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抖音(抖音)、快餐等小视频应用程序中出现了热衷于垃圾分类的上海人沈五火。
因为他对各种名著的热爱和熟识,说话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而被奉为“流浪大师”、“行走的名著”并以匪夷所思的方式迅速爆红网络。抖音网红-沈巍
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小编不愿多做评价,因为小编不知道“大师”爆红的意义何在?更不知道那些疯狂追逐、疯狂迷恋的“直播手机架”们目的何在?
清末时期。也有一个流浪乞丐被人们所熟知,他的爆红程度绝对不亚于这位“流浪大师”,甚至被载入了史册。他就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的武训先生。
武训先生雕像
武训先生原本无名,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武训先生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一个贫困家庭。7岁丧父开始乞讨的武训先生在吃尽文盲苦头以后,立志乞讨办学。20岁,武训先生开始了流浪乞讨集资办学的一生。
就像我们的网红“流浪大师”一样,武训先生虽然衣不遮体、蓬头垢面,但先生心中有信念,眼里有希望。一边流浪乞讨一边放声歌唱的先生,足迹踏遍好几个省份。为了乞讨,武训先生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挣钱、能乞讨到钱,先生把所有脏活累活、卖艺杂耍、作践自己的事全做了。甚至在乞讨到好点的衣服和食物的时候也赶紧的卖掉换钱,而自己就像苦行僧一样,艰难度日。
在得到足够的钱财以后,有人劝先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先娶妻生子?先生断然拒绝:“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整整三十年的乞讨,武训先生终于在光绪十四年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先生受尽苦难但意志坚定,用三十年的时间将这一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光绪十六年,先生与寺院合作,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光绪二十二年,先生又靠着流浪乞讨,兴办了第三所义学。
此时,距离先生立志办学已经整整三十八年。三十八年的风餐露宿,三十八年的意志坚定,三十八年的艰苦付出。
山东巡抚得知武训先生义举,专门召见,并专门免去了义学所有的用田钱粮和徭役。同时,将武训先生的义举上报朝廷,光绪皇帝听闻大为感动,亲自颁发“乐善好施”牌匾,并以朝廷的名义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对于流浪乞讨的先生来说,这些荣誉就像是做梦一样。可是,这些荣誉让武训先生彻底爆红、名声大振了。
可是,这些荣誉似乎来得晚了一些,或者在先生心中这些荣誉还不如一件漂亮衣服拿来换钱来得值得。就在这些荣誉纷纷加在先生身上名声大振以后,光绪二十二年,59岁的先生病逝于自己所办的义学内。
先生出殡当日,义学师生哭声震天,百姓纷纷落泪。
武训先生墓
先生的名声之响亮,举动之伟大,让晚清朝廷将其功绩交于清朝国史馆立传并专门派人为先生修墓、建祠、立碑。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流浪乞丐,被载入正史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就连民国专门记录清朝正史的《清史稿》也详细记载了先生去世时的场景:
“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先生笑着离开了自己所办的义学,这些绝无仅有的荣誉在先生绝无仅有的义举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毫无用处。
清末时期,不像现在有发达的网络,狂热的粉丝,毫无底线的宣传,先生能够名声大振相只因为先生的义举感天动地。清末时期,不像现在流浪捡垃圾也能成为“大师”,仅仅坐在其身边一言不发也能爆红网络,先生能够名声大振只因为是正面的、理应得到尊敬和赞扬的形象。
先生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国外,收录到了《世界教育词典》。先生也有称号,和“流浪大师”、“行走的名著”不一样的是,先生的称号是“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如果当时有直播app,先生的粉丝会有多少?还会不会有那么多苍蝇一样的,各怀鬼胎的人日日围在先生身边呢?
先生看见的是教育救国,看见的是提高下层百姓素质的必要性。而“流浪的大师”被我们追捧如此,推崇如此,甚至下跪,甚至祈求,丑态百出、荒诞无比,意义何在?
你认为“流浪大师”爆红的根本原因何在?
你认为武训先生被推崇至今、盛名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何在?
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