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的燎原之势,让全球意识到,人类和新冠病毒之间,将面临一场“持久战”。
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所说:“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就像流感一样,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德尔塔”的特点之一是传染更快,无接触情况下,14秒即可感染(图据央视新闻)
这意味着,如果说过去我们还能以“零感染”为目标,那么现在,如何做好“常态化防控”,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新一轮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主要起点的疫情,短时间内已经播散到15个省、33个市,堪称去年年初以来我们面临的最严峻形势。这对国内所有城市主政者带来了巨大考验。本轮疫情暴发以来各大城市的表现,反映出疫情应对宽严平衡把握的难度——
有的松,松致乱,机场、医院、麻将馆、演出场所等重点场所没管住,导致疫情扩散、溢出,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有的紧,紧致苛,全市停工停运、全员核酸检测、景区景点全部关闭,市民焦灼、医护疲惫,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疫情防控,断然不可失之于松,但在这场“持久战”中,一味地“紧”,也绝非长久之道。对人口稠密、流动性大的现代城市而言,究竟应该如何做到宽严有道,实现管与放之间的平衡?这或许是全国、乃至全球城市都共同面临的问题。
01
如何做好长期与疫情斗争的准备,以适应“常态化防控”的需要?如何在防疫中精准把握好防疫抗疫的“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答案只有一个: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的、行之有效的城市防疫体系、流程和标准。要让这套标准、流程和体系成为城市管理的常规组成部分,而不再是临时性应对措施。那种所谓的“战时状态”不应也不能成为今后抗疫的基本模式。
当前,各大相关城市都在全力抗疫、防疫,应对方法、实施流程和社会影响面各有不同。疫情的发生和扩散是不幸的,但就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上每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无不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我们需要从这些不同的应对方法、策略、流程中去观察、总结、提炼,力争梳理出最科学、有效的一套方案,进而得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城市防疫体系、流程和标准。经过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让这一套体系、流程和标准最终成为每一个城市的“肌肉记忆”,不仅能应对新冠,也能应对今后可能会发生的其他重大传染性病毒。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历史进步的补偿。
截至目前,在这一轮抗疫中,国内好几个城市都基本交出了各自的答卷。梳理网络相关新闻报道和网民评论可以看出,有几个城市毫无疑问得了媒体和舆论的“差评”,但也有几个城市得到了“好评”,其中广州、成都、上海更被舆论列为“优等生”。
笔者在比较这三个城市抗疫举措的异同时发现,成都这个城市的做法很值得研究。自2020年年初疫情暴发之后,2020年底、2021年8月,该地已经处置了三轮疫情。三次处置都以“快、准、狠”的手段迅速控制和平息了疫情(第三轮截至目前已经连续10天没有本土新增病例),且未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其打法,可圈可点。
8月7日,成都本轮疫情确诊第一例病例治愈出院(图据成都商报)
尤其可贵的是,通过三轮疫情防控,这座城市正在不断自我进化、吸收先进经验,为疫情常态化防控建立一套快速、科学、精准的标准化体系。这一套标准化体系,应该能为国内超大城市常态化防疫提供可复制的样本经验。
先来了解下成都这座城市的基础情况:
2093.8万常住人口,排名全国第四;1.7万亿的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七;成都是中国中西部最重要的出入境窗口,还是境外航班的第一入境点城市,去年采取全流程闭环管理方式服务了11.3万入境人员;今年上半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376.37万人次,排名全国第一,广州白云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紧随其后;作为备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成都在国内城市出行榜中基本没下过前三。
