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到了!近日一张火遍全网的“全国‘头伏’热力地图”形象地描绘出各地在今年头伏期间(7月11日至20日)的气温状况:广东、江浙、新疆南部等地,最高气温基本都在35℃左右,而且夜间最低气温也大多在26℃上下,这“上蒸下煮”的节奏真的是要靠“空调续命”。而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大部分城市,头伏期间还没那么难熬。
今日有雷阵雨 最高温29℃
哈尔滨今日最高气温29℃,伴有多云有雷阵雨,西南风2至3级,只要不在大中午顶着太阳马路上遛弯,还是完全可以挥着小扇儿悠哉吃瓜的。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永生介绍,6月1日以来全省降水量140毫米左右,比往年同期多两成左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哈尔滨市降水较往年略多,气温也较往年低0.3℃,从11天至30天延伸期气候预测来看,后期还有几次连续分散性降水天气,气温波动在正常范围。所以,虽然入伏,但哈尔滨依旧是让外地人羡慕不已的避暑胜地。
头伏10天 三伏不一定30天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三伏天是哪几天、怎样来推算,其实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就可以进行推算。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规定,初伏的第一日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的第一日为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的第一日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伏天数并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据统计,1990年至2020年,“普通版”伏天只有8次,“加长版”伏天则有23次。今年的从7月11日入伏到8月20日出伏,又是一个40天的“加长版”伏天。
防暑防寒防湿 天热莫贪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此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防暑,所以应尽量减少中午12时到下午3时外出。除了防暑,还要注意防寒和防湿。一些人夏天喜欢吃凉,还喜欢吹风扇、空调,长此以往,人体就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
三伏天养生首先要注意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其次要注意喝水不要太快,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再就是肠胃要防凉,平时应注意护好腹部,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另外,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还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就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湿气内生。因此,三伏天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
温补养阳 三伏天吃啥好
三伏天中医食疗文化由来已久,做好防护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讲讲温补养阳。
瓜菜清热:冬瓜、黄瓜、苦瓜、山药、芹菜等都是清热祛湿佳品。黄瓜生吃最好,苦瓜是体热者最好的选择,炒冬瓜籽可以祛湿,把西瓜皮洗净炒菜吃也能清热。
酸能生津:流汗过多会耗气伤阴,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预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强食欲、帮助消化。柠檬、乌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都是酸味食物。
多食鱼类:如鲫鱼汤有助祛湿,草鱼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鱼则能补益肝肾,红烧、清蒸、炖汤均可。
此外,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可吃些羊肉。
“伏”与“福”谐音 头伏还是吃饺子
说到吃,头伏的饺子怎么能没有?没错,在咱东北有很多吃饺子的“节日”。之所以要头伏吃饺子是因为古代入伏的时候,麦子也刚刚收获,家家有余粮,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享个口福。另外,伏天人们容易出很多汗,会造成蛋白质、氨基酸、钾、维生素等营养流失。与米饭相比,面食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吃面食更能补充营养。而饺子在古代是平时难见的食物,头伏吃饺子当然是首选。
另外,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头伏吃饺子,寓意平安度夏。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