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做年轻人喜欢的思政工作①】
原标题:艰苦的环境、单调的生活,曾一度使一些95后陷入迷茫。此时,企业在新媒体上为他们搭建起情感交流的平台,宛如一束光,照进他们平淡的日常——(引题)
你的倾诉有我在听(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兰海燕 陈望安 原双见
编者按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家企业面对新员工入职时的第一问。当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步入职场,并成为新时代的主力军,针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跟以往不一样了。
有人感慨思政工作遇到了最难的时刻:“互联网+”让青年一代“长”在了智能手机上,他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海量新奇、庞杂;同时,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大发展时期,享受着比父辈更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喜欢自由,不愿意受约束,反感教条教规,喜欢放任个性、追逐梦想,这些,都挑战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当下,如何帮助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追求,提升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即日起,政工版将推出系列报道——“做年轻人喜欢的思政工作”,通过讲述来自基层一线的故事,追寻年轻人的心声,展示企业的有益探索,让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注入新的力量和生命。
阅读提示
伏牛山下、桐柏山中、秦岭深处……一群95后踏入职场便来到铁路沿线工区,每天和大山做伴,与风雨共舞。艰苦的环境、单调的生活,曾一度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陷入迷茫。此时,企业在新媒体推出“南工文艺”“南工日记”“南工抖音”等栏目,给他们搭建起情感倾诉的平台,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诉说和交流互动中相互支撑,找到春天里那株在心中摇曳的、鲜亮的“油菜花”。
“烟雨霏微,山野静谧无声。那株在栅栏外独自生长的油菜花随着工务人的离去渐行渐远,雨滴落在它淡黄的花瓣上,微晃,便又直立身杆,坚定地目视远方。”
这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工务段微信平台“南工文艺”第18期刊发的一段文字,作者是桐柏线路车间95后女工谢宣。
在这篇名叫《油菜花》的文章中,她写道:“山中传来一阵接一阵的轰鸣声,一群身穿黄色马甲的工务人在铁路线中整治病害。镐头震颤,深入石砟,碰撞出白色粉末,纷纷扬扬,仿佛三月飞雪。”
在孤寂的大山深处,这群年轻人沿铁路线分散在数十个车间工区。日子久了,不少人就会生出别样的情绪。从今年元月始,该段新媒体平台推出“南工文艺”“南工日记”“南工抖音”等栏目,串起不同工区中的年轻人。他们在这个心灵家园驻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倾诉情感,在“微晃”之后,成为那株“直立身杆,坚定地目视远方”的春之花。这里,由此成为这个群体的最爱和向着阳光生长的地方。
倾诉
故事1 “微笑永远是最美的姿态”
3月29日,“南工文艺”第20期刊发了《女“钢轨医生”的入职感言》,配发了作者身穿“黄马褂”的大头照。“我们和阳光做伴,与列车擦肩。路过的旅客纷纷拿起手机,拍下我们探伤工精彩的一瞬。”
这个发生在女探伤工李莹身上的故事,成为最让她骄傲的瞬间。
3月24日,对入职一年多的李莹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万物勃发,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工长安排她们几个新入职的女工一同前往铁路探伤,这让她的心情格外舒畅。但没想到第一次上道时那么狼狈:“山里依旧北风呼啸,寒气逼人,让人望而生畏。”她写道:“穿得太厚吧,抬不动腿;穿单薄些吧,又让人瑟瑟发抖。”
进入作业门,要抬着探伤仪器登上16级台阶。加注半箱水的仪器死沉死沉,她和工长抬着一步步艰难行进。行到近半时,她感觉自己快要被仪器压垮了,汗珠一直往下落。工长让她歇一会儿,但此时天窗命令已下达,她不想因为自己耽误哪怕一分一秒。她咬紧牙关,使尽全身气力,登最后一级台阶时,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她叹道:“真是难于上青天呀!”
180分钟的天窗探伤作业,让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劳动的辛苦”。工作结束,当列车从“安全的钢轨”上疾驰而过,尤其是她发现车上的旅客拿起手机拍摄她的时候,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她说,“终于懂了,无论处于人生什么阶段,有多少辛酸,多少苦痛,微笑永远是最美的姿态。”
故事2 “过节了,一定要开心哟!”
今年的春节,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地过年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平顶山西线路车间线路工陈思源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也是这个入职不到两年的小伙子第一次远离家人独自在外过节。
除夕夜,他一个人待在大山深处的单身宿舍时,奶奶的电话打了过来。
“笑了吗?”奶奶的声音有些哽咽:“过节了,一定要开心哟!”
