇帝管事儿。
夏阁老在朝廷里一言九鼎,只要他一句话,自己回北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那夏言是什么态度呢?
实话说,夏言没什么态度。
他不是什么大明王朝历史上的绝代忠良,所以当然也会偶尔做一做徇私枉法的事儿。
但他同样也不会是那种恶名昭著的大奸大恶之辈,所以就算他愿意帮助严嵩,也只不过是做个小小的顺水人情罢了。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
对严嵩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一年,在夏言的引荐之下,严嵩获得了一次觐见皇帝的机会。
是的,夏言做得并不多。
兄弟,你让我帮你安排工作,那恐怕不行,因为人事工作我只是分管,并不直接负责,但我可以让你见一件咱们的皇帝老板。
皇帝不喜欢你呢,那我也没办法。
皇帝要是喜欢你,必然重用你,到时候委你职务,也算是你自己争取来的。
老实说,夏言同志做得没什么毛病。
他不愿意因为帮助严嵩而坏了朝廷的规矩,也不想因为自己法度严明而冷落了这位老乡一心求官的梦想。
但夏言不知道的是,自己对这位老乡的帮助,不仅彻底改写了大明王朝的历史,更为自己带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嘉靖皇帝第一次见到严嵩的时候,对他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他忙于修道炼丹,对国家事务并不是很关心。
既然是夏阁老推荐的人,必然是可用,可信之人,于是皇帝想也没想,当场授予了严嵩礼部尚书的官职。
朋友们,礼部尚书,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今天的宣传部部长。
从南京城里默默无闻的小官小吏,一跃成为大明六部之一的长官,这升职速度可以说了坐了火箭了。
人生巅峰,不过如此了。
按说严嵩混到今天,也该知足了。
(明朝内阁)
因为六部往上,就是内阁,而内阁之中,就要首推内阁首辅。
严嵩就算还想往上爬,也不能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的夏言出手吧?
您还别说,严嵩还真是这种人。
当年他对夏言有多卑微,如今他对夏言就有多狠毒。
詹拉洛威尔曾经说过一句话:
处于权力顶峰的人不会再向上看,而是会看向四周。
而严嵩的四周,只剩下夏言。
如果他还想要在朝廷中积极进取,更进一步,那么他只能对夏言出手。
夏言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虽然他一度是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大明王朝的二把手,文武群臣的统率,但他并不是一个十分精于权谋的人。
当年,嘉靖皇帝初登皇位之时,文官集团们权力过大,甚至一度威胁到了皇权,一名叫做张璁的大臣挺身而出,和皇帝结成政治同盟,这才遏制住了文官集团的劲头儿。
嘉靖能坐稳皇位,张璁居功至伟。
所以张璁很飘,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对臣僚们又十分颐指气使。
而就在这时,夏言站了出来。
他是一个性格十分骄傲的人。
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说,夏言和张璁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在一轮又一轮的政治交锋中,击败张璁,顺势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如果非要说夏言和张璁有什么过节的话,那就是夏言十分看不惯张璁。
(张璁 画像)
在夏言的心里,做臣子应该有做臣子的样子,谦卑恭顺,团结臣僚,殚精竭虑,忠贞死节,诸如此类。
而十分张狂的张璁同志很让夏言讨厌。
既然讨厌,那就收拾你呗。
大臣们打架,嘉靖并不关心。
张璁掌权的时候,嘉靖就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张璁去办。
夏言当家的时候,嘉靖又把夏言当做最值得信任的打工人,自己甩手当起了掌柜。
夏言认为当臣子应该有当臣子的样子,那么他必然也会认为当皇帝也应该有当皇帝的样子。
但很显然,嘉靖皇帝的行为也并不能让夏言满意。
我们的这位嘉靖皇帝平生唯有三大爱好:求道,修仙,炼丹药,除此三件,其余概不负责。
而夏言对皇帝沉迷修道则显得十分反感。
皇帝曾经赏赐过一众大臣每人一顶沉香水叶冠(道冠),大臣们为了讨皇帝欢心,只要上朝,必然戴冠,只有夏言对其弃如敝履,一次不戴。
反观严嵩同志,不仅朝会时戴,平时没事也顶在头上,甚至为了表示对道冠的爱惜,还在道冠之上罩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这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皇帝给严嵩发了一部手机,严嵩早中晚就拿出来摸一摸,甚至还给手机贴了一层钢化膜。