可见,无论是人还是物,无论是规模度还是流动性,成都都具备超大城市的典型特征。也意味着,面对疫情冲击,它始终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防控压力巨大。
去年年初疫情暴发以来,成都正面迎击新冠疫情3次,次次都低调而干脆——
第一轮,2020年2月,成都是全国最早复工复产复市、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第二轮,2020年12月郫都区疫情,成都11天实现病例清零,从头到尾没让病毒走出下面的一个区;
第三轮,2021年7月27日报告首例张家界回蓉的确诊病例,截至8月8日已连续10日零新增。
三次和病毒正面“硬刚”,三次都迅速控制。事不过三,这就很难以“运气好”来解释。如果非要说是运气的话,那么这个运气背后必然有规律可循、可经验可总结。
02
在笔者看来,成都最核心的经验,就是通过三轮疫情,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科学、精准的常态化防控体系。这套标准化、可复制的应急反应体系,确保城市管理系统在每一次遭遇疫情时,不是跟在病毒屁股后面补漏洞,而是快速找到问题点、集中力量打击,以最小的成本打好最精准的防控阻击战——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快速高效,是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以最近的这轮疫情为例,成都的病例发生在两个人流最密集的中心城区,加上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性,是前所未有的凶险。根据公开报道,成都第一时间做了几件事——第一时间组织强有力流调溯源专班迅速锁定活动轨迹和关联人员;第一时间划定管控范围分区分类精准管控;第一时间抽调充足力量精准组织核酸检测;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保持对社会面有序有效管控。
从市到区,大数据、卫健、社治、公安、交通、文广旅等部门共同成立了来蓉风险人员排查专班。一天两夜,39万人完成核酸检测,36.6万人纳入应急管理,4429人纳入密接管理。
深夜里,成都高新区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图据“成都高新”微信公众号)
这与成都所强调的六大常态化防控专业能力——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集中隔离、管控服务、医疗救治、群防群控一一对应,也构架起了成都防控体系的框架。
由于行政语言特点的关系,对于体制运作过程不熟悉的人,会认为这些语言太抽象,不明确,难以理解。但只要对政府运作稍有研究和了解,就会发现,要保证这“六个能力”非得有一系列具体的资源保障、队伍建设、统筹调度、技术支撑等措施不可,甚至在时间和数量上可以具象到更精准的阿拉伯数字。
比如,核酸检测能力,对于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单日最高检测数应该达到多少?(有报道说,成都单日可处理的核酸检测数过百万)为支撑这个检测数,日常必须储备多少测试材料?多少检测机构?多少专业人员……这一路分解,可以具体到每百万人计的区,甚至可到每十万人计的街道。
比如流调溯源,一个快字,就涉及到智慧城市如何建设?信息与数据如何快速处理?城市新技术发展与人才培育如何与其适配协调……集中隔离的能力绝不是疫情发生了,能紧急“找人关人”的能力,而是以小时为单位,从百到千甚至到万的隔离病床能够迅速到位,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各种事态。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慌。功夫不是在事后,一定是在事前。
成都市青羊区的防疫人员在“移动核酸采样车”上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图据“锦绣青羊”微信公众号)
就说这六个能力中最后那个看似永远正确的空话——“群防群控”。报道说,一年之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成都立即调动起49万名社区力量,11天就完成全市社区三轮全覆盖排查。此后,该市就常态化组建了6465支社区应急响应队伍,分设人员排查、秩序维持、服务管理、环境维护、应急支援、物资保障6个工作组,确保紧急情况下社区有力量、防控跟得上。7月27日晚三名患者确诊,到7月30日早上8时,成都就完成了重点区域相关人员核酸检测389658人,结果均为阴性。你品,你仔细品,这种规模的动员和效率,是不是很惊人?
在短时间内,成都如何能集结起如此强大的社区动员组织能力?从公开的信息可以查到,他们在2017年,创全国先河,在党委层面成立了专门机构——市、县两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据此将分散在组织、政法、民政等33个部门的基层治理资源力量整合起来,让“千条线”拧成“一股绳”,从此开启了社区动员组织力的能级跃升。关键时刻,党的领导、动员、组织和调动能力要发挥作用,没有完善的队伍建设是不行的。就一个“群防群控”,四个字下藏着多大一篇文章,没有前四年的改革与创新,哪里能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结果?
