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阿里北线的朋友
应该还会记得车窗前
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西行阿里之路
其实这也是一条
记载着象雄部落文明的人文之路
但记录文明的不是文字和建筑
而是那一幅幅像外星人密码般的“岩画”
by才府网 ©摄影师杨延康
相信每个人看到阿里日土县的岩画时
(阿里岩画主要集中在日土县)
都会觉得它们简单到极致却令人费解
画上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有什么事件发生?
那是一个怎样的文化体系?
一连串的疑问开始在脑海中浮现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惑
一起走进阿里日土的岩画世界
▼
在当地人看来,岩画是神鬼的画
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后才会显现
白天便消失不见,因此他们也不跟外人提起
所以岩画并不为外界所知
by才府网 ©摄影师杨延康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
考古队进入阿里才发现并初步解开了岩画之谜
一
地域不同,岩画“搭档”也不同
日土岩画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东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最容易找到的岩画就在日土县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带。
不同地域,与岩画一起出现的“搭档”也不尽相同。
·日土县阿龙沟,岩画和石丘墓葬在一起。
·日土热角一带出现了岩画和石器在一起。
·日土多玛一带,岩画和摩崖在一起。
·日土龙门卡,岩画与列石在一起。
by才府网 ©摄影师杨延康
by才府网 ©摄影师杨延康
by才府网 ©摄影师杨延康
如何解读这种多元性文化的先后顺序,考古学家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答案。
二
时期不同,题材不同
因为岩画中出现了许多重迭式和仿造岩画,甚至还有反映近现代的内容。因此,专家将日土岩画的形成划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1
早期日土岩画的的内容主要是:动物、牦牛、鹿群等题材
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岩画主要内容是牦牛、鹿等动物呢?
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理解,比如看到巨型牦牛体格强壮,还驼运很多东西;比如鹿奔跑速度特别惊人,头上还长了漂亮的角。
由此人们对这些动物产生了崇拜心理,把它们的形体凿刻在岩石上,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日姆栋岩画 ©谢继胜的博客
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牦牛是西藏牧民生活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六字真言刻在了牦牛头上,摆放在佛塔、玛尼堆,甚至供奉在家里作为祭祀来崇拜。
©伞兵户外桥豆
©伞兵户外桥豆
以鹿为题材的岩画就更多了,日土龙门卡、日姆栋岩画点等多处都有体现。
·日土县日姆栋岩画上“三只老虎追赶一群鹿,鹿群惊慌失措,急忙逃跑”。
·日土县乌江岩画上“一群牧羊人背着东西赶着牦牛在一条路上前进”,讲述了牧人转场的故事。
·日土县乌江另一个岩画上有“打猎者背着猎物沿着一条路回家”的情节。
日姆栋岩画 ©谢继胜的博客
考古学家表示,这些小故事反映了没有文字前岩画的记载方式,为后人创造象雄文字起到了启发灵感的作用。
2
晚期日土岩画中的象雄文化
(1)除了动物形象外,更多地出现了很多符号式的题材
乌江、多玛、下曲龙、龙门卡、日姆栋、革吉县吉冲岩画都凿刻出了太阳、月亮、卐字符号,这些符号都有鲜明的象雄苯教文化的特征。
因为太阳和月亮给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人们便开始对太阳、月亮产生崇拜心理,把这种精神寄托刻在了岩石上,作为祭祀来崇拜,他们认为万事万物就像日、月、星、辰一样顺其自然。
(2)还出现了反方向字的用法
日土县巴岩村的岩画上出现了藏文ཁྱུང་ཕོ་ལྀ་ལ་བརྩན་字样,第一个ཁྱུང་是名词,神鸟大鹏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象雄;第二个字ཕོ་,指的是“雄”姓,第三个ལྀ་字反方向凿刻;最后一个字བརྩན་,初步认为是当地有身份人的姓名。
这种特殊的文字现象出现在普兰县细德角如村石碑上,据说是千年观音石碑,两边记载了不少有关观音的历史文字,使用的文字与日土过巴岩画上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
千年观音石碑
再看看拉萨大昭寺广场上的“会盟碑”,同样使用了这种文字。
唐蕃会盟碑西面碑文拓片的局部
如今藏文已不使用这种反方向文字,但它的发现,说明藏文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3)甚至记录了曾经出现过的繁荣文明
日土龙门卡岩画上还出现了佛塔、人力车、格斗、扁担等题材。
©闲云野鹤的博客
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车不但在龙门卡岩画上出现,也出现在札达县柏东坡的岩画、古格壁画上,说明在阿里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早期曾出现过极度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
©雍仲米玛次仁
岩画就像那个时代的照片
反映着各种生活,有着太多的连结,暗藏着太多秘密
你无法在第一时间穿越过去
去揣度数千年前的那位创造者在想什么
有象雄史研究者认为
古老的祆教曾对象雄苯教有过重要影响
阿里日土岩画绝不止记录这么简单
至于这些岩画是否还传达着更多的信息
这将等待着人们去解密
图文由西藏旅游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部分资料来源原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退休干部:米玛次仁《浅谈日土岩画上的象雄文化》,版权归米玛次仁所有。文中部分未标注作者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