不懂讨好皇帝的夏言很快受到了皇帝的冷落,而一心谄媚的严嵩反而越来越讨皇帝的欢心。
即得皇帝欢心,严嵩开始有事没事儿的在皇帝身边打夏言的小报告。
嘉靖两耳不闻窗外事,严嵩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于是很快将夏言罢黜。
事已至此,严嵩算是胜利了。
从南京小吏到京城大员,从礼部尚书到皇帝红人,他独得皇帝圣心,甚至击败了曾经提携自己的人。
但对严嵩来说,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自己虽然击败了夏言,但他只不过是从首辅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仍然在朝中任职。
面对夏言,严嵩既羞愧又担忧。
羞愧的是,自己活生生的演出了一场恩将仇报的好戏,而担忧的是,他深知夏言的工作能力,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夏言又能官复原职。
是的,只要夏言在大明王朝存在一天,那么严嵩的心就会不安一天。
是的,他还需要等待机会,等待一个不仅能彻底击败夏言,更能将其置于死地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
鞑靼军队出其不意,夺取了大明边境的河套地区。
明朝反应很快,陕西总督曾铣立刻率军反扑,两方激烈战斗,战事十分焦灼。
(曾铣 雕像)
曾铣在率军迎敌的同时,还顺带着向朝廷汇报了工作情况,表示自己反应很快,现在和敌人激战正酣,请皇帝不要担忧。
大明王朝素有边患,今天鞑靼入侵,明天瓦剌偷袭,这本来是一场极为稀松平常的战事。
但事情的关键在于,曾铣是个很有远见卓识的将领。
在呈递给皇帝的工作报告中,他不仅汇报了战况,还对明朝边防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
他认为,鞑靼人之所以能入侵河套,是因为边境的城防太低,只要能加固城墙,形成坚固的防御工事,自己后院稳固,必然能击溃敌军。
这条建议很快得到了夏言的支持,并且,夏言积极的向皇帝举荐曾铣,表示曾铣能提出这样优秀的建议,必然是可造之材,朝廷可委以重用。
嘉靖皇帝虽然整天不干正事儿,但人并不糊涂,他和夏言的想法不谋而合,决定不仅要加固城防,还要派兵支援曾铣。
君臣联手,共御外敌,实在是一件好事儿。
大家都很满意,但严嵩却大大的不满意。
自己好不容易才把夏言从内阁中踢出去,现在一来二去,他又和皇帝打的热火朝天,如此一来,自己不是白折腾了?
于是,我们的严嵩同志充分发挥了自己奸诈狡猾的一面。
他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仇鸾。
(仇鸾 画像)
仇鸾,字伯翔,陕西镇原人,时任明朝边将。
严嵩指使仇鸾,诬陷曾铣在边境吃了败仗,隐瞒不报,并且为了在朝廷里博取功名,还贿赂夏言,让夏言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
仇鸾同志也充分发挥了自己金牌演员的一面,在嘉靖皇帝面前是长跪不起,又哭又叫,痛陈曾铣和夏言奸佞误国。
完了,这回彻底完了。
嘉靖皇帝震怒,桌子一拍脸一变,当即下令,曾铣砍头,夏言下狱。
按说,这对严嵩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满意的结果了。
夏言都革去一身功名,送到诏狱关禁闭了,您还想怎么着?
想怎么招?
严嵩想要他死!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严嵩再度诬陷夏言“行毁谤之事”,也就是在诏狱里偷偷说皇帝的坏话,皇帝再次震怒,亲自把夏言送上了刑场。
夏言死了。
对严嵩来说,应该是,夏言终于死了。
这位为国尽忠,恪守臣子本分的忠良最终落到了一个如此的下场,实在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
严嵩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但他没想到,他这口气出得太早了。
老实人夏言从把严嵩提携到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开始,就一直在吃严嵩的闷棍,所以在临死之前,这位老实人也终于阴险了一把。
临死之前,他为皇帝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徐阶。
(徐阶 画像)
当然了,徐阶同志此时还是替补演员,在他之前,还有一位演员即将登场。
这个人就是严嵩的好帮手,仇鸾。
夏言活着的时候,严嵩和仇鸾可以同仇敌忾,狼狈为奸,但夏言一死,当年的好兄弟就开始闹矛盾。
原因也很简单,权力的蛋糕就那么一块,严嵩想吃,仇鸾也想吃。
严嵩当然不会让仇鸾跟自己抢蛋糕,搞什么啊朋友?你要搞清楚你自己的位置啊,你只不过是给我打工的!
既然是打工的,就老老实实接受打工人的宿命!