在成都高新区新一轮核酸检测现场图片中,可以看到现场穿着红黄马褂的志愿者(图据“成都高新”微信公众号)
这里无法再仔细去解析成都的这套打法,那是专家们的事情。但管中窥豹,就能明白,正是有了这套体系,成都才做到了发现在前、处置在先,确保了与疫情战斗的主动权始终在握。也是因为反应得够快,成都在这轮南京关联疫情中,起到了张家界疫情“吹哨人”的作用,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疫情防控做出了有效的提醒,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03
科学精准,是这套体系的最大优势。为什么说是优势?正是因为精准,成都做到了“管要管得住、放要放得开”,避免了“一刀切”给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这套常态化防控体系对超大城市最大的价值所在。
这次成都坚持分区分类精准防控。根据流调和大数据确定的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3类管控区,每个区内人员的行动范围、做核酸的频率都不同。成都人戏称为“宇宙中心”的天府二街这次就在封控区内。抖音上有不少封控区内人们拍摄的视频,他们照样跑步、遛娃、购物、叫外卖、取快递,除了被划定活动范围,生活基本没有太大影响。至于这三类区域外的人们,除了测温亮码戴口罩等日常防控,基本感受不到任何影响。不少同样处于疫情防控下的城市,真应该看看这些视频。
天府二街居民的生活,滑滑板,逛超市,踢足球……(图据“天府最生活”微信公众号)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在总结2020年全球抗疫时说,走在全球抗疫前列的国家都有五条共性,其中一条就是民众对领导人的信任和社会团结。信任与团结来源于哪里?笔者认为根源是信心。只有人民相信政府不仅有能力保护其生命安全,还能兼顾其生命与生计,人们就能够给予政府信任,配合相应措施,团结在一起。反之,则一定会是撕裂与动荡,造成病毒的肆虐,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成都人在疫情中的乐观、从容和团结,并不是有人所谓的“成都人好管”,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发生后,这个城市能够科学精准防控,确保了治理体系的运转,延续了人民生活的平稳,并迅速恢复常态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这样的结果促进了正向效应的叠加,让市民信任政府,并在防疫中展现出空前的团结。人民至上、科学决策、张弛有度,使得这座城市的政府、企业、市民自然地形成了“命运共同体”,自觉自愿地遵守防控规则、守护城市安全。这不仅为与病毒的斗争积累下最持久的战斗力,也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更大的“民意动能”,强化了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定力。成都三次防疫,或多或少绝对会有经济上的损失,但这一财富足可弥补。
在天府二街,商家与顾客关系之外,多了一层温暖亲密(图据“天府最生活”微信公众号)
虽然只虽然只有一个人,Henry依然每天按时开店,用劳动回报大家的关怀(图据“天府最生活”微信公众号)
在病毒肆虐的当下,每一个城市仍然处在危险之中。就成都而言,很难说不会再次遭到新冠病毒的冲击。但只要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坚守和完善这一套体系,就可以有足够的信心和定力去应对下一次挑战。
1834年10月16日晚上,英国首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宫发生重大火灾。一夜之间,这座从1547年起就成为英国议会大厦的宏伟建筑,只剩下几堵焦黑的残垣断壁。然而正是因为这场火灾,促使“英国消防警察之父”乔治·威廉·曼比设计、建立起了真正的现代消防体系。
人们永远无法阻止城市的火光,但因为全世界统一的现代消防体系的建立,每一场火灾的信号发出时,都有迅速反应、专职救火、配备专业器具、遍及全城的站网来响应。而且,也并非每个区域都要以最高标准、最大力度、最多人员来建设防火站点,平战结合、多地驰援的方式可以满足精准打击。
曼比设计出来的这一套体系最终散播到了全世界,其中也包括中国,时至今日,还在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今天,我们讲到消防,仍然会以“能力”为标准,围绕这些能力完善体系、制度和流程,也围绕这些“能力”配置资源和革新技术。病毒与火灾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其防控背后的本质逻辑却有相当的共通处。
成都提出的“六个能力”,以及围绕这“六个能力”设计出的一整套体系正是这个超大城市能迅速应对疫情并保证城市活力不受损的关键之处。就像100多年前的伦敦一样,这个城市探索出来的“常态化防疫体系”极可能造福我们所有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正在干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