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25日农历5月5日——端午节!
端午节被称为端午节、龙珠节、中五节、龙节、正阳节、千重节等,农历5月初5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四大法定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一说起“龙飞天”,我们立刻想起另外两个关于“龙”的说法: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农历六月初六“龙晒衣”,——这应该是一个系列!
所以,民俗中,人们多趁二月二剃头理发,以讨个吉利和彩头;多趁六月六祈雨,以求得风调雨顺!这样说来,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应该也有这层意味。
在北方广大地区,端午节“女瞧娘(出嫁女儿回娘家“望夏”,带粽子、油条等礼物、时鲜瓜果等等)”,也是非常普遍的习俗之一,俗称“拜节”。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但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演变出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为了纪念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伍子胥投钱塘江。
一是屈原投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舟),希望能尽快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是曹娥寻父尸。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嚎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 乡人群而祭之。
三是伍子胥的忌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且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正因如此,五月初五可以称得上是个悲壮的日子,是个祭祀的日子。纪念逝者,我们的心情应该是沉痛、沉重的!所以说在端午节祝福亲友快乐,将陷亲友于不仁不义之境地,轻则会招致别人的非议,重则会犯众怒,遭群起而攻之!而应该说祝安康、祝您端午节安康、祝您安康等等。
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以,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沐兰汤、放风筝、挂艾草、佩豆娘(老李布袋、香囊)、拴五色线避五毒、采药、饮蒲酒和雄黄酒、跳钟馗、斗草等等,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俗。其意义,除了上文所说,为了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介子推等历史人物外,剩下的,不外乎祛除盛夏季节的暑气、湿气、毒气、邪气,祈求生命的平安和健康!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内容。
端午风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内容丰富。赛龙舟与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今天早上起来,在朋友圈里看到,已经有朋友在祝福端午节快乐了;下楼吃早饭的时候,在教学楼的楼梯上,迎面上来的同学祝我“端午快乐”,我说了一句“端午节是不能祝人快乐的!”下午又听到有亲友在问候节日快乐,遂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缺乏的文化常识,需要普及一下,就推出这篇短文,以飨读者。
其实,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像端午节一样只能互送“安康”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由头条公众号“剑鸣涛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