“是的,要笑,要开心!”这个春节,陈思源不仅开心,“还充满了自豪感”。在“温情时刻”栏目中,他发了一组图文,其中一张照片是一群身穿黄马甲的作业人员,迎着朝霞推送钢轨在线路上走向远方的背影。图片下面的文字是“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工区更换长钢轨作业。凌晨5点,他就随队伍赶赴作业地点。当天窗命令下达,所有的人奔赴各自的位置开始拆卸钢轨扣件的时候,陈思源迅速拿起电动扳手,加入紧张的战斗中。在210分钟的天窗时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多人一起拨动钢轨的撞击声、洪亮的号子声响彻山里的天空,给这个原本寂静的清晨涂上一层昂扬的色彩。
他写道,“这个春节,在保春运安全的施工现场,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
故事3 “今天,你读书了吗”
“南工文艺”第3期,刊发了南阳西线路车间陈小凡写的《图书馆小记》。她写道,周末闲暇,闻听南阳市的图书馆已正式开放,便趁着午后阳光和煦,欣然前往。时隔三四年第一次走进图书馆,不由得发出了一声长叹:“你好啊,久违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我们有多久没有读书,有多久没有走进图书馆?“记忆中,最后一次踏进图书馆,约莫是三四年前了。”她讲述着:“那时大概是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之后,竟再也没有机会进图书馆。”字里行间,深深怀念在图书馆里阅读时的美好时光。
诚然,手机与我们形影不离,各种阅读APP令人眼花缭乱,但陈小凡在反思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此刻静坐图书馆一角,翻开一本纸质书,心神瞬间沉静下来。此天地,夏虫可以语冰,井蛙可以语海,凡夫亦可语道。”
互动
出站口,那个熟悉的身影
看过留在工区的陈思源发出的“过节了,一定要开心哟”,已经回到武汉过年的桐柏线路车间女工谢宣颇有感慨。她在交流中讲述了自己的甜蜜与感动。
谢宣的家在武汉。去年受疫情影响,她一直在桐柏车间值守。这个春节,她如愿回到家乡。在车站出站口,当她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翘首以待时,一股暖流顿时涌遍了她的全身。
她写道:“每当我坐在电动车的后座,看着父亲斑白的头发,心里总是不是滋味。对他说天冷,不用接我……他不依,固执地对我说,我替你挡着风,你肯定不冷的。”
“我们工作的成绩,我们开心的样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内乡线路车间王晓谦认为,走他希望我们走的路,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
《图书馆小记》刊发后,引起了很多青工的感慨和共鸣。西峡线路车间李珂意留言“读好书,如饮甘泉,神清气爽”,耿坡线路车间李渊留言“阅读让容颜焕发青春活力”,一个留言说“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未来的希望”。互动中,陈小凡也在留言栏发出了“周末放下电子游戏、相约图书馆”的邀请。
“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一个个依依不舍的稚嫩的脸,让我明白作为一个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也看到了知识的价值。”4月23日,微信平台“南工日记”第11期刊发了平顶山西桥梁车间李泊锦的日记《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她在山区小学做志愿者的经历,让人们看到了阅读的价值、知识的力量,与《图书馆小记》形成互动。
“拥抱浪花,就会找到幸福的感觉”
“南工文艺”第21期刊发了南阳桥梁车间彭付品的文章《你笑起来真好看》。他说,看了女探伤工李莹的入职感言,心情很激动,连夜写了那篇文章。他把像李莹那样不怕吃苦、始终微笑的“黄马褂”喻为傲雪怒放的梅花。
“南工文艺”第24期刊发了南阳线路车间兰蕊的文章《何其幸福》。她写道:“在我的身边,李莹是幸福的,她用微笑面对磨难,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而我,走出焦虑,把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并为之努力奋斗。面向大海,拥抱浪花,就会找到幸福的感觉。”
采访手记
让他们绽放成最美的自己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有256名从院校毕业的95后走进了南阳工务段。采访时记者感到,这群95后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但长期与线路打交道,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也容易让他们陷入迷茫,甚至感到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影响职业的稳定。
人员分散、点多线长,如何在日常宣传教育的同时,找寻到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相互激励,让他们成长为最美的自己?这个段在多次现场调研后,找到了新媒体这一方式,推出系列为95后量身定制的栏目、话题,引导他们通过平台倾诉情感。
走出自我小天地,在对工作、事业的融入中找寻自身的价值、实现搏击长空的梦想。一个个新栏目像一根根看不见的红丝线,就这样把分散在各地的青年紧紧地聚在了一起。他们或是拿起手机,捕捉身边美好的瞬间,与大家分享生活的喜悦;或是下班后坐在电脑前,用文字记录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人生感悟。
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穿过高山河流,沿着长长的铁道线,悄悄走进心灵深处。新媒体平台以青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了他们相互间的沟通,凝聚了思想共识,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这是新时期互联网+青工思政工作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