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
92年,如果以每年365天来计算,约是33580天。三万余天,在时间长河中无疑是转瞬而逝;对于人民军队,却是一段破土而出、顽强生长、不断壮大的艰苦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军队以石破天惊的大手笔,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了一幕幕气吞山河的历史大剧,绘就了一页页波澜壮阔的时代篇章。
(1)
这是一次以惨烈而著称的战役——湘江之战。血拼4天5夜,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
这是一支以“铁流后卫”而名垂战史的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作为整个红军队伍的总后卫,全师6000余人几乎全部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
血战而后牺牲,也许就是湘江之战以及红34师留给后人最痛彻心扉的记忆。
58年后,一位老将军在弥留之际,对守在病床边的亲人喃喃地道出了最后的夙愿:
“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这位老将军叫韩伟,湖北黄陂人。时任红34师100团团长,是34师留下来的极少数幸存者,开国中将。
在那一刻,病榻上的老将军,也许冲锋的号音仍在耳畔不断回响,也许战友们混杂着烟火和血水的脸庞还是那样年轻,也许老师长陈树湘的音容笑貌依旧栩栩如生,即便一想起来,还是那样撕心裂肺地疼……
牯子江上,夏日当空,白雾蒸腾。
经过多次恶战,已成功掩护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的红34师,此刻自己却陷入到绝境——国民党的湘军、桂军、中央军三路包围,浮桥被炸毁,通往湘江的道路被全部切断。
师长陈树湘决定率部从这里抢渡。当船行至河心时,两岸突然枪声大作,陈树湘被子弹击中腹部,血流如注。他用皮带压住伤口,继续指挥作战。
当突围到道县驷马桥时,身受重伤的陈树湘眼看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为了不拖累战友们,强忍剧痛与警卫员撤到一座旧庙,用火力吸引敌人掩护部队撤退,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而被俘。
当敌人得知抓到红军的一名师长,欣喜异常。道县保安团营长何湘在用尽各种手段等都毫无所获的情况下,准备将陈树湘送往司令部去邀功请赏。途中,陈树湘乘敌兵不备,猛然撕开缠绕在伤口上的绷带,伸手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在陈树湘烈士牺牲地湖南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矗立着刻有“断肠明志 绝对忠诚”字样的石碑。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韩伟比陈树湘小一岁。从参加秋收起义开始,韩伟和陈树湘就一直在一起并肩战斗。34师最后一场血战之后准备分兵突围时,他们曾留下最后的生死约定:“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湘江之战后不到15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了。红34师6000多名红军战士却永远地长眠在了湘江之畔,他们的精神铸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2018年9月2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最后10小时,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病房前的办公桌前,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在属于自己的科研战场上进行着最后的冲锋……
当老伴儿轻声劝林老休息时,他的回答是:“坐着休息,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着陆时,突发电传故障,为保护战机,错过跳伞最佳时机,用4.4秒的生死一搏谱写了激荡海天的人生壮歌。
张超曾说过:“人生的紧要关口,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张超牺牲后,与张超朝夕相处10年的战友聂元闯始终忘不了他那一次次“选择”和一次次“放弃”——
作为“海空卫士”王伟所在团飞行员,张超来团里报到时,对团长说:“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他是家里的独苗,可却要选择招飞”;“他是可以留校任教的,可他毅然选择了一线部队”;“他放弃了提升的机会,毅然决然去追寻他的航母梦”……
从陈树湘到林俊德、张超,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中国军人的风骨和血性,汇聚成了这支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劲动力。当我们回望过去,展望征程,最美的永远是浴血冲锋的战斗姿态。
(2)
1952年9月的一天,在鸭绿江边,即将回国的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向长津湖方向脱帽弯腰,向长眠在那里的官兵们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戴上军帽,向烈士们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后,身边的人们才发现,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早已泪流满面......
1950年冬天,刚刚从华东地区开赴朝鲜战场的9兵团,不少官兵还穿着单衣。在长津湖地区,为实现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很多战士趴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一动不动,最后凝成了冲锋发起前的一个个“冰雕”。
今天,我们很难再去揣测老将军当时的心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是多么多么想带他们回家......
1998年,长江抗洪结束后,人们从报纸上曾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照片拍摄的是一个送行的画面。在给抗洪将士送行的队伍中,一位身着迷彩服、佩戴中将军衔的将军看着身上泥巴还没洗净的抗洪战士,泪水溢出眼眶。
将军的名字叫做董万瑞——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曾任原第31集团军军长、98年长江抗洪部队总指挥。
在那场百年一遇的洪灾面前,作为抗洪部队总指挥,将军知道自己儿子就在随时可能崩塌的大堤上,却没有专程看过一次。有次在大堤上偶遇,看见比自己高一头的儿子,将军只说了一句:“看看你的手,你还没有我黑。”其实,他儿子公认是全排最黑的人。
这一刻,洪魔还在泛滥。在将军眼中,这个高自己一头的少尉排长只是自己的儿子。“批评”,在这个严肃的老父亲看来,不也是一种骄傲的表达方式?