仇鸾当然不想接受宿命,他很想和严嵩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但天公不作美,他本人的身体状况出了些问题,久治不愈,居然没多久就领了便当,死了。
严嵩很开心,看来就连老天爷也帮助自己。
但让他没想到都是,一个仇鸾倒下去,千千万万个仇鸾站了起来。
朝廷里的忠义之士很多,他们未必是想要和严嵩抢蛋糕,但却都有报国之心,誓要除掉这位擅权祸国的巨奸。
那他怎么个奸法呢?
《明史》中对他的评价十分准确:"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明史》 局部
严嵩同志十分善于谄媚于皇帝,在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之后,擅权祸国,或贪污腐败,或党同伐异,或屠戮臣僚。
当然,他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多半也是靠谄媚。
我们知道,当皇帝并不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在人们的理解里,皇帝是万乘之尊,是万民之主,御极天下,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
似乎只要当了皇帝,就能突破人类社会所有的约束。
但实际上,皇帝非但不是自由的,反而很有可能是政治的囚徒。
作为君王,天下瞩目,一言一行都会被万民注视,从而被无穷放大。
皇帝要做天下万民,文武群臣的表率,所以他必须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
皇帝想发怒,大臣们会劝皇帝要大度。
皇帝想要休息,大臣们会劝皇帝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
皇帝想要娱乐,大臣们会劝皇帝玩物丧志,不能沾染恶习。
不管皇帝做什么,总有人对他说三道四。
譬如嘉靖皇帝喜好修道,就要每天都忍受文臣们的口诛笔伐。
这帮文臣们本着“说你都是为了你好”的工作态度,每天不厌其烦的絮叨皇帝,这让皇帝十分苦恼。
而严嵩则截然相反。
皇帝说什么,他支持。皇帝做什么,他鼓励。
皇帝不是爱修道吗?严嵩跟着一起修,甚至还会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主动帮皇帝撰写青词。(道教诗文)
(青词)
这样的大臣,皇帝简直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而就是在严嵩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叫做徐阶的新人,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徐阶,字子升,松江府华亭县人。
徐阶老弟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并不愿意屈从严嵩。
因为严嵩是个十分奸恶的人,而徐阶恰好品德高尚,不愿与之为伍。
他不仅不愿意和严嵩同流合污,甚至还经常跑到皇帝面前去检举揭发严嵩。
皇帝呢,当然只能打哈哈,表示小徐同志别生气,你说的我都知道,过两天我就收拾严嵩。
徐阶很开心,他认为自己的对严嵩的弹劾有了效果,于是开始回家等候。
可是等来等去,两年都过去了,严嵩还是美滋滋的当着他的内阁首辅,不仅没被处罚,反而宠爱日盛。
徐阶明白了,自己被皇帝摆了一道。
嘉靖皇帝看似昏庸,但实则揣着明白装糊涂。
他不是不知道严嵩恶行累累,但却总是包庇严嵩,这其中一定有什么缘由。
什么缘由呢?
徐阶想不明白。
但他开始转变思路,既然不能与之为敌,那就干脆同流合污。
于是,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
素以刚正不阿闻名于世的徐阶开始跟严嵩打的火热。
他开始频繁的跟严嵩接触,今天送钱,明天送礼,后天直接长跪不起。
在朝堂上,徐阶也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严派”,严嵩说一,他不说二,严嵩往南,他绝不往西。
反正严嵩干什么他干什么,严嵩说什么他跟着说什么。
非但如此,他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和严嵩结其了亲家。
很快,徐阶彻彻底底的得到了严嵩的信任。
这还说啥了,咱们这都是一家人了,我严嵩不信谁,也不能不信你徐阶啊。
在得到了严嵩的信任之后,徐阶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去对付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嘉靖皇帝。
他和当初的夏言一样,本身是非常抗拒皇帝整天在宫里当宅男,天天研究什么修仙问道之事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徐阶心里虽然讨厌,但平时只要见到皇帝,必然大力支持皇帝的所有行为,包括修仙论道。
皇帝不理朝政,徐阶说皇帝真棒,清心寡欲,对身体好。
皇帝沉迷修道,徐阶说修道好啊,修道太棒了,我也要跟着皇帝一起研究。
皇帝想要花点钱,徐阶支持,皇帝想要偷个懒,徐阶支持。
皇帝被文臣和谏官们批评,徐阶第一个挡在皇帝面前,替皇帝对付大臣。
总而言之一句话:
严嵩谄媚,他比严嵩更谄媚。
那徐阶这样做目的何在?
