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的端午节,好像每当想给亲友发送祝福时,都会有那么一些人跳出来,好为人师的指点你,说什么“端午节发送祝福的时候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而关于这种说法的起源,据说是来自于一位民俗教授,这位教授称端午节原本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所以在祝福的时候不应该说快乐。
暂且不谈这位教授所说的端午节始源是否正确,先说说这个不能祝福“快乐”的理由是否合理。按教授的说法由于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去世了,所以后世在发送端午节祝福时不能说快乐。不知道这位教授知不知道前几天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六一儿童节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而产生的,如果按照这位教授的逻辑,是不是六一儿童节我们也不应该祝福小朋友们节日快乐,而要对小朋友们说六一儿童节“安康”?
其实在端午节这一天,无论是祝福别人“快乐”还是“安康”都无可厚非,都是希望对方能够幸福美满。真正让人讨厌的是那些非要在别人发送祝福和接受祝福的时候,跳出来秀一下自己比别人更懂国学,更懂传统的人。实际上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了解端午节的真正来历,只是偶然地知道了这个长得有些像常识的“知识点”,于是便迫不及待地抓住这个一年一度的机会,来向别人展现自以为的博学与严谨。
实际上关于端午节的始源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争议,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种说法就是认为这一节日是起源于纪念屈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载的粽子起源的故事,还有北周时《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竞渡起源的说法。
但是《续齐谐记》中只说了“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并没有说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屈原。而《荆楚岁时记》只是在写到“竞渡采杂药”这一节日活动中,提到了“屈原投汨罗”是三个来源之一,至于其他的三项节日风俗,则完全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所以说要是仅以这两条记载来认定端午节起于屈原,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另一种关于端午节始源的说法是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曾写有专文《端午考》,推论这一说法,并列出了很多相关典籍的记载,并在《端午节历史教育》中,写到端午节的竞渡与吃粽子等习俗都与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奠有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并以《后汉书》、《论衡》等书中所记载的“不举五月子”为论据,根据孟尝君的卒年早于屈原,来证明以不举五月子为主要内容的恶日是端午节的始源。
但是在这些相关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不举五月子”与端午节的这些节日风俗有什么关系,让人不禁会产生疑问,五月子为何会与竞渡、吃粽子产生联系。
另外,近些年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那就是端午始源于夏至,端午节又叫中天节。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是端午节的很多风俗与古代夏至祭奠的活动十分相似。
虽然关于端午节的始源一直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端午节在古时候并不是一个非常悲伤的节日,这一点在许多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中便可以看出,比如陆游的“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权德舆的“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等等。
所以说,在端午节的时候,无论是祝福“快乐”还是祝福“安康”,都有一定的道理,过节的时候亲友之间发个祝福,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心意,何必对别人的祝福挑三拣四,何必对别人的心意品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