而那一刻,洪魔已经悄然褪去。看着这些穿着军装的孩子们,将军的泪水,是不舍,是心疼,还是怜惜?总之,是中国军人心底最柔软、也最触碰不得的那个部分。
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军曾动情地说:“你要我讲官兵中有多少英雄,我说不清。但我可以告诉你,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有一串催人泪下的故事……”
2018年5月,抖音上有一段视频特别火。
在繁华的南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武警战士们笔直的站成一列队伍维护着正常秩序。这时,一位战士的鞋带松了,恰巧让身边的带队干部看到了。这位中尉军官马上蹲了下去帮战士把鞋带系紧,然后很自然地离开。这一幕恰巧让一位游客拍到并上传到了抖音上。很快,不少的抖音号都予以了转发。
一段不足10秒钟的视频,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为何引发了大量网友关注点赞?人气账号“宁有正能量”说的很好:“不当兵,永远不懂战友情!”
他们就是如此的有血有肉,感情简单直白。无论是戎马一生的将军,还是投身军旅的普通一兵,都有着自己的对于感情的理解和宣泄。这种感情,隐藏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情深里,隐藏在分离时一个沉静拥抱后转身离开时的泪流满面,隐藏在每一个曾在这支队伍中战斗过的人的灵魂深处。
你可能不会读懂他们的眼泪,也可能不会理解他们之间无言的表达,但是你一定会从中体会到中国军人身上的铁骨与柔情,感受到人民军队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支军队的本色与底蕴!
(3)
8天前,《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发表。在白皮书的第二章节“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中,三个“永不”的承诺掷地有声——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决不把自己曾经受的遭遇强加于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独有的襟怀和气度。
1940年8月21日,洪河槽村的八路军前线指挥所里,电话铃响个不停。一天前,“百团大战”在华北大地拉开序幕,众多战情汇报中,一个特殊的报告引起了参谋的注意。
“昨晚三团一营进攻井陉矿区,战士们在激烈的炮火中冒险救出两个日本小女孩,姐姐四五岁,妹妹看起来才几个月,她们的母亲当场死在炮火中,父亲也伤重身亡,部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怎么办好?”
这确实是一件从未有先例的事儿。参谋忙问前线的战士们有什么反映,电话那边回答:“战士们说,我们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救出来的虽然是日本人,但我们不后悔。”
正在指挥作战的聂荣臻司令员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前线战士们讲得很好,叫他们立刻把小孩送过来。
两个受到战争惊吓的小女孩很快被送到了指挥所,聂荣臻亲切地抱起几个月大的妹妹亲了亲,嘱咐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奶吃,又亲手给四、五岁的姐姐洗了个雪花梨吃。
聂荣臻的和蔼与真诚,慢慢抚平了两个小女孩的战争伤痕。没多久,年龄稍大的美惠子就围着这位身材高大的伯伯跑来跑去。
日军“扫荡”频繁,指挥部要经常转移,两个小女孩照顾起来不太方便。为了更好地安置这两个小女孩,聂荣臻决定把她们送回日本的亲戚朋友身边。他请一位可靠的老乡挑着担子把两个小姑娘送去石家庄,临行前,聂荣臻亲自把两个孩子抱到箩筐里,为了怕孩子们在路上渴了,他还特意在筐里放了好多梨子。
和两个孩子一同送往日军驻地的,还有一封聂荣臻司令员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这支军队,从战争中走来,为了求得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向着战火而去,只为世界更加和平、人民免遭涂炭。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截至2018年12月,累计有3.9万余人次的中国军人参与维和行动,其中13名中国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
2008年12月,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中国政府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常态化护航行动,10年来,共派出31批100余艘次舰艇、2.6万余名官兵……
一组数据可以展示30余年来中国军人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不懈努力——在维和任务区新建、修复道路1.3万余千米;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物10342枚;运送物资135万余吨,运输总里程1300万余千米;接诊病人17万余人次;为6600余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护;解救、接护、救助遇险船舶70余艘……
若把这组数据加以提炼浓缩,便是两个所有亲身参与过维和护航行动官兵都耳熟能详的语言:“China,Good!”
这两个单词的背后,是无数中国军人的牺牲与奉献,更是走过战火硝烟、经过时间洗礼,人民军队为捍卫世界和平做出的承诺与担当。
韩大进,这名“90”后的战士已是第二次踏上南苏丹的土地。临行前,他向只有两岁半的儿子解释:“在非洲,有许多小朋友连饭都吃不上,衣服也穿不上,为了让非洲的小朋友早点过上好日子,我还要再离开你一次。”
为了去照顾一万多公里外那群流离失所的孩子,让他们早点过上好日子,韩大进错过了自己儿子的周岁生日,缺席了儿子童年中至为珍贵的两年……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维和军人中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牺牲奉献,又不止在维和、护航的一线,在祖国辽阔的边海防线上,在硝烟弥漫的演训场上,在追星逐日的科研战线上,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奔赴新战位的征途上……
这,就是阔步前行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征程上的人民军队!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井延坡工作室 责任编辑: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