很快,一切就要揭晓答案。
一场大火烧毁了皇帝居住的寝殿,皇帝脑袋一拍,寻思反正烧也烧了,修缮费时费力,不如重建一个。
(紫禁城)
重建新宫不是小事儿,人员的调度,地基的选址,财政的支出,这都是十分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事儿,所以就算皇帝想要盖房子,也需要先征求一下大臣们的意见。
皇帝问了自己最为信任的两位大臣,这两位当然就是严嵩和徐阶。
按理说,严嵩平时对皇帝百依百顺,从不忤逆皇帝,但在修建新宫的问题上,严嵩却投了反对票。
原因不外乎一点,那就是皇帝盖房子不比普通百姓盖房子,普通百姓有纹银五十两,就能盖起遮风挡雨的砖瓦房,但皇帝如果要盖新房,没个千八百两那是下不来的。
所以就算是严嵩这种奸佞之臣,也知道这房子绝对不能盖,如果盖起来,必然会对大明财政造成不小的负担。
但当皇帝把同样的问题抛向徐阶时,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回答。
盖!必须盖!不仅要盖,我徐阶还愿意做修建新殿的主理人。
这么一来,落差就上来了。
我对你严嵩那么好,那么信任,无非是希望我做事的时候你能支持一下我,现在你不支持我,那就不要怪我重用愿意支持我的人了。
于是,皇帝开始疏远严嵩,亲近徐阶。
注意,仅仅是疏远。
此时的严嵩,虽然已经不是皇帝最为信任的臣子,但在朝廷里还是很有势力。
不够,远远不够。
想要击溃严嵩,还需要致命一击。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
徐阶终于找到了这个致命一击的发起人。
山东府有位道士唤做蓝道行,精于扶乩占卜之术,在坊间十分有名气。
皇帝素来信教,徐阶灵机一动,把蓝道行推荐给了皇帝。
(蓝道行 形象)
嘉靖皇帝如获至宝,把蓝道行奉为上师,早晨跟他学天文,下午跟他学地理,晚上跟他学八卦,热乎劲儿就别提了。
皇帝和蓝道行坐而论道,皇帝心血来潮,打算让蓝道行算一卦,看一看自己犯不犯水逆,有没有桃花啥的。
蓝道行掐指一算,别的没有,只是对皇帝说了这么一句话:今日有奸臣奏事。
啥意思呢?
意思就是蓝道行告诉皇帝,别的我没算出来,但有一件事儿,我算出来了,那就是今天会有一位奸臣来找皇帝报告工作。
话音未落,严嵩拿着折子如约而至。
完了,芭比Q了,这回彻底完了。
皇帝一看,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得了,奸臣就是你没跑了。
由此,皇帝彻底放弃了严嵩。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严嵩被皇帝削去所有职务,辞官还乡。
这位一生纵横大明朝廷的权臣,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倒在了一个名不见传的道士的只言片语里。
值得一提的是,说严嵩是辞官回乡,但实际上严嵩恶名昭著,为乡邻所恶,以至于混到了无家可归的地步。
他衣衫褴褛,身无分文,只能寄居在墓舍混口饭吃,临死时连块下葬的棺木也没有,就更别提有人吊唁了。
文章写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讲述严嵩其人的一生,我们还要总结一下故事中的另外两位主角。
(大明王朝)
先说嘉靖皇帝朱厚熜。
他治下的大明王朝,简直可以说是大明臣子们的修罗场。
群臣攻杀不断,纷争不休,大臣们各怀鬼胎,或为了家国情仇,或为了个人利益,彼此之间掐的是你死我活。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情况,其实是嘉靖皇帝亲手造成并且乐意维持的。
当年的“大礼仪之争”和文官集团对他的桎梏早已让皇帝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如果自己想要坐稳皇位,就绝对不能让这帮大臣们团结起来,只有不断的挑唆起他们的战争,自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是的,从当初的张璁,再到后来的夏言,乃至最后的严嵩,乃至现在的徐阶,全部都只是皇帝的棋子罢了。
在这个素来以残酷无情著称的嘉靖一朝里,从来就没有过什么真正的胜利者。
而至于皇帝本人迷信修仙论道,我认为不过是皇帝不得已为之的消遣罢了。
以嘉靖的头脑,他不会不知道,在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里,是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的。
对他老说,修道只不过是一种他对现实世界的逃避罢了。
而徐阶,我想我们已然不需要用大段的篇幅去评价他。
如果各位读者想要更为细致的了解徐阶,那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写过的有关徐阶的生平。
对于他的一生,我只能联想到一首诗,那就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用他的折辱,麻痹了严嵩。
他用他的忍让,欺骗了皇帝。
他投身黑暗,却战胜了黑暗。
他用他绝妙的政治智慧和百折不挠的性格,铸就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现在,属于徐阶的时代开始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明王朝即将迎来,更为猛